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未來體制
蘇聯解體,資本主義世界為之振奮,因為他們勝利了。美國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又使人們對資本主義體制心存疑慮。一百多年來人們對體制一直爭論不休,到底孰是孰非,何去何從?體制成為人們揮之不去的話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經濟基礎的基礎——資源與體制密切關聯。這種關聯性在人類社會過去幾千年的發展中體現出來,這就是相似的資源供應,使人類面臨相似的生存環境。體制也就有相似之處。所以要探討未來體制,必須判斷未來的資源供應。
現代工業的能源石油現在隨需求的增加價格不斷增高,并推動通貨膨脹形成滯漲或金融危機,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人們不得不尋求替代能源,因為礦產能源、石油、燃氣、煤、核能終會枯竭。如果沒有更新的能源,人們只能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等能源,這些能源沒有枯竭之虞,但增加到一定數量之后便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形成穩定的資源供應,這與封建社會靠天吃飯的土地資源供應相似,因此未來的體制與封建社會的體制應該具有相似之處。
我們看到原始社會與工業革命之后到石油危機期間具有相似的資源供應,也有相似的公有制體制,但后者卻同時具有私有制成分。奴隸社會與石油危機之后具有相似的資源供應,也具有相似的私有制體制,但前者奴隸主不僅占有生產資料還占有勞動者奴隸,后者企業主只占有生產資料,工人和企業主的人權是平等的,可自由流動。未來的體制也絕不是封建體制的翻版,而是與現代的體制密切相連,是建立在現代的體制的基礎之上,對現代體制的繼承和調整。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逐步走向市場經濟,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體制由公有制向私有制、集權向分權、集中向民主轉移的趨勢,現在阿拉伯世界局勢動蕩,政治強人的倒臺,說明了這一趨勢還在延續,是效率低下的體制輸給了高效的社會體制的結果。
而隨資源萎縮的進一步加劇,生產中更多地使用廉價的人力資源,使高工資、高福利的西方發達國家又輸給了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這是中印崛起、金融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隨資源的更加萎縮,危機進一步加深,債務國家無法解除越來越多的債務,若使國家破產,必將重塑其政治、經濟體制,其發展方向可能就是政府的集權化。
西方自由民主的體制誕生之初就矛盾重重,危機不斷,只是大蕭條后,采用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調控政策,才穩定高效發展。但石油危機后,凱恩斯主義就失靈了,不適應資源萎縮的形勢,政府還在繼續延用這一政策導致了金融,債務危機。現在債務危機全民借錢消費的帳記在了政府頭上,政府卻無力承擔。政府更迭,量化寬松雖然能使經濟平穩或時有復蘇,似乎躲過一劫,但債務上限已大幅提高,如果創新跟不上,隨資源繼續萎縮,超前消費不斷,以后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金融危機而迫使人們變革。西方政府迫不得已對體制進行調整,讓政府掌握更多的行政、經濟資源,使政府承擔起國家的責任,這就是西方民主體制對中央集權的必然需求。
蘇聯解體以來表明,在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民主體制在欠發達國家水土不服,社會動蕩,失去穩定,效果不佳,這說明經濟發達、富有是西方民主制度成功的基石,在經濟欠發達的窮國,社會矛盾尖銳,只有加強中央集權,才能維護社會穩定,更好地發展經濟,這也是未來資源深度萎縮,世界經濟下行之后,政府趨向于集權的理由。
石油危機后,面臨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漲,西方就有人提出混合經濟。現在中國高速發展,就是經過幾十年的改革調整,建立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機制,兼具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優勢,私有制和中央集權并存,私有制保持競爭和活力。集權使中國的發展成為政府主導下的發展,發展中需要政府解決的問題,政府都能辦到,如基礎設施,軟硬件環境,優惠政策。同樣印度政府因為沒有這樣的權利或資源而辦不到,體制上的差別,造成發展上的差別。中央集權和私有制的民主,雖二者互相制約,各有利弊,若搭配適當可形成合力加速發展,混合經濟中國是最好的例證。而西方發達國家對資源萎縮的適應姍姍來遲,在自我陶醉之中,并未發現前路并不平坦,金融、債務危機沖擊著其體制,專家學者在探討未來之路。現在中國已經做出了表率——要治理民主國家的經濟頑疾,必須加強中央集權,這就是民主國家集權的趨勢。
資源萎縮首先形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私有制、民主化趨勢,而后又即將出現民主政體的集權化趨勢。集權和分權二者相互矛盾、相互制約,處于一個整體內優勢互補。政府是集權的,運行是民主的,這就是資源供給穩定的前提下,未來體制為私有制下中央集權的含義。
同時,現代快捷的交通,發達的信息社會,使世界變成了地球村,這為全球政治、經濟的一體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各個自貿區的建立是經濟一體化的前奏,經濟一體化必然推動政治一體化。現代世界各國各自為政,阻礙著國際貿易,未來勢必通過或戰爭或和平的手段,實現全球政治、經濟的一體化,以打破壁壘,促進發展。而一體化后的社會體制,或將類似于封建社會私有制為主的中央集權,這是因為如果未來太陽能、風能、水力等綠色能源供應穩定,這樣人類社會將經歷資源供應基本一致的兩個周期,即原始社會和工業革命至石油危機時期為資源供應豐富、上升的階段,奴隸社會和石油危機至今為資源供應萎縮的下降時期,而現在正處于綠色能源供應的初始時期,從資源供應上相當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之間的時期,即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現在的國際局勢也類似于這個時期,當時各個國家各自為政,為了自身利益互不相讓,大打出手,最后秦國兼并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體制,未來何嘗不類似于此,從而建立起新的社會體制?或許是國有和私有、集權和分權、集中和民主高度融合,高效運轉的體制。
未來體制是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推測,正確與否需要未來的社會發展加以驗證。現在看來,從英國脫歐到特朗普當選,一個過去的資本主義霸主和一個現在的資本主義霸主,都把自己曾經推崇的開放自由貿易拋棄,代之以保守的貿易保護,表明舊的秩序正在式微。新的秩序如何醞釀,未來的發展會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2017年,世界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趨勢放緩,表明只有通過各國間的激烈競爭或戰爭,符合發展趨勢的體制勝出,才能奠定未來體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