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權力之路:葉卡捷琳娜大帝
- (美)羅伯特·K·邁錫
- 10495字
- 2019-05-29 11:09:43
第四章 伊麗莎白女皇
伊麗莎白自打降臨人世起就頗具傳奇色彩。1709年12月18日,伊麗莎白的父親在莫斯科舉行了一場游行,以慶祝頭一年夏天那場大敗勁敵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的波爾塔瓦大捷。在那場戰役中,俄軍取得了震驚世人的勝利。彼得大帝站在游行隊伍最前方,身后站著皇家衛隊,衛隊后面又跟著一批俄軍其他軍團的戰士,他們在雪地上拖著三百桿瑞典戰旗,一群戰敗的瑞典大將緊隨其后。隊伍的末尾是一萬七千名瑞典戰俘,兩年前那支所向披靡、大舉入侵俄國的隊伍如今就只剩下了這點人。
就在彼得大帝要率領隊伍穿過白雪茫茫的街巷時,一位軍官突然趕上前來,遞給沙皇一封短信。彼得揚起手,游行隊伍停下了腳步,沙皇說了短短幾句話之后就快馬加鞭地離去了。沒一會兒工夫,彼得就在莫斯科郊外那座龐大的木結構宮殿——卡洛明斯卡雅莊園——的門前勒住了口吐白沫的坐騎。進門之后,彼得看到妻子已經結束了分娩,在她身邊的床上躺著一個女嬰。這個女嬰名叫伊麗莎白,三十二年后她成為俄國女皇。
伊麗莎白是彼得大帝與農奴出身的妻子所生的第五個孩子,他們一共育有十二個孩子,六男六女,除了兩個孩子之外其他孩子都沒有活過七歲。兩個幸存下來的孩子分別是伊麗莎白和比她年長一歲的姐姐,安娜。眾所周知,伊麗莎白與安娜都是私生子,她們的父親彼得大帝曾經說過自己“抽不出時間”公開迎娶她們的母親——豐滿美麗的利沃尼亞女農奴瑪莎·斯科夫龍斯卡婭。后來,瑪莎改名為葉卡捷琳娜。實際上,1707年11月間,彼得已經悄悄地與瑪莎舉行過一場婚禮,只是出于對國家利益的考慮他們沒有對外宣揚過這件事情。年少時彼得曾娶過一位妻子,尤都西雅。這個女人非常不合彼得的脾性,休妻之后彼得將她打發到了一座修道院。1707年,瑞典大軍逼近,沙皇在這種時刻迎娶一個目不識丁的外國農奴為妻對很多保守的俄羅斯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五年后,取得了波爾塔瓦大捷的彼得認為此時的情形與五年前完全不同了,于是在1712年2月9日大張旗鼓地在眾人面前再一次迎娶了葉卡捷琳娜。在第二次的婚禮上,兩個小姑娘——三歲的安娜與兩歲的伊麗莎白——披戴上珠寶頭飾,給母親充當伴娘。
彼得總是說他“就像愛自己的靈魂一樣熱愛自己的兩個女兒”。1722年1月28日,彼得為十二歲的伊麗莎白舉行了成人禮,健康的伊麗莎白長著一頭秀發,一雙藍藍的眼睛,渾身上下充滿了活力,而且身體已經發育得顯現出了女性的嫵媚。她的歡笑聲和蓬勃的朝氣總是能感染所有的人。深受她愛慕的姐姐安娜恬靜穩重,與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娜和伊麗莎白都接受了歐洲公主們普遍接受的那一套教育,包括語言、禮儀和舞蹈等方面的訓練。她倆在學習俄語的同時還掌握了法語,較妹妹更為優秀的安娜還學了一點意大利語和瑞典語。多年后,伊麗莎白女皇仍清楚地記得父親對她們倆的教育是多么關注。彼得大帝常常到女兒的房間探望她們,而且總是要詢問她倆在當天的課上都學到了些什么。如果女兒的回答令他滿意的話,他就會對她倆贊揚一番,親親她倆,有時候還會給每人一件禮物。伊麗莎白記得彼得始終非常遺憾于自己不曾接受過正規教育,她說:“我的父親一而再再而三地說,倘若以前能得到讀書學習的機會,那么他愿意犧牲掉自己的一根手指。這點缺陷令他抱憾終身。”
