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李碩
- 1363字
- 2019-05-16 12:48:16
街頭相會
身處權(quán)力頂端的陽虎也在關(guān)注孔子。他曾經(jīng)親自登門拜訪孔子,邀請他出來當(dāng)官,跟自己一起干事業(yè)。這段往來被《論語》翔實記錄了下來:
陽虎想召見孔子,孔子不去。陽虎又給孔子送了禮物,希望孔子去拜見他。
孔子不愿見陽虎,首先是兩人小時候的那場沖突受了打擊,之后可能一直耿耿于懷。其次,陽虎現(xiàn)在是“執(zhí)國命”的“陪臣”,有點亂臣賊子的色彩,孔子不想跟他有什么牽連。
但另一方面,孔子也不敢和陽虎公然對立。按照貴族的社交禮節(jié),別人來拜訪過你,哪怕你當(dāng)時不在,事后也應(yīng)該回拜。孔子要完成這個回拜的禮節(jié)。
他留了個心眼,故意看陽虎哪天出門,才去拜訪,正好主人不在家,放下禮物走人,免去了見面的尷尬,也不算失禮。
不巧,就在孔子回家的路上,迎頭遇見陽虎了。
兩輛馬車迎面駛來,那時的街道窄,馬車也都是敞篷的,不能裝沒看見。
陽虎也認(rèn)出了孔子,停了馬車打招呼:“哎,你過來!我跟你說啊!”(來!予與爾言。)這是最樸實的大白話。予、爾,就是我、你最直白的說法,沒有您、閣下、鄙人一類彎子。陽虎對孔子沒客套,他們之間是完全平等的感覺。
兩輛馬車迎頭遇見了,停在路邊說幾句話,人不下車,古代叫“傾蓋而談”,因為家用馬車上面要裝個傘一樣的車蓋,遮陽擋雨。兩輛車靠在一起,就要把車蓋放歪一點,才不會互相妨礙。
還有更有趣的,后世讀史的人一直沒注意到。
原來,孔子和陽虎這兩人,長得個頭、相貌一模一樣,這太難得了。因為按照《史記》的記載,孔子的相貌是有點怪的,五官基本都跟常人不太一樣,最明顯的是頭上隆起一大塊(圩頂,有點像年畫里的壽星,也是他名“丘”的來歷之一),跟他長得像的人不好找。而且,孔子的個頭還非常高,還能符合這一點的,概率就幾乎是零了。
但陽虎偏跟孔子長得一樣,而且是年紀(jì)越大,長得越像。再往后幾年,還有仇人將孔子錯認(rèn)為陽虎,差點把他給殺了。
這么兩個長得又奇怪又相像的中年男人,在大街上停了車,扒著車幫交談,是很難想象的情景?!墩撜Z》的記事本來簡略,但對這一幕的記載非常詳細(xì),大概就因為隨行的弟子們印象太深。
陽虎想勸孔子跟自己合作,出來做官。這番話說得很有意思,用北京大學(xué)李零教授的解讀就是:
陽虎知道孔子喜歡講仁講智,故意問他,你一身本事,不肯出仕,看著國家混亂也不管,能算仁嗎?不能;你想做官,卻老是錯過機(jī)會,能算智嗎?不能;時光飛逝,年齡不饒人呀。
孔子只好說:好好,我會出來做官的。
陽虎的話,都是他自問自答。這是最能打動孔子的大白話,卻更像陽虎跟自己對話。他不僅想拉孔子做官,更想清理掉三桓家族,整個另換一套游戲規(guī)則。
孔子那時還沒名氣,做過的最高職位是在貴族家當(dāng)小職員。國君、三桓這些人,從沒想到過在政治上提拔、重用孔子。他們世襲當(dāng)大官,覺得天下所有的人,當(dāng)初是干什么的,就該祖祖輩輩干什么。
陽虎掌權(quán)想用的偏偏是孔子這類人。他和孔子的級別差不多,最低級的小貴族,要按出身,他們比農(nóng)民日子過得好,但也沒有往上爬的希望。這種制度對他們有限制。
陽虎想干的是大事,魯昭公身為國君,加上身邊一堆年長年幼的貴族支持、超級大國的援助都沒成功,現(xiàn)在,他一介士人,能成功嗎,值得冒險嗎?他想拉孔子一起干,孔子答應(yīng)嗎?他心里沒底。他最后一句“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干脆連“爾”都不說,直接說“我”了。
他也在給自己打氣。
起碼,孔子部分被這話打動了,他同意出來做官,試著跟陽虎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