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蕭條后,資源的基礎作用
大蕭條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東方則建立了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如前所述,這一歷史進程是由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礦產資源促成的,是建立在豐富的資源基礎之上的,并與豐富的資源相適應,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到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前,世界經濟均得到了持續穩定增長。
中國計劃經濟的體制,“80后”已沒有印象,70年代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在農村人們有大事時,才買肉招待客人,要早早地到肉攤排隊,或者提前在栓肉架子的樹上,栓一個籃子,先排上號。那時如沒什么大事,一年四季吃不上肉。在城里買油、糧,要用糧本、糧票。更有甚者,家在北京居住的親戚,要不遠千里在農村供銷社托熟人買輛自行車。這就是短缺——計劃經濟的特點,為此,匈牙利經濟學家出版了兩冊《短缺經濟學》。難道計劃經濟的體制沒有優點?據記載20世紀50~60年代,北朝鮮的狀況要優于韓國,當時有逃北者。如前所述,70年代之前,東歐、蘇聯的經濟增長要高于西方美國,俄羅斯的輝煌是在蘇聯計劃經濟的體制下造就的。顯然計劃經濟的體制在70年代之前是具有優勢的。計劃經濟就是全國一盤棋,一切都是在計劃中進行,這顯然只適用于日復一日的大規模生產。
計劃經濟的成功需要三個條件:首先要有大規模需求,其次要有大規模供給,即資源極豐富,再者,具有規模效益,否則不會維持太久。而70年代前的社會主義國家,恰恰具備了這三個條件,而顯示了計劃經濟的優勢。
首先,社會主義均富的政治制度,使全體居民具有相同的消費能力,這對商品的需求是巨大的,顯然,國企一時是無法滿足的,而形成商品短缺,只能通過計劃供給完成。而社會主義制度則是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豐富的人力、礦產資源和私有制造成的不可調和的政治、經濟矛盾下應運而生的,所以計劃經濟的體制來自于豐富的資源供應,而豐富的資源供應又滿足了計劃經濟大規模供給的條件,并具有規模效益。
70年代之前,資源消耗越多,價格越低,造成了生產越多,利潤越高的大規模生產的可能性,國企可以日復一日的生產具有規模效益,這就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具有優勢的經濟基礎——豐富的資源供給。顯然這種經濟增長更多的是資源擴張。
正是豐富的資源供給,才使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在70年代之前能夠與資本主義國家抗衡而形成兩大陣營。當資源供應的趨勢發生改變時,基礎沒有了,一切都瓦解了。
而在資本主義國家,大蕭條后,采取了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政策,實行高工資,高福利,使居民的消費能力大大提高,緩解了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矛盾,使資本主義經濟在20世紀50~60年代做出了精密調整,而持續穩定增長。而這些成就是建立在豐富的資源基礎之上的。
國家干預是為了避免1929年爆發的大蕭條再次發生而采取的政策,而大蕭條則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斷加深的結果,經濟危機是因為豐富的礦產、人力資源使資本家生產越多、利潤越大而拼命進行原始積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居民缺乏消費能力,生產過剩造成的,所以國家干預也是由豐富的資源促成的,建立在豐富的資源基礎之上,從而適應于豐富的資源,并獲得成功。
20世紀70年代之前,消耗越多,價格越低的資源供給趨勢,使經濟可以通過刺激消費,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當經濟不景氣時,刺激消費,使需求增加,資源消耗增加,使資源價格降低,企業成本降低,企業收益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又使需求增加,這樣經濟進入增長的良性循環之中,經濟從而能夠持續穩定增長。這就是豐富的資源對國家干預體制的基礎作用。
正是資源的這種基礎作用,使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至70年代的石油危機前這一時期,實現了對經濟的精密調整,經濟進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黃金時期,沒有經濟危機。
經濟的精密調整就是當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時,通過擴張的經濟政策如降息,刺激消費、拉動投資、擴大需求,使經濟擴張,而致失業率下降,需求增加,物價上漲;當通貨膨脹上漲太高,則又通過收縮的經濟政策,如加息,使消費需求降低,經濟收縮,失業率增加;失業率太高時,又實行擴張的經濟政策,這樣使失業率、通脹率均可控制在理想的范圍內,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社會穩定。
在這里資源消耗越多,價格越低,似乎與需求增加,價格升高的市場規律相矛盾,其實消耗越多價格越低,反映的是一種資源供應的長期趨勢,需求增加,價格升高反映的是一些商品短期的供需狀況。
豐富的資源使高工資、高福利刺激消費,拉動需求成功的時期,我們并沒有認識到這背后資源的基礎作用,現在認識到這一點,使我們能夠解釋為什么凱恩斯主義在石油危機前有效,之后失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