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 你是我的緣由,我是你的遠方
- 秋砆
- 4554字
- 2019-06-14 09:11:48
一路走來,葉爾康和老師一行幾人經(jīng)過長途跋涉,在初秋時節(jié)抵達玉門。這個時候,中國的石油搖籃已經(jīng)在這里誕生了,那時的玉門石油產(chǎn)量已經(jīng)占到了全國原油產(chǎn)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玉門老君廟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廟,里面供奉著給玉皇大帝煉仙丹的“太上老君”。如果不知道老君廟歷史的人肯定會對這里沒有一絲的興趣,而且廟里基本上沒有什么香火,更沒有和尚、道士之類的修行者。但離這不遠處的山溝里,卻蘊藏著豐富的石油。
這個時候,從工學院畢業(yè)的地質(zhì)地理系的學生陸續(xù)到達了玉門。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這些中堅的技術人員奠定了中國石油早期的技術力量。到若干年后,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會有玉門人的身影。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就是土生土長的玉門人,在薛曄教授第一次考察玉門時,王進喜才是個僅有三歲的小孩子。直到一九五〇年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在老君廟鉆探大隊當鉆工。至于他想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那已經(jīng)是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zhàn)時期了。
由于缺少汽油,政府密令,盡量利用其他運輸工具或他種燃料,如木炭、酒精、煤氣、植物油等,非作戰(zhàn)上必要之需用,概不準利用汽車油。即使看到偶爾有卡車行駛,那也是改制的不用汽油做燃料的蘇制吉斯五型貨車,運送羊毛等物資。大多數(shù)情況下,若不是運輸武器等,就不可能動用汽車運輸,只能在民間組織膠輪大車隊和駱駝隊運送。所以在通往XJ的沙土公路上,龐大的駝群很是壯觀。為抗戰(zhàn),中國需要大量軍事物資,由于沒有外匯,蘇聯(lián)援華物資只能用羊毛、皮張和礦產(chǎn)品交換。出于這種情況,薛曄才爭取到有限的經(jīng)費,前往河西走廊進行地質(zhì)調(diào)查。
薛曄望著遠去的膠輪大車和駝群,心情很沉重。“歐美國家都進入工業(yè)化時代了,可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卻還停留在如此原始的狀態(tài),這就是差距,我們沉睡的時間太長了。”
在山下的小村莊住下來,他們每天早出晚歸,在廣闊的戈壁灘、巍峨的祁連山孜孜以求探討著大地的奧秘。在這片古西羌地,他們初步發(fā)現(xiàn)了芒硝、石膏、鐵、錳等礦產(chǎn)。
走累了,坐在坍塌了的長城烽燧上休息,眼望素有“塞垣咽喉、表里藩維”之稱、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的玉門荒灘,薛燁對葉爾康說,老君廟能發(fā)現(xiàn)石油,可以想象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這兒是怎樣的一片汪洋澤國啊,只可惜那是個死寂的世界,也不會有歌聲。
霞光如血,蜿蜒的長城斷壁殘垣顯得格外凝重、默然,那是一段塵封了的歷史,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累累白骨被揚起的風沙掩埋……
一首詩從葉爾康腦海涌出,如果不是老師在身邊,他會大聲喊出來:
就是這片遠古的澤國,
波濤死了,連水的灰燼都不曾飛揚,
漠漠曠野,白骨在訴說往日的愛恨情殤。
在白晝與長夜的糾結(jié)中,
秋風把盛夏的彩衣層層剝落,
是這夕陽給瀚海留下一縷念想。
我說,這里是我夢中到過的地方,
可那抹陽光只留給我最后一絲溫柔,
竟然聽不見我的呼喚,收起了光芒。
那一道隱形的地平線,
就像血色模糊的印跡如盼春的哀歌,
還有留守在原地的我黯然神傷……
就在那里,血色黃昏下,他們遇到了從浪漫之都巴黎旅居歸來的常先生。
巴黎本就是藝術的殿堂,那里有永遠畫不完的婦人——站著的,坐著的,斜倚的,躺著的……那么嫵媚,那么風情萬種,襯托著山、水、云、樹,到了極致。偶然間,常先生在街頭看到了一本古老的線裝書盒,眼前突然一亮:《敦煌石窟圖錄》。一個新奇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向他洞開了,那是從北魏到大唐時代的佛教藝術圖畫,其恢宏磅礴的構圖和筆觸,足以與拜占廷基督繪畫媲美,其奔放的風格比西方現(xiàn)代派還要粗獷,彩繪人物更是畫得細膩生動。那會常先生的心底卻涌出一種莫名的悲涼和悵然:自己身為炎黃子孫,竟然不知道敦煌位于何方。就是從那刻起,他強烈地有了回歸祖國的意愿,哪怕生于柳浪聞鶯之地的美麗妻子反對,他也義無反顧。幾近周折,回到國內(nèi)的常先生從戰(zhàn)時陪都重慶出發(fā),帶著一家人還有他的學生,坐著敞篷大卡車,頂著凜冽刺骨的朔風,長途跋涉,一頭扎進風沙滾滾的莫高窟。從此,這位藝術家放棄賽納河畔的風光,百折不撓、無怨無悔地成了一名虔誠的敦煌“守護神”,著實令人敬佩。同為藝術家的妻子舉目遠眺,蒼茫大地,荒涼徹骨,只有幾株干枯的紅柳在寒風中抖動,一股愴然的悲壯涌上了這位江南才女的心頭:今后寂寞凄苦的“流放”日子何時才是盡頭???
