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高維度思考法:打破認知的壁壘(套裝共2冊)作者名: (日)細谷功本章字數: 2902字更新時間: 2019-04-30 18:15:24
前言
一生留下近40冊著作的管理界巨匠彼得·德魯克在逝世前約兩年(2004年初)時曾接受美國《財富》雜志的采訪,記者問他:“假如您還有沒寫的主題,會是什么?”德魯克答道:“是無知的管理。要是早寫出來,大概已經成為我的最高杰作了。”
無知的管理……早已對經營洞悉無遺、預見了“知識社會”和“知識勞動者”的德魯克,在人生的最后關頭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
說起無知,距今兩千多年,蘇格拉底曾提出“無知之知”的概念。在那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中,蘇格拉底聽說德爾斐神廟傳出神諭,稱“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可他自己對此“毫無印象”,便同眾多“智者”交談,然后得出了結論——自己與他們的不同之處在于“我知道‘自己多么無知’”。這便是“無知之知”的由來。
奇妙的是,“經營學之父”和“哲學之父”探尋到的領域卻都是“無知”。也就是說,“無知”是孕育新智慧的最重要的關鍵詞。
這聽起來有些像禪學問答。“知識豐富”為好,“無知”為不好——這是世間“最基礎的常識”,但本書反而挑戰這一價值觀,探究“德魯克和蘇格拉底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同時也嘗試著對用來實踐發現問題的思維方法論做出闡釋。
“無知、未知”與解決問題的困境
“寫下你對‘租庸調’的認識。”
這是1908年日本舊制一高(現日本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的入學試題。這個題目對考生的“填鴨式知識量”有著極高的要求。如今,這樣的問題已經完全不適用于人才需求了,因為如果只是單純地比拼“知識量”,人類是敵不過電腦的。
IBM的人工智能“沃森”,曾在美國最受歡迎的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中戰勝人類冠軍。從人工智能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開始,電腦逐漸在各種智力活動中凌駕于人類之上。“靠知識量取勝”和“解決既有問題”已不再是人類該努力的課題。
現階段,人類應該把努力的方向轉換至(廣義的)解決問題,即發現并定義沒人意識到的新問題這一“上游部分”。在商業、教育等多種場合,均要求這種“從下游到上游”的需求轉換。
以商業而言,所有業界一致要求員工以“發現問題型”的方式工作,也就是說要能夠主動發現顧客的潛在需求,而不是被動應對來自顧客的交易需求;不是在其他公司的后面苦苦追趕,而是創造出業界前所未有的革新性的商品或服務;不是單純提供個別的商品或服務,而是從需求中挖掘出顧客的根本性需求并提交方案。用河流來比喻,就是不要在下游靜待順水而下的獵物落網,而是應該站在險峻的上游,即便需要在巖石間反復搜尋,也要找出隱藏其間的獵物。
這里的問題在于,“下游”和“上游”不僅要求各自必需的著眼點,所要求的工作價值觀和技能也不相同,有時甚至完全相反。也就是說,擅長(狹義的)解決既有問題的人不擅長發現問題,反之亦然。這便是本書所闡述的“解決問題的困境”。
如今,社會、公司、學校所提倡的價值觀幾乎已統統被優化為“下游的價值觀”。因此,我們現在需要溯流而上,逆轉價值觀,將必要的思路轉換至“上游”。
“上游”所需要的,不是囿于舊有成見的思維,而是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開拓新世界。換言之,就是要將人類的“思考”能力完全發揮出來,僅此而已。為此,我們不能把知識當成“存量”來用,而必須將其視作“流量”來活學活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換價值觀,著眼于“無知”和“未知”,而非積存的知識。
“困境”的機制和解決方法
那么,這種“困境”是由怎樣的機制產生,又需要如何解決呢?
