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石油危機后資源收縮的沖擊作用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使資源供給的趨勢發生改變,經濟能夠精密調整、持續穩定增長的理想狀態不再存在,從此人類社會又進入危機連連的新時代。
石油危機后,美國經濟進入滯脹,使整個7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重重。所謂的滯脹,就是高失業率與高通脹率并存。70年代之前,失業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低,則通貨膨脹率高,二者具有交替關系,此消彼長。這樣可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經濟,失業率高,實行擴張的經濟政策,降低失業率,這使通貨膨脹升高;通貨膨脹率高,則實行收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使通貨膨脹率降低,這使失業率升高;這樣能使二者均能控制在可控的范圍內,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石油危機后,二者的關系發生了改變,使凱恩斯主義失靈。
滯脹是石油危機后產生的,這只是表面現象,根本原因在于資源供給趨勢的改變。石油危機后,石油消耗越多,價格越低的時代結束了。從此石油消耗越多,價格越高,并帶動物價整體上漲。當經濟不景氣時,刺激消費需求增加,資源價格上漲,物價上漲,企業成本升高。如果成本上漲的幅度等于或大于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企業收益不會增加,國民收入也不會增加,或企業收益減少,國民收入減少,使需求降低;再刺激消費需求增加,物價整體上漲,而使需求降低,這樣擴張的經濟政策沒有達到增加需求、拉動經濟的目的,卻使物價不斷上漲而進入惡性循環的怪圈,這就是70年代美國經濟滯脹的由來。凱恩斯主義失靈,自由主義泛濫,整個70年代美國經濟跌跌撞撞,問題重重,大有被日本蓋過之勢。80年代信息經濟的崛起,才使美國經濟又繁榮了20年,這是美國不斷創新的結果。
進入新世紀,信息經濟進入下降通道,經濟收縮,當再次刺激消費,拉動增長時,造成過度消費,特別是房地產業,或者更是由于全球需求旺盛,使石油價格猛串至140美元/桶,這增加了所有商品的成本,也意味著石油運輸的貨物太多,所有物品需求都上升,物價整體處于上升之中,這時低收入者會入不敷出,有車一族會加不起油,企業利潤大幅減少,汽車銷量大挫,在港口堆積成山,低收入者已付不出首付或月供而大量違約,金融系統告急,房地產倒了,金融危機來了。
石油價格從1970年的1.79美元/桶升至金融危機時的140美元/桶,這是天壤之別,石油作為消耗最多,對我們影響廣泛的能源,自70年代的石油危機起,就成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短板,從而對社會發展形成制約。在金融危機后的今天,沒有新的創新拉動經濟的形勢下,收縮的資源供給,使經濟難以從危機中復蘇,而使擴張的經濟政策蒼白無力。這就是石油危機后資源收縮對經濟的沖擊作用,不僅僅如此,資源收縮的風暴,早已把蘇聯沖垮,使東歐巨變。
石油消耗越多、價格越低那種計劃經濟大規模的生產方式、規模供給、規模效益從此結束。而石油消耗越多,價格越高,使需求減少而呈現需求的多樣化、小批量、并不斷變化的趨勢,對此計劃經濟的體制已嚴重不適,使計劃經濟生產越多利潤越多的規模效益喪失,計劃經濟呈現出僵硬、低效的弱點而難以維持。
中國面對文革后將要崩潰的國民經濟,率先進行改革,由計劃經濟逐步轉向市場經濟。而蘇聯石油危機后,在原來高增長的影響下,相較于西方對手美國受越南戰爭拖累,經濟上問題重重的狀況,而處于一種優勢的狀態,戰略上主動,如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威懾中國,侵略阿富汗,陷入泥潭,消耗了其經濟實力,這還只是次要的。關鍵在于對資源供給趨勢的改變,它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中沒有改革意識。其計劃經濟的體制是集權體制,每個個體都是在指令下行動,沒有積極性、主動性,其經濟增長依靠的是資源擴張,是數量上的增加,不是質量上的增長,這種簡單的依靠資源數量上的增長,在石油危機后,資源消耗越多,價格越高,使國家這個大企業的效益逐步喪失,經濟狀況逐步惡化,財政困難,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而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路線,提倡新思維。當時中國的改革也剛起步,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尚處于貧困狀態,它自然不會向中國學習,而是在西方的大力滲透下全盤西化,首先完成了政治體制的變革,而后進行了私有化改造,完成了順應資源供給趨勢的變革。
對于蘇聯解體,西方首先自認為是自己搞垮了蘇聯。在蘇聯建立之初,西方沒有把蘇聯扼殺在搖籃中,以后為什么有力量改變蘇聯?原因就在于蘇聯自己的體制已不適應變化了的形勢。
正可謂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2017年前,石油價格跌至每桶30多美元后,美國經濟又開始企穩并加息,這是中國房地產出現拐點。全球需求減少的結果,石油等礦產資源供給的趨勢沒有改變,如果只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復蘇,未來則是不穩定的,同時這又一次證明了美國經濟與石油價格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