那個時候,常先生和他的女雕塑家妻子被莫高窟斑斕璀璨的彩色造像和壁畫震撼了,這是怎樣的殿堂啊,如此的惟妙惟肖,這般的富麗多彩,用再美的詞語形容也不為過??捎心敲匆惶欤镲L乍起,九層大佛殿上的鐵馬風鈴突然響了起來,悠長而蒼涼,聲聲敲打著常先生的心弦,正在洞窟臨摹飛天的他得知妻子不辭而別后,放下畫筆,星夜騎馬追趕,沿著無邊無際的戈壁不停馳騁。
不是女雕塑家不愛這里的藝術,她也驚嘆那些彩塑的精美,無論圓塑、浮塑還是影塑、善業(yè)塑,其高超的手藝、豐富的題材,都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再加上雄偉瑰麗的壁畫,簡直無與倫比??伤懿涣穗y耐的寂寞和喧囂的大漠風沙,竟然扔下一雙兒女,和一位同鄉(xiāng)男子逃離了。
太陽漸漸西斜,追趕中的常先生融進了暮色下的荒蕪里。終究,他身疲力竭,無望地一頭從馬背上墜了下來。
是外出的薛曄和他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昏暈在地的常先生,趕忙將他背到了土胚屋里,溫暖的爐火慢慢蘇醒了他僵硬的身體。
那夜,圍坐在熱炕上的常先生向薛曄講起了巴黎,更多地是在述說莫高窟的可悲遭遇。他說,從歷史的風塵中走過來的莫高窟如果毀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對不起祖宗,無疑是千古罪人。
薛曄問他:“那你接下來怎么辦,離開敦煌?”
常先生堅定了搖了搖頭,他說,“我不會離開,哪怕眾叛親離。既然選擇了,敦煌就是我的生命。按照張大千居士贈給我的一句話‘要在敦煌呆下去,即使不信佛,也得將自己修煉成佛爺’!”
薛曄被感動了。同為海外歸來的學子,滾燙的心貼在了一起,兩雙男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深情的眼眸里分明傳遞了相同的誓言:一切為了祖國母親!
可是由于太平洋戰(zhàn)爭的原因,日本侵略者為了維系軍事開支,大肆從中國的土地上掠奪,國民政府的日子也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斷了經(jīng)費的薛曄不得不黯然離去。在河都薛曄拜會了老友袁征先生,然后與學生分別。臨走前,薛曄對葉爾康說,等將來有條件了,不妨到“北草地”去看看,那里會有收獲的。
葉爾康記下了。
原本葉爾康是想再次前往玉門的,那里的滾滾的石油深深吸引著他。但袁征先生希望他留下來,原因是玉門已經(jīng)有一批專業(yè)人士了,眼下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并不僅僅缺少石油,諸多金屬領域同樣需要有學識的人去開拓。譬如鋼鐵方面,這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偌大的西北地區(qū),竟然沒有一家擁有礦山開采的鋼鐵公司。而在煤炭方面,全省竟然沒有一對正規(guī)的礦井,只是在個別地方有一些私營的獨眼小井、小煤窯在淺部開采,其經(jīng)營權多由豪紳、把頭控制,沒有任何技術設備,完全靠人工采掘,井下災害甚多,煤炭產(chǎn)量極低。在抗戰(zhàn)之前粗略統(tǒng)計,全省煤炭年產(chǎn)量竟然只有區(qū)區(qū)八萬噸。河都作為一個省會城市,完全依靠南部的狼山礦區(qū)提供做飯取暖的煤炭,到了冬季常常大鬧煤荒,搶購現(xiàn)象甚為嚴重。也就是這個小小的狼山礦區(qū),十幾個小煤窯占據(jù)了全省一多半的產(chǎn)煤量。特別是抗戰(zhàn)爆發(fā)后,身為大后方的河都,大量人口流入,燃料供應尤其緊張。一些商人、地主、官僚和軍閥看到開采煤炭有利可圖,紛紛投資開礦,一時間狼山深處熱鬧非凡。
袁先生的敘述讓葉爾康感到心情沉重,他決定留下來,在剛剛成立的國民政府經(jīng)濟部中央地質(zhì)調(diào)查所西北分所謀得了一份差事。這個所匯聚了抗戰(zhàn)后來自淪陷區(qū)的三十多名技術人員,實力雄厚。所長岳綸先生對葉爾康的到來給予了熱情的歡迎,“好啊,聽說你是薛教授的得意弟子,又深得袁征先生的器重,我們地質(zhì)工作后繼有人啊!”