本書將以“無知、未知”為線索,從兩個角度加以分析。一個是“作為‘知’的對立概念”。“知”有時會成為阻礙新發現的重大要因,所以本書會著眼于將“知”重置(unlearn)這個意義上的“無知的優點”。
另一個是“無知之知”這一側面。蘇格拉底所提倡的重點不在于“無知本身”,而在于“無知的無知”(不自知無知的狀態)這一“元級(meta-level)”的無知。
正如前文所述,解決既有問題的(狹義的)“解決問題”,與作為其“上游”的發現新問題的“發現問題”,二者所要求的思路和價值觀是正相反的。然而迄今為止,在極大程度上受到重視的卻是(狹義的)“解決問題型”的思路。本書將對二者進行徹底的對照和比較,闡明如何活用無知以消除“困境”的思路。其核心便是“從知到無知的視角轉換”,以及與此相關的三組關鍵詞——“從存量到流量”“從封閉體系到開放體系”“從固定維度到可變維度”。
本書會以“螞蟻和蟈蟈”作為比喻,對基于上述三種視角的思路加以比較,嘗試從“無知”的觀點出發,對一直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螞蟻是善,蟈蟈是惡”這一價值觀進行檢驗,同時展開新的討論。
此外,本書還提出“通過元級超越維度”的思考法,將其作為活用“無知”和“無知之知”的具體思考法,用來發現問題和定義問題。
如此,本書便介紹這種著眼于無知和未知來發現新問題和創造新視角的思考法,并將其作為解決“困境”的方法。
德魯克在其1994年的著作《后資本主義社會》中,關于“知識提高生產力”做了如下論述,可供參考:
偉大的英國小說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1879 - 1970年)提倡“聯結”。(中略)聯結所需要的,是用來定義問題的方法論,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當今流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中略)需要“未知事象的體系化”(Organizing Ignorance)。事實上,這也是我從40年前便已開始寫的書的標題,但至今仍未完成。
這里的“定義問題”,接近本書所說的“發現問題”。而從這段話中,也能看出德魯克一生的問題意識。
本書全貌
本書的結構和整體概要如圖所示。
本書的結構和整體概要

本書大體上由四個部分構成。PART Ⅰ對“未知的未知”加以闡述,同時提出本書對于“知”和“無知、未知”的定義和框架。
PART Ⅱ針對“‘解決問題’的困境”,通過對比“河的上游和下游”,闡釋“解決問題與發現問題的思路差異”,即在何種場合需要何種思路,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結構性矛盾,也就是“困境”,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困境。發現問題居于解決問題的上游,但二者之間并非一路坦途相通,而是存在不連續的裂隙。很多時候,人們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才難以發現問題。世人往往被“解決問題型”的價值觀所支配,本書會在這個部分談及該現象的原因,并探求困境的解決辦法。
PART Ⅲ通過“螞蟻和蟈蟈”的類比,明確對比兩種思路,思考二者的對立結構和“共存共榮”的方向性,同時指出基于“奇點”的發現問題和用以預測未來的著眼點。任何領域均存在螞蟻思維的人和蟈蟈思維的人,關鍵在于理解這兩種思路的機制,根據不同的場合加以區分,各盡其用。
PART Ⅳ講解了三種通過超越維度打破壁障的元思考法,即能像蟈蟈那樣“跳躍思考”的“用以發現問題的思考方法”。
這里的關鍵詞是“上位概念”和“元視角”。本書將通過三種上位概念的用法,講解螞蟻和蟈蟈的思路差異之一——“是只用下位概念思考,還是配合上位概念思考”,將其作為關系到具體創意的思考法介紹給讀者。
本書將直面“無知”“知”等抽象概念,尤其是PART Ⅰ、Ⅱ中的討論,非常抽象,部分讀者可能會感到難以理解。若出現這種情況,建議這部分讀者把PART Ⅰ、Ⅱ當作“要點”,從相對容易理解的PART Ⅲ開始讀起,然后再回頭去讀PART Ⅰ、Ⅱ。
希望讀者能理解“用以發現新問題的思路”的機制,重新審視“無知、未知”“上位概念”“元視角”。只要讀者能夠想出打破舊有的“常識之墻”的創意,向著新領域不斷躍進,本書的目標就算達成了。
細谷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