年滿十五歲的時候,伊麗莎白比姐姐矮一些,也不如姐姐安娜那么優雅,不過相比于身材高挑的黑發美人所展現出的典雅與威嚴,很多人還是更喜歡活潑的金發姑娘散發出的熱情。利里亞公爵,即西班牙大使曾不無夸張地描述過伊麗莎白:“我從未見過如此出眾的美人。迷人的面容,閃爍的雙眼,完美的嘴唇,頸部和胸部都透著鮮有的潔白。她身材高挑,性格活潑,總是興高采烈,充滿幻想。你能感覺到她非常聰慧,也非常可親,但同時你也會意識到她胸懷大志。”薩克森公使萊福特曾贊美過她那雙碩大明亮的藍眼睛,他發現她那副精神抖擻無憂無慮的模樣具有令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十五歲那年,伊麗莎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自1717年巴黎之行開始,彼得大帝便一直希望能將伊麗莎白嫁給法國國王、比伊麗莎白年輕的路易十五世。長期以來,伊麗莎白一直在為這門婚姻而接受著調教,除了法語和宮廷禮儀之外,她還學了法國歷史和文學。法國駐圣彼得堡大使康普勒東全心全意地支持沙皇對這門婚事的計劃,在發往巴黎的信函中他寫道:“伊麗莎白公主的人品毫無令人不悅之處。無論是從膚色、雙眸,還是那兩只手來看,她都可以說是一個大美人。如果非要指出缺點的話,那么就是她所受到的教育和她的禮儀仍舊存在著不足。不過,我相信她天資聰穎,倘若達成此事,那么為她安排一些經驗十足的人對其進行指點,這點不足將會輕而易舉地得到彌補。”盡管有了這樣的舉薦,而且伊麗莎白本人的魅力也是公認的,但在凡爾賽的宮廷看來她身上仍舊存在著不名譽的污點——她的母親是農奴,而且她本身或許還是一個私生子。法蘭西可不希望王座上坐著一個雜種,甚至不希望這種出身的人接近他們的王座。
彼得寄予伊麗莎白的希望受到了打擊,不過還是有一個女兒即將出嫁了。1721年,伊麗莎白還未滿十二歲,她的姐姐安娜年滿十三歲的時候,荷爾斯泰因公爵查理·腓特烈來到了圣彼得堡,公爵是彼得大帝那位家喻戶曉的勁敵——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唯一的外甥。國王查理逝世時,公爵被轉移到了斯德哥爾摩,成了舅父的繼承人。在俄國,彼得用一大筆年金和榮譽性的職務對這位年輕人的到來表示了歡迎。出于自身長遠利益的考慮,公爵開始對伊麗莎白的姐姐安娜公主大獻殷勤。四年后,安娜年滿十七歲,盡管她自己對這位追求者沒有多少熱情,但是他們還是訂婚了。在訂婚儀式上,沙皇親自幫這對新人交換了戒指。1725年1月25日,五十二歲的彼得大帝突然駕崩了,安娜的婚禮延期舉行,與此同時她的母親以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名號繼承了皇位。在父親過世四個月后,即5月21日,安娜嫁給了查理·腓特烈,伴娘是她十六歲的妹妹伊麗莎白。
彼得大帝的過世及其女兒安娜的完婚讓本來就錯綜復雜的俄國皇位繼承譜系變得更加撲朔迷離。1722年2月彼得大帝頒布法令,宣布廢除長子繼承制。在俄國,按照慣例,最初是大公擁有皇位繼承權,后來又改為長子繼承制。彼得大帝指出這種不無危害的傳統在宗教典籍中根本找不到理論依據,因此他宣布所有在位君主都有權指定自己的繼承人。在這項法令頒布后,彼得大帝便為葉卡捷琳娜舉行了加冕儀式,封其為女皇。