岳綸是土生土長的由中國培養(yǎng)的地質(zhì)學家,為中國寒武紀特別是前寒武紀地層研究付出了巨大精力,做出了卓越貢獻,后來被尊稱為地質(zhì)領域的“鐵牛”。他是個普通農(nóng)家子弟,自幼天資聰慧,父母決心省吃儉用將其培養(yǎng)成材。初中畢業(yè)后,因家庭再沒有余力供他上學,被迫中斷學業(yè)。由于他聰明好學名傳鄉(xiāng)里,有幾家較富裕的父老資助其繼續(xù)求學,抱定“科學救國、實業(yè)救國”的理想,考入大學,學習采礦。畢業(yè)后先后在北平、貴州、云南等地從事探礦事業(yè)。今年初才到達西北,在河都負責組建西北地質(zhì)分所。
葉爾康原本以為這下可以和眾多的同行們可以放開手腳大干一番了,但岳先生不得不告訴他,缺少經(jīng)費,我們只能有限地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個時期,大家的吃飯都面臨問題,更不要說大張旗鼓地組隊進行地質(zhì)勘探了,購置必要的鉆探設備也就無從談起。唯一的希望就是戰(zhàn)爭趕快結(jié)束,只有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國家才能安心搞建設,各行各業(yè)才會有長足的發(fā)展,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就在這種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地質(zhì)人員憑著一顆良心,仍舊孜孜以求地叩問大地。好在省建設廳伸出了援助之手,撥出款項支持地質(zhì)所在近郊的狼山開展外圍普查工作,以及派出小分隊前往大窯山和炭山嶺一帶展開煤田地質(zhì)項目,其目的就是解決日益緊張的河都煤炭供應狀況。
葉爾康跟隨第一小分隊走進了狼山。
這里地處郊區(qū),離城區(qū)不過二十多公里,一條順河而建的沙土路崎嶇蜿蜒,且僅能通過一輛馬車,只有個別地方拓寬了會車的一些“港灣”。雖說來往拉煤的大車很多,但路面上倒很干凈,看不到黑乎乎的煤塵。是當?shù)氐睦习傩占皶r清掃拿回了家,每天那些小腳老太太們就恭候的路邊,一經(jīng)有煤灑落,蜂擁著就沖上去了,甚至有吵架拌嘴的事發(fā)生。
到了狼山礦區(qū)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群山染墨,一片骯臟,一些生命力頑強的野草都被染成了黑色。并不寬敞的溝谷地帶布滿了大大小小十幾個礦井。那些負重的“煤黑子”們,要么拖著“木斗”在低矮的井巷里匍匐爬行,要么在能直起身子的巷道里背著籮筐像牛一樣粗喘氣,不時還能看到井口耀武揚威的“把頭”厲聲在呵斥著什么,甚至動起了鞭子。
葉爾康看不慣了,上前制止,“你們怎么能這樣對待勞工?”
那把頭氣焰囂張地沖葉爾康來了,“咋樣,你是救世主?我給他開工錢,他就得好好干活,這有錯嗎?”
“可他們也是人??!”
沒人會聽他的,旁邊的人把葉爾康勸走了。
更令葉爾康心情沉重的是星羅棋布的小煤窯無序地開采,致使整個煤田遭到了破壞,即使將來有條件了進行機械開采也是困難重重。小分隊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外圍,以期有重要的發(fā)現(xiàn)。
果不然,在往里十多公里后,按照構造理論,進行一定范圍內(nèi)的爆破后,地下裸露出的巖層預示著“構造相同”,褶皺延伸下極有可能在深部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那個時期勘探手段簡單,加之條件限制,唯一能確定井田的只有靠鉆機打孔,獲取地下詳實的巖石層理。
當時地質(zhì)所還沒有鉆探設備,建設廳倒是有一臺蘇制的三百米鉆機,這已經(jīng)是最先進的了。經(jīng)過協(xié)調(diào)轉(zhuǎn)運過來后,立即安裝調(diào)試,還屬正常。由于已經(jīng)進入寒冬,泥漿池凍封,只能等春暖花開時再開工了。
收工放假,能回家的大多陸續(xù)走了,地處占領區(qū)回不了家的人只能繼續(xù)留下來,望著星星思念故鄉(xiāng)。有些人覺得與其留在這里苦熬,不如早做打算的好,索性選擇離開了地質(zhì)所。葉爾康沒有走,他以整理資料為借口,沒想著回去看望父母,還有苦苦等待的妻子俞英蓮。從這點來說就是他的不是了,逃避不是辦法,即使心里真沒有俞英蓮了,那至少得回去有個交代呀,哪怕休了她,這樣也不耽誤俞英蓮再往前走一步,畢竟她還那么年輕,不到二十歲,正是女人芳菲年華的好光景。
但沒有,他辜負了俞英蓮的期待,把心也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