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與文化十講
- 葛承雍
- 856字
- 2019-11-18 14:07:07
第一講 書法濫觴與先秦人性
書法的歷史與漢字的歷史是密切地交織在一起的,因為書法是以漢字形體作為造型對象的藝術,漢字結構的演變對書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漢字沒有走向拼音化,而成為一個單獨發展的文字系統,不僅影響到中國文化的歷史進程,也關系著中國書法的位置和命運。但書法作為一片獨立的文化領域,有它自己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先秦時期雖然還沒有形成書學,不過從殷墟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戰國的《石鼓文》,已可看出古代漢字書寫經過了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的積累。更重要的是,漢字結構的原始形態,無一不是以實物為基礎,即細心捕捉事物的特征來進行分析和概括,抓住人在信仰和感受上最突出、最深刻的一點去創造文字。因而,漢字字形結構的一個基本精神是以人本為基礎的。姜亮夫教授在《古文字學》中指出:“整個漢字的精神,是從人(更確切一點說,是人的身體全部)出發的,一切物質的存在,是從人的眼所見、耳所聞、手所觸、鼻所嗅、舌所嘗出發的(而尤以“見”為重要)。故表聲以殸、以簫管(即),表聞以耳(聽、聞、聰等),表高為上視,表低以下視,畫一個物也以與人所感受的大小輕重為判,牛羊虎以頭,人所易知也,龍鳳最祥,人所崇敬也,總之,它是從人看事物,從人的官能看事物。”將心身沉浸到自然當中,以我觀物,用眼、耳、鼻、舌去體味一切,這一古老而又延綿不息的審美情感正是導源于漢字結構的基本精神。
是否可以說,漢字字形結構一方面崇尚自然,一方面又“筆補造化”,從遠古文字的產生演化,就可以看到它的“人本位”和美學境界呢?二者的有機統一,使得漢字就像一個精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中國的文化結構和審美觀念,它是中國文化系統的發展軌跡之所以具有特別的獨立性和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開展對書法史乃至文化史的總體研究時,揭示文字與書法的橫向或縱向關系是非常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誠然,中國書法畢竟沒有成為純粹的文字游戲,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彼此間的默契在于它們有一種更深刻的“同向共生”性,中國文化的情感型、審美型氣質,在作為藝術的書法中找到了自己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