父親的早逝對伊麗莎白未來的命運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謀得一門好婚事的前景對她來說更加渺茫了。她的母親仍舊希望同法蘭西王國聯姻,但這時路易十五世已經與波蘭公主完婚。這時,在圣彼得堡伊麗莎白的新婚姐夫、荷爾斯泰因公爵查理·腓特烈向皇室舉薦了自己二十歲的堂弟、荷爾斯泰因的查理·奧古斯都親王,這位親王正是安哈爾特公主約翰娜的親哥哥。疼愛女婿的葉卡捷琳娜一世同意邀請荷爾斯泰因家族又一位年輕的貴族前往俄國。
1726年10月16日,查理·奧古斯都來到了圣彼得堡,皇室上上下下對他的印象都非常不錯。在伊麗莎白眼中,查理·奧古斯都就是自己親愛的姐姐的婆家人,她自然而然地就愛上了親王。俄國皇室計劃于1727年1月6日宣布親王與伊麗莎白訂婚,就在此時,葉卡捷琳娜一世不斷地遭到傷寒與感冒的侵襲,訂婚儀式被推遲至女皇康復之后舉行。然而,女皇沒有康復,到了4月,她的身體每況愈下。在位二十七個月后,葉卡捷琳娜一世辭世了。到了5月,就在母親過世一個月后,伊麗莎白決定繼續操辦自己的大婚。然而5月27日,就在宣布訂婚的前夜,未婚夫的原定人選查理·奧古斯都病倒了,經過幾個小時的診斷,醫生們宣布他染上了天花。過了四天,查理·奧古斯都也過世了。在十七歲這一年,伊麗莎白的幸福蕩然無存了,在此后的歲月中,她始終沒能忘卻親王。雖然伊麗莎白不再指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待嫁的女孩那樣出嫁了,但悲傷也沒有阻止她放棄從其他男人身上尋找慰藉。
葉卡捷琳娜一世過世后,皇位傳給了彼得大帝年方十一歲的孫子,即后來繼位的彼得二世。1727年7月,葉卡捷琳娜過世后不久,荷爾斯泰因公爵認為自己在俄國生活的已經太久了。他在瑞典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成年后又在俄國生活了六年,直到此時方才成為荷爾斯泰因這個德意志小公國的統治者。他同妻子安娜帶著俄國政府贈予他們的豐厚年金離開圣彼得堡,回到了荷爾斯泰因的首府,基爾。
孤身留在俄國的伊麗莎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在六個月的時間里,她的母親、未來的丈夫,以及她鐘愛的姐姐相繼離她遠去了。盡管根據母親的遺囑,在皇位繼承譜系中她僅位居彼得二世之后,但是她對年輕的沙皇絲毫沒有構成過政治上的威脅,實際上她對他很友好。年輕的侄子英俊健碩,擁有著超乎年齡的高挑身材,沒過多久他就成了伊麗莎白的伙伴。彼得非常欣賞伊麗莎白的美貌和熱情洋溢的秉性,他喜歡年輕的姑媽陪在自己身邊。1728年3月,在皇室遷居至莫斯科的一路上,伊麗莎白一直不離彼得的左右,她跟年輕的皇帝一樣熱愛狩獵,他倆一道策馬飛奔在莫斯科郊外的山林間。到了夏季,他們兩個人一同泛舟河上;到了冬季,他們又一起駕雪橇。彼得不在身邊的時候伊麗莎白就會找來其他男人陪著自己。她坦言說自己“只有在熱戀中才會感到心滿意足”。有傳言稱伊麗莎白一直在竭力地取悅年輕的皇帝。
在外人眼中伊麗莎白或許是一個輕率愚蠢的人,不過除了輕浮,她還有另外一面。伊麗莎白對宗教非常虔誠,急切地尋歡作樂之后,她總是會獨自一人長時間地進行禱告。每當對宗教的虔敬感涌上心頭時,伊麗莎白就會在教堂或者修道院里一連跪上幾個鐘頭,之后就恢復了生機,這時她的身邊就會出現一些開懷大笑的衛隊軍官。伊麗莎白繼承了父親熱情如火的急脾氣,對于滿足自己的欲望她從不猶豫。在她未滿二十歲的時候,有報告稱她已經同六個年輕人發生過關系。對此她絲毫不感到羞愧,她告訴自己生而如此美麗不是沒有理由的,況且命運又奪走了她此生唯一真心愛慕的男人。
