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詩畫融通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詩歌和繪畫是兩門不同的藝術

詩歌和繪畫是兩種不同門類的藝術。

繪畫是造型藝術,它的構成要素是線條、色彩、筆墨、靜態物象、明暗光線、布局構景等,靠著眾多物象構成畫面、畫境,給人以直接感覺,塑造人們可以直接見到的二維空間形象,是一種訴諸視覺器官的藝術,一種“有形的”、“無聲的”藝術。古希臘詩人西摩尼斯德說:“畫為不語詩。”(艾德門茨《希臘抒情詩》引)意大利畫家達·芬奇說:“畫是啞巴詩。”(戴勉譯《芬奇論繪畫》)宋黃庭堅說:“淡墨寫作無聲詩。”(《次韻子瞻子由憩寂圖》)畫論家郭熙說:“畫是有形詩。”(《林泉高致》)張舜民亦有相同的說法。南宋趙孟溁說:“畫謂之無聲詩,乃賢哲寄興。”(朱存理《鐵網珊瑚》引)明人吳寬說:“觀畫者則曰無聲詩。”(李佐賢《書畫鑒影》引)諸家的說法完全一致。

詩歌是語言藝術,它的構成要素是文字、詞匯、詩行,它并不給人以直接感覺,不能直接作用于讀者的器官,不能直接給人以物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而是通過讀者的視覺,將文字符號輸入大腦,依靠聯想和想象,轉換成詩歌意象,并由若干意象構成藝術形象,組合成詩歌意境,供人欣賞。語言文字供人閱讀,有韻律節奏,具有音樂美,所以詩歌是一種“有聲的”、“無形的”藝術。古希臘詩人西摩尼斯德說:“詩是能言畫。”(艾德門茨《希臘抒情詩》引)意大利畫家達·芬奇說:“詩是盲人畫。”(《芬奇論繪畫》)宋畫論家郭熙說:“詩是無形畫。”(《林泉高致》)張舜民亦有相似的主張。明人吳寬云:“至今讀右丞詩者,則曰有聲畫。”(李佐賢《書畫鑒影》引)諸家說法一致。

以上僅就詩歌與繪畫的不同媒介,考察了它們的差異。詩歌和繪畫還有藝術特質上的差異,這是它們更為重要的差異。

首先,繪畫是造型藝術,空間藝術,受自身藝術特質的制約,它只能表現視覺范圍內的并列物體、靜態事物,表現事物靜態中的美,通過畫面表現生活中的一個斷面,一瞬間的人與物的形象及其動作。總之,繪畫只能表現“可以眼見的事物”。萊辛《拉奧孔》說:“繪畫在它的并列的布局里,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它應該選擇孕育最豐富的那一頃刻。”“由于造型藝術的局限,它們所表現的人物都是不動的。”簡言之,繪畫是瞬間藝術。

詩歌是語言藝術、時間藝術,不僅可以表現生活中一瞬間的人和事,表現靜態美和視覺范圍的并列物象,而且可以超越視覺范圍,超出生活斷面,延伸時間和空間,化靜態為動態,表現人和物的持續性動作,事物先后承續的發展過程。浦江清先生說:“惟詩詞更為自由,既可以移動空間,也可以移動時間。”(《浦江清文錄·詞的講解》)萊辛《拉奧孔》說:“動作是詩所特有的對象。”“詩想在描繪物體美時能和藝術爭勝,還可用另外一種方法,那就是化美為媚。媚就是動態中的美。”“他(指詩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就他的每個情節從頭說起,通過中間所有的變化曲折,一直到結局都順序說下去。”

其次,繪畫藝術不能表現“非圖畫性”的事物,如議論、敘事、人的生活體驗、內心活動等。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六云:“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泉者不能繪其聲,繪人者不能繪其情,然則言語文字,固不足以盡道也。”“繪其清”、“繪其明”、“繪其馨”、“繪其聲”、“繪其情”,都是非圖畫性的事物,自然畫不出來。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則如何入畫?又《香積寺》詩‘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聲’、‘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則決難畫出。”“咽”,是聽覺形象,“冷”,是感覺體驗,繪畫藝術都無法表現出來。

詩歌的藝術功能非常全面,它可以抒情、言志、議論、敘事,而這些卻正是繪畫藝術無法表達的,像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繪畫藝術可以描摹,后兩句,就無法表達。唐寅《自題秋風紈扇圖》:“秋風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合收藏”、“重感傷”,如何畫得?“世情詳細看”、“誰不逐炎涼”,如何入畫?所以萊辛《拉奧孔》說:“有一些美,是由詩隨呼隨來的,而卻不是畫所能達到的。詩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圖畫性的美,看得比圖畫性的美更重要。”

