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險的年齡歧視(《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4期)
- Fiberead 馬克·加德納
- 760字
- 2019-06-28 15:10:08
致讀者 TO THE READERS
警惕年齡歧視

現在年老絕對是一種劣勢:剛剛年過三十,就被稱為“油膩大叔”“老阿姨”。在職場上亦是如此:招聘要求明確多少年齡以下,40歲以上絕對是裁員的優選目標,晉升機會可以不顧能力,年輕者先得……人們對此已經熟視無睹,甚至認為是理所應當。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本期《聚光燈》欄目的文章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這組文章的主要作者是米爾肯研究院老齡化未來中心主任保羅·歐文。
歐文在第一篇文章《無人退休的窘境》中,首先分析了老齡化的現狀與未來。他認為,人口結構巨變正在發生,預計到2050年,60歲以上的人口將達20多億人,比5歲以下兒童的人數還多。無論發生這種巨變的原因為何,勞動力老齡化都已經到來。未來的就業人口將面臨五代同堂的局面。
對此,悲觀論調占據主流,但歐文認為原因是刻板偏見。他引用斯坦福長期供職中心的勞拉·卡洛斯的研究結果指出,如今60多歲的員工一般都比較健康、經驗豐富,而且比年輕同事更容易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他們上進、有見識、善于解決社會難題、更關心有意義的貢獻,而非個人升遷。相較于年輕同事,他們更可能建立社會凝聚力,分享信息和組織價值觀。
因此,歐文認為如果能采用長期供職計劃,工齡延長的積極效應將會展現,公司也能利用老齡化機會獲得競爭優勢。簡而言之,就是可以化危為機。
在第二篇文章《長期供職機會》一文中,歐文則著重講述了老齡化社會中的消費市場。據研究,到2020年,60歲及以上人群每年的消費力達到15億美元,并且這些人將帶動2015年至2030年一般的城市消費增量。換言之,這些人代表了一個全新理念和創新的巨大市場。
盡管有些公司已經行動起來,但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作者認為,如果企業能抓住這一巨大機會,就既能提升自身利潤,也能惠及社會。
當然,運用長期供職計劃還需要諸多配套措施,有興趣的讀者請詳細閱讀本期《聚光燈》,相信能得到更多的啟迪。
- 雪球專刊232期:雪球季度熱股榜(2020年一季度)
- 永輝超市“新倉儲”模式困局(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09期)
- 客戶洞察新思維(《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第9期)
- 巨頭們沒有邊界(《21世紀商業評論》)
- 新酒飲賽道(《商界》2020年第10期)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8期·中旬刊)
- 玩轉定投(雪球專刊·113期)
- 農村財務會計(2020年第7期)
- 雙循環戰略:激發與賦能(《北大金融評論》2021年第2期)
- 構建AI型組織(《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7期)
- 超越數字化的七大戰略要務(《商業評論》2022年5/6月號)
- 水深魚悅,城強賈興(《復旦金融評論》第17期)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5期·上旬刊)
- 構建實驗文化(《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3期/全12期)(哈佛商業評論)
- 商業證偽與證實(《商界》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