伊麗莎白對權力和責任之類的事情漠不關心,每當朋友勸她留意一下自己的未來時她總是會冷落對方。然而,終于有一天皇位似乎特意為伊麗莎白空了出來。1730年1月11日的夜晚,感染了天花,已經病入膏肓的彼得二世離開了人世,享年十四歲。當時只有二十歲的伊麗莎白就寢在附近的房間里,突然她的法國醫生阿爾芒·萊斯托克沖進了房間。他對伊麗莎白說倘若她能現在起身去找近衛軍,現身于民眾面前,并趕到議會,然后公開稱帝的話,她絕對不會失手。但是伊麗莎白將醫生打發走,轉頭又進入了夢鄉。到了次日清晨,她的機會已經不復存在了。樞密院推選伊麗莎白三十六歲的堂姐,庫爾蘭女公爵安娜為皇。伊麗莎白之所以沒有采取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對行動失敗的恐懼。一旦失手她就將蒙羞受辱,甚至被打入大牢。不過,更為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她自己并未做好準備。伊麗莎白對皇權和各種繁文縟節沒有興趣,她更渴望的是自由。她從未遺憾過自己當時的決定,后來她說過,“當時我還太年輕。我很高興自己沒有那么早奪得皇位。我太年輕,臣民們是不會接受我的。”
那天晚上,樞密院將來自庫爾蘭的安娜推上了皇位,因為他們相信同彼得大帝的親生女兒相比,安娜無疑會是一個懦弱而馴服的君主。二十年前,年滿十七歲的安娜成了寡婦,就在同一年她離開了俄國,此后沒有再婚,也沒有產下一男半女。安娜是彼得大帝同父異母的哥哥、即與其共同主持朝政的沙皇伊凡五世的女兒。伊凡五世性情溫和,優柔寡斷,深受弟弟彼得的喜愛。在不幸的哥哥去世時,彼得大帝立下誓言,聲稱自己將照顧伊凡的妻子和三個年幼的女兒。彼得沒有食言。1710年,在取得波爾塔瓦大捷之后,彼得將當時年滿十七歲的侄女安娜許配給了十九歲的庫爾蘭公爵,腓特烈·威廉。可是,這場婚姻非常短命。當時,彼得為這對新人安排了一場盛大的婚宴,新郎在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幾天后,在動身離開俄國的時候,新郎突然腹痛難忍,一陣陣發作的絞痛最終讓他死在了半路上。年輕的寡婦懇求沙皇準許自己留在圣彼得堡陪伴母親,然而彼得執意要求她去庫爾蘭繼承爵位。安娜遵從了沙皇的旨意,在俄國資金與軍力上的支持下她成了公國的統治者。二十年過去了,安娜仍舊統治著庫爾蘭,輔佐她的是來自德意志的大臣及情人歐內斯特·約翰·比龍。俄國樞密院向安娜拱手讓出了皇位,但在接受饋贈的同時安娜必須接受一大堆條件——不得再婚,不得指定自己的繼承人,樞密院將保留宣布對外戰爭或者講和、征收稅款的權力,皇室的開支、分封采邑、校級以上官員的任免等權力也都掌握在樞密院的手中。安娜接受了這些條件,1730年的春天,她在莫斯科登基了。隨后,在近衛軍的支持下,安娜撕毀了自己簽署過的協議,廢除樞密院,恢復了獨裁統治。
盡管黃袍加身,安娜卻一直忌憚于伊麗莎白。考慮到二十一歲的堂妹有可能對自己構成的威脅,當伊麗莎白前來向她表達敬意時,她將這個年輕的姑娘拉到一旁,說:“我的妹妹,現如今這個家族已經不剩幾個人了,因此咱倆的和睦相處非常重要,我會盡全力維護我們的關系。”伊麗莎白開朗而坦率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說服了女皇,讓她相信自己的擔心的確有些多余。