再次,繪畫藝術不能表現比喻,不適宜將喻象和被喻物并列在畫面上。詩歌可以大量運用比喻,包括明喻、暗喻、隱喻、曲喻、博喻,使詩歌意象更為生動、豐富。萊辛《拉奧孔》說:“詩并不只是用人為的符號,它也用自然的符號,而且它還有辦法把它的人為的符號提高到自然符號的價值和力量。”朱光潛作注將“人為的符號提高到自然的符號”解釋為“隱喻”。萊辛又說:“繪畫不可能運用這種方法。”(承上文,指隱喻而言)對于這段文字,錢鍾書先生作了一個很好的說明:“一個很平常的比喻已夠造成繪畫的困難了,而比喻正是文學語言的特點。萊辛在草稿里也提起繪畫無法利用比喻,因而詩歌大占勝著,但他沒有把道理細講。”(《舊文四篇·讀〈拉奧孔〉》)

1766年,處在啟蒙運動高潮階段的德國美學家萊辛,發表了著名的美學專著《拉奧孔》(又名《論畫與詩的界限》)。他竭力反對詩畫一致說,努力闡述詩畫的差異性和它們的特殊規律。這些觀點,散在全書中。為了便于說明問題,這里將朱光潛先生的《〈拉奧孔〉譯后記》(載湖南人民出版社《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中有關萊辛的詩畫差異性的論點,摘引如下:

依他看,詩與畫的差異主要有這幾點:第一,就題材來說,畫描繪在空間中并列的物體,詩則敘述在時間上先后承續的動作;畫的題材局限于“可以眼見的事物”,詩的題材卻沒有這種局限。畫只宜用美的事物,即可以“引起快感的那一類可以眼見的事物”,詩則可以寫丑,寫喜劇性的,悲劇性的,可嫌厭的和崇高的事物;畫只宜寫沒有個性的抽象的一般性的典型,詩才能做到典型和個性的結合。第二,就媒介說,畫用線條顏色之類“自然的符號”,它們是在空間并列的,適宜于描繪在空間中并列的物體;詩用語言的“人為的符號”,它們是在時間中先后承續的,適宜于敘述在時間中先后承續的動作情節。第三,就接受藝術的感官和心理功能來說,畫所寫的物體是通過視覺來接受的,物體是平鋪并列的,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整體,借助于想象的較少;詩用語言敘述動作情節,主要訴諸聽覺,但因為語言本身是觀念性的,而動作情節是先后承續,不是憑感官在一霎時就可以掌握住整體的,這個整體是要由記憶和想象來構造的。第四,就藝術理想來說,畫的最高法律是美,由于再現物體靜態,所以不重表情;詩則以動作情節的沖突發展為對象,正反題材兼收,所以不以追求美為主要任務而重在表情和顯出個性。總的說來,《拉奧孔》雖是詩畫并列,而其中一切論點都在說明詩的優越性。它的總的結論是詩與畫在題材,媒介,心理功能和藝術理想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不能拿畫的規律應用到詩,所以新古典主義者所強調的詩畫一致說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萊辛系統地探索了詩畫藝術各自的特殊規律和它們的差異,這對于人們認識詩畫藝術的特征,是很有啟發的。但是,萊辛的理論,又有著無可諱言的弱點。他肯定了繪畫表現美的事物,卻否定了丑的、可憎惡的、可恐怖的事物在繪畫中的地位;他主張繪畫只能描寫沒有個性的、一般性的典型,不能描繪具有個性特征的典型;他論述繪畫,主要以故事畫為對象,忽視或則貶低描繪自然景物的繪畫。萊辛理論的根本缺點還在于他著眼于探索詩與畫的差異,卻忽視了詩畫藝術的聯系、融通和它們的共性(從萊辛的筆記遺稿看,他在《拉奧孔續編》里可能會更多地側重談到詩與畫的聯系)。他的觀點是建立在西方繪畫作品的基石之上的,沒有涵蓋富有特色的東方繪畫作品,他的視角還沒有觸及到東方繪畫創作的實踐,因而,他的關于詩畫界限的理論,不符合我國古典詩畫藝術的實際情況,還缺乏概括力和準確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万荣县| 东方市| 虹口区| 无棣县| 南江县| 南和县| 江陵县| 锦州市| 久治县| 邛崃市| 兴城市| 尤溪县| 卫辉市| 合江县| 菏泽市| 清丰县| 汉川市| 宜章县| 泸溪县| 芮城县| 哈密市| 普兰县| 香格里拉县| 上思县| 剑河县| 昭通市| 襄城县| 洪江市| 上蔡县| 龙山县| 鱼台县| 潜江市| 玉龙| 泰兴市| 泗阳县| 云阳县| 陆川县| 都兰县| 本溪市|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