從二十至三十歲的十一年里,伊麗莎白一直生活在安娜女皇的統治下。一開始,每逢正式場合伊麗莎白都會應召入宮,而且要端莊地坐在女皇身旁。伊麗莎白竭盡全力地掩藏起自己的光芒,然而無論怎樣努力她都還是會令堂姐相形見絀。她是彼得大帝唯一在世的孩子,除此以外,在整個朝堂上她還是無可爭議的美人。最終,宮廷生活令伊麗莎白不堪重負,她回到鄉下的莊園,生活又變得無拘無束了,她的品行做派都不再受到宮廷的監督。伊麗莎白是一名出色的騎手,她常常穿著男裝騎馬出游。她要顯露出自己那一雙天生的美腿,只有穿著男式褲裝那兩條腿才會最大限度地招來別人的愛慕。伊麗莎白深愛著看得見原始森林和遼闊牧場的俄國鄉野,在那里,她與農人們同吃同住,跟他們一道歡笑,一起唱歌跳舞,到了夏天跟他們一道采蘑菇,在冬季可以滑雪橇、溜冰,守著火堆吃烤栗子和黃油蛋糕。
伊麗莎白是一個未婚而年輕的女人,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沒有什么人有權管束她,就這樣她成了流傳在宮廷里各種緋聞的主角,這無可避免地引起了女皇的注意。伊麗莎白的輕浮令安娜大為惱火,她對男人的吸引力令女皇心生妒意,她的好人緣讓女皇感到不安,同時女皇對她的忠誠又毫無把握。安娜一度被各種有關伊麗莎白的傳言所觸怒,她威脅說要將伊麗莎白關進修道院。歲入被屢次削減,伊麗莎白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已是今非昔比。一開始安娜還掩飾著自己對她的敵意,現在則開始對她動用手段了。伊麗莎白愛上了年輕的軍士阿列克謝·舒賓,女皇便將這個年輕人流放到五千里外的太平洋勘察加半島,伊麗莎白也接到立即返回圣彼得堡的命令。
伊麗莎白沒有違抗女皇的命令,她在首都選中了一處住所,那個地方非常便于她結識近衛軍官兵。曾經效命于父皇的軍官們在伊麗莎白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就認識了她,看到心中的英雄在世上僅存的后代,他們都感到非常開心。伊麗莎白常常去營房,在那里總是逗留好一陣子,她對將士們的言談和習慣都越來越了解,而且她還對他們大加恭維,同他們一起回憶往日的時光,在牌桌上把錢輸給他們,并給很多人的孩子當起了教母。沒過多久,將士們就徹底為她所傾倒了,她征服了近衛軍。除了美貌與慷慨之外,伊麗莎白的俄國血統也深為近衛軍將士們所愛慕與信賴。沒有人說得出這時的伊麗莎白是否有著自己的考慮,是否已經盤算好了一切。當時把持皇位的是安娜女皇,即便伊麗莎白打算廢黜安娜,那這個想法的形成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或許現實根本沒有那么復雜,伊麗莎白原本就是一個隨心所欲、慷慨大度、與人為善的人,她喜歡別人,也希望身邊圍滿了自己的愛慕者。總之,事實就是,首都的大街小巷里總是能看到她的身影。她越是拋頭露面,俄羅斯人民就越是愛戴她。
不無諷刺的是,這位端莊美麗,而且深受人民喜愛的年輕女子卻發現自己難以出嫁。她是彼得大帝的女兒,而且有可能會繼承皇位,這些事實都為她賦予了無窮的魅力,原本足以讓她輕而易舉地找到夫婿。然而,只要庫爾蘭的安娜仍舊坐在俄國的皇椅上,伊麗莎白與好姻緣之間就存在著許多難以克服的阻礙。歐洲沒有任何一個皇室會允許他們的子孫追求伊麗莎白,大家都唯恐此舉會被認為是對安娜女皇的敵意;對于俄國本國貴族的后代而言,迎娶伊麗莎白又存在著另外一種障礙——對于原本有可能成為君主的女性而言,下嫁意味著減少自己得到皇位的可能性。
對此,伊麗莎白做出的回應就是放棄婚姻的念頭,轉而選擇了自由。如果不能擁有來自皇室或者貴族家庭的丈夫,那么就選擇近衛軍的士兵,車夫,或者是俊朗的仆從吧。事實上,在伊麗莎白的生命里的確出現了一個令她一往情深的男人,而且直到臨死前她仍舊眷戀著他。伊麗莎白的父親在農奴出身的妻子那里得到了幸福,伊麗莎白也同樣在下層人民中間找到了自己的伴侶。一天清晨,伊麗莎白聽到宮廷禮拜堂的合唱隊中傳出一個雄渾有力的聲音,她從來沒有聽到過那種低沉飽滿的男低音,后來她發現那個聲音來自于一個高挑的年輕人。年輕人長著一雙黑眼睛,一頭黑發,笑起來是那么的迷人。這個年輕人出身于一戶烏克蘭農奴家庭,跟伊麗莎白同歲,名叫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伊麗莎白立即將其召至自己的合唱隊,沒過多久就安排他住進了自己寢室附近的房間。
對于伊麗莎白來說,拉祖莫夫斯基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寵臣。除了相貌出眾之外,拉祖莫夫斯基還非常正派單純,女王中意于他的厚道、溫和和乖巧的秉性。他雖然接受過教育,但是教育并沒有培養出他的野心,他從未插手過朝政。后來,葉卡捷琳娜大帝致信給阿列克謝·拉祖莫夫斯基和他的弟弟基里洛,說她“清楚沒有任何一個家族能像他們兄弟倆那樣得到皇帝的恩寵,被那樣鐘愛著,而且有那么多人愛著他們”。伊麗莎白喜愛拉祖莫夫斯基英俊的臉龐,溫文爾雅的舉止,還有他非凡的嗓音。拉祖莫夫斯基成了伊麗莎白的情人,而且后來很有可能通過一場不為人知的婚禮,這個來自民間的年輕人成了女皇的丈夫,朝臣們稱他為“夜皇帝”。登基后伊麗莎白立即冊封他為伯爵,隨即又宣布他為親王,最后官拜元帥。當女皇為他冠滿各種頭銜時,拉祖莫夫斯基卻對女皇說:“陛下或許可以讓我成為元帥,但我拒絕您或其他任何人授予我任何官銜,哪怕勉強說得過去的上尉一職都不可以。”
同面色凝重、令人難以親近的安娜女皇相比,伊麗莎白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依然顯得活力十足。從其他角度來觀察的話,兩個女人的差異就更加醒目了。安娜總是被包圍在一群德意志人中間,伊麗莎白的心和靈魂卻完全屬于俄羅斯。伊麗莎白熱愛俄羅斯的語言,俄羅斯的人民,還有俄羅斯的傳統習俗。盡管她從沒有流露過急于稱帝的欲望,但是還是有人自認為在她恬靜的外表下能看到另外一種情緒。英國大使的夫人說:“當著外人的面,她總是表現出一副率真歡樂的樣子,看上去還有幾分孩子氣,但是我聽說在私下里她的談吐非常理性,很有說服力,讓我相信她的那些舉動不過是假象罷了。”
除此以外,伊麗莎白的命運還蒙著另外一層陰影。無兒無女的安娜女皇將親姐姐的女兒、具有德意志血統的外甥女——梅克倫堡的葉卡捷琳娜——接到了圣彼得堡,并讓她皈依了東正教,并改名為安娜·利奧波多芙娜。隨后,女皇打算將安娜·利奧波多芙娜許配給一位德意志的親王,布倫瑞克
的安東·烏爾里希。已經心有所屬的安娜·利奧波多芙娜拒絕了女皇的提議,但是安娜女皇非常固執。1738年的春天,俄國宣布安娜·利奧波多芙娜同安東·烏爾里希訂婚。大婚前的幾個月里,人們看到安娜·利奧波多芙娜從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變成了相貌平平、沉默寡言、愁眉苦臉地等待著出嫁的準新娘。安娜·利奧波多芙娜打心眼里痛恨姨母為自己所做的安排。與安娜·利奧波多芙娜形成了鮮明對比的伊麗莎白依舊充滿了自信,風情萬種,即便跟十年前相比她的容貌已經今非昔比,但她的美貌依然足以令女皇感到惱怒。
1739年7月,安娜·利奧波多芙娜嫁給了安東·烏爾里希;1740年8月,她生下了一個男孩。大喜過望的安娜女皇堅持給男孩取名為伊凡,這是女皇先父的名字。小伊凡尚未滿月女皇就得了中風,身體稍有所恢復她便心急火燎地宣布尚在襁褓中的外孫為自己的繼承人,倘若這個孩子繼位時仍未成年,那么孩子的母親——安娜·利奧波多芙娜——則將被任命為攝政王。10月16日,女皇再次中風,這一次御醫均認為她已經沒有康復的希望了。最終,安娜女皇在四十七歲這一年去世了。女皇過世的第二天,她立下的遺囑被公開宣讀了,只有兩個月大的嬰兒登基,成為伊凡六世。三十歲的伊麗莎白同這個孩子的雙親都宣誓將效忠于這位新皇帝。
俄國政局陷入了一片動蕩之中。小伊凡的母親,安娜·利奧波多芙娜沒能得到安娜女皇的恩典,繼承皇位,而是成了攝政王。大為懊惱的安娜·利奧波多芙娜任命自己來自德意志的丈夫,布倫瑞克的安東·烏爾里希為俄軍總司令,隨后她又同老情人、薩克森大使利內爾伯爵舊情復燃。安東·烏爾里希受到的羞辱盡人皆知,眾目睽睽之下,只要他的妻子同情人在一起的時候,守在寢室門口的衛兵就不允許他進去。
伊麗莎白是彼得大帝的親生女兒,但她已經連續三次被排除在皇位繼承人選之外了,不過她對此卻無動于衷。她沒有僭越過新攝政王,依然我行我素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圣彼得堡的大街小巷里還是常常能看得到她的身影,每天她也都會在位于自己寢宮附近的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近衛團兵營的操場上散會兒步。各國外交使節都在揣測伊麗莎白的心思,各國首都也都流傳著各種各樣有關她的傳言。英國大使愛德華·芬奇在發給倫敦的報告中稱伊麗莎白“古道熱腸,平易近人,因此她本人非常受歡迎”。“彼得大帝的女兒”這一身份也為她增加了一項優勢,盡管與同時代歐洲其他各位君主相比彼得都更令人畏懼,但同時他也比其他人更受人愛戴……“對彼得大帝的愛無疑會轉移到其子女身上,普通民眾同軍隊中間都普遍存在著這種情緒”。
一開始,安娜·利奧波多芙娜同伊麗莎白之間沒有出現齟齬,伊麗莎白經常應邀前往冬宮。不過沒過多久伊麗莎白就冷淡了下來,只是在無可回避的重大慶祝活動中才會露面。1741年2月,攝政王下令對伊麗莎白實施監控。俄羅斯宮廷與各國使節都注意到了伊麗莎白受到的約束。1741年夏天,攝政王與伊麗莎白的關系惡化了。這時,活躍在安娜·利奧波多芙娜身邊的全都是外國人。她的情人,薩克森的利內爾伯爵繼續敦促她下令逮捕伊麗莎白。對伊麗莎白實施的管束越來越嚴厲了,7月的時候,她的薪俸被進一步削減,入秋后她又聽到傳言稱攝政王正謀劃著要她立下書面聲明,宣布放棄皇位繼承權。還有消息說安娜·利奧波多芙娜打算將她強行送入女修道院,成為一名修女。11月24日清晨,伊麗莎白的御醫萊斯托克走進她的寢室將她喚醒,然后遞給她一張紙。萊斯托克在正反兩面畫了兩幅伊麗莎白的畫像,在一面上她坐在皇椅上,在另一面上她則穿戴著修女的袍子,身后還擺著絞刑架和其他行刑架。他說:“夫人,現在您務必要做出選擇了,要么成為女皇,要么被貶黜到修道院,親眼看著您的仆人一個個地慘死在酷刑之下。”伊麗莎白決定采取行動。午夜時分,她來到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近衛團的營房。伊麗莎白說:“你們都清楚我是誰的女兒!”士兵們高呼道:“我們準備好了。我們要殺光他們。”“不,”伊麗莎白說,“一個俄羅斯人都不能死。”在寒冷刺骨的深夜里,伊麗莎白帶領著三百名士兵趕往冬宮,在門口值守的衛兵沒有進行抵抗,伊麗莎白徑直來到了安娜·利奧波多芙娜的床前。攝政王還在睡夢中,伊麗莎白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小丫頭,該起床了。”看到大勢已去,安娜·利奧波多芙娜便祈求伊麗莎白對她們母子倆網開一面。伊麗莎白向安娜·利奧波多芙娜保證說沒有人會加害于布倫瑞克家族的任何一個人。伊麗莎白向全國人民宣布自己繼承了父親的皇位,并對篡位者實施逮捕,篡位者被指控剝奪了伊麗莎白的繼承權。1741年11月25日下午三點,伊麗莎白重新回到冬宮,在三十二歲這一年,彼得大帝的女兒成為俄國女皇。
登基后,伊麗莎白首先對那些在自己漫長的蟄伏期里支持她的人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對他們大行封賞——封官加爵,提拔晉升,賞賜珠寶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恩典。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近衛團里跟隨她前去冬宮的每一位官兵都得到了提拔;萊斯托克醫生不僅得到了一幅鑲嵌在鉆石相框里的女皇畫像和一筆豐厚的年金,而且還被任命為樞密院大臣,并被擢升為首席御醫。拉祖莫夫斯基則搖身一變成了伯爵,除了被任命為皇宮總管之外還得到了“狩獵團團長”這一榮譽性的封號。伊麗莎白同時還任命了其他數位樞密院大臣,并加封了一批伯爵,賞賜給很多人鑲嵌在珠寶相框里的女皇畫像和鼻煙壺,很多渴望得到賞賜的人也都戴上了來自女皇的戒指。
但是,這些恩賜無法讓伊麗莎白面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化為烏有。仍舊在世的沙皇——伊凡六世——還在圣彼得堡,兩個月大的時候他繼承了皇位,十五個月大的時候他遭到了罷黜。伊凡六世對自己身為皇帝的事實一無所知,但他接受過涂油禮,是公認的皇帝,通過一枚枚流通的硬幣他的肖像傳遍了全國,全俄國大大小小的教堂都在為他祝禱。從一開始,伊凡六世就成了伊麗莎白的心頭大患。伊麗莎白原本打算將伊凡六世同他的雙親一起送到國外去,因此她先將布倫瑞克全家人打發到了里加,從那里再繼續前往其他國家。可是,等布倫瑞克一家到了里加,伊麗莎白的心里又有了另外的打算——將那個年幼卻危險的囚犯牢牢地羈押在自己眼皮底下或許更為穩妥。小伊凡被人從父母身邊帶走之后被打入秘密政治犯的行列,在此后二十二年里他的身份始終不曾改變過。伊凡六世從一個監獄被轉移到下一個監獄,盡管如此,伊麗莎白還是擔心隨時會有人將他營救出監獄,并幫助他復位。很快,解決方案就在伊麗莎白的心里浮現了出來——若想讓伊凡繼續活在人世,而且永遠對自己不構成威脅的話,她就必須為自己找到一位繼承人,這個繼承人將能守住王朝的江山,而且受到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的認可。然而,到了這時伊麗莎白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不可能孕育出這樣一位繼承人了。所有的人都知道她還沒有出嫁,而要為自己找到滿意的夫婿為時已晚,而且她也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男人。此外,盡管多年來她一直過著無拘無束耽于逸樂的日子,但世人都知道她從未懷上過一男半女。因此,她的繼承人只能是其他女人的孩子。伊麗莎白的眼前有一個現成的人選——她摯愛的姐姐安娜的兒子,也就是她受人崇敬的父親彼得大帝的親孫子。被伊麗莎白接至俄國,受她調教,并被宣布為繼承人的正是這個生活在荷爾斯泰因的十四歲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