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居住建筑民俗

漁民建筑的歷史變遷

東海漁民世居海島或海濱,他們的居住習俗跟其他地方一樣,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生產水平的影響,既有著歷史變遷的印跡,又有著獨特的地方風貌。

選址

古時,漁村民居的選址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多。在定海馬岙唐家墩,考古人員發現有九個用熟土和貝殼堆積而成的土墩,為距今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期的海島先民居住村落群遺跡,它們的宅址都在海邊。究其原因,一是為了遠離高山,避開野獸的攻擊;二是為了開門見海,出門入灘,便于退潮時下灘拾貝或捕捉淺海魚蟹。但是,在偏僻的懸水小島,情況恰恰相反。嵊泗列島的黃龍島、花鳥島等諸島,還有浙南洞頭島,最早遷徙上島的先民,都把宅址選擇在海島的山坳處,遠離海灣和海口。這是因為島小風大,在海灣邊建房,不僅因為害怕海潮臺風的正面襲擊,提防海盜上島搶劫,更因當年小島的海灣里生長著叢叢蘆葦,常有海獸和鯊魚出沒其間,十分危險。直到后來,海平線下降,蘆葦衰敗,人類抗災防盜能力也漸漸提高,漁民才從山頂遷房至山下,直至海灘,形成現在的漁村民居格局。

海島的民居會依山而筑,充分利用天然空間。比如,在浙南洞頭、浙北嵊泗等懸水小島,山高路陡,平地極少,房屋像重慶山城一樣,傍地而上,層層登高,遙觀之與空中高懸的海市蜃樓無異,頗為奇觀。海島人的居住形態至今還是能找到一些古代穴居的遺風,如在一些偏僻小島上,尚能見到明清時所建的漁竂,大多與山崖的石洞相連,俗稱“建廠”。在嵊泗列島的黃龍島,尚可找到兩百多年前第一批島民上島定居時的海島洞穴。

建筑材料

東海民居的材料多因地制宜。海島民居的墻宇都是用光潔堅硬的花崗塊石筑成,塊塊方石壘墻而建。石間的縫隙古時用沙灰粘連,現在用的是水泥拌黃沙,十分牢固,這就與江浙內地的民居有很大的不同。在浙江桐鄉一帶的農村,往往把泥土放在夾板框中用木夯夯實建墻,俗稱“泥墻”。而在寧波的慈溪一帶,則是用窯燒制磚頭筑墻,又稱“磚門墻”。唯有海島,尤其是小島的民居大都用石頭筑墻。不僅墻宇如此,而且民居的地板、門框、窗架,甚至連屋頂的蓋板都是用當地的長條石制成,俗稱“石屋”。這在浙南溫嶺石塘和嵊泗黃龍的峙岙村尤為顯著,并因此成了一些美院師生的寫生基地。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海島上多的是石頭,就地取材,省力省錢;二是因為海島多風多雨,春、夏季又較潮濕,只有用堅固的石頭筑墻,才能抗臺風、擋暴雨,防潮濕和腐蝕。因此,久而成俗,石屋成了東海民居的特有標志。

海島民居的建筑材料,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與海洋性生產資料共享并用。懸海小島早期的民居大多是茅草房,俗稱“草屋”“漁竂”,其屋架柱都是毛竹,而屋頂蓋的是野生茅草或稻草。除茅草為小島固有的野生植物外,毛竹、稻草均非島上所出產,這是因為小島本無水稻種植,更無成批的竹林,很明顯是從內陸獲得。但在購物之初,為的是海上張網作業的需要。這是因為張網作業的網窗是用毛竹搭成四角方方的窗框,而稻草則用來編織捕海蜇的繩網或綆繩,需求量很大。尤其是下海張網過的毛竹,經海水長期浸泡后,不易生蟲腐爛,比一般毛竹更具防腐性。因此,在東海漁民早期的民居中,毛竹和稻草被普遍作為建筑材料使用,除了其特定的地域原因外,還與海洋性的生產習俗有關。

居式變遷

海島上最早出現的民居樣式應該是草棚,俗稱“漁竂”(圖1-6)。以舟山為例,大約在唐宋年間,許多離海岸線較遠的偏僻小島大都是無人居住的荒島,但魚類資源特別豐富,一些浙東沿海的漁民去該地捕魚,為及時加工魚蝦或短暫休息的需求,臨時登島搭棚暫住,待漁汛過后即撤走。因此,這種漁竂構建簡陋,一般是用毛竹架成人字形,或稍加矮墻,或用幾張草席作擋風墻,上面覆蓋稻草作竂頂,再用草繩網加固,只要不被風吹頂或不被暴風雨沖垮即可。在漁竂外往往還有一個較大的土灶,又稱“炊蝦灶”,除用來起灶燒飯煮魚食用外,多用于鮮蝦的炊煮加工,煮熟后再在島上曬干,漁汛結束時運回內陸出售,而漁竂待明年蝦汛時備用。應該說,漁竂是海島人創建的最早、最原始的人造居住空間。

圖1-6 海島上的“漁寮”

繼漁竂之后,海島上大多居住方式是茅草房,俗稱“草屋”(圖1-7)。草屋與漁竂的最大區別在于漁竂是個草棚,為臨時性的居住建筑,一般以毛竹為支架支撐屋頂,四壁沒有固定的遮風圍墻;而草屋則是長期居住的民居建筑,四周有固定的塊石圍墻。《舟山風俗》一書中記載:“海島風大霧多潮氣重,漁民舊時的住宅多以石墻茅屋為主。”舟山此類茅屋屋頂多用茅草或稻草覆蓋,其間用石塊壓脊,繩網罩頂,以防大風揭起。屋的形狀近似金字塔,四周筑有矮墻,并在大門入口處建筑瓦頂墻門,故有“草屋瓦墻門”之說。溫州洞頭島的情況又有區別,據楊志林的《洞頭海島民俗》一書所說:“洞頭草屋始于唐宋。明代為土坯和泥壘墻,到了明末,才有石頭砌墻的傳統,并用海上捕撈的牡蠣粉搽蓋石縫。”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種居式在吳越海島中還普遍存在。

圖1-7 海島草屋

當然,漁民民居的變遷,各地并非一致。明清年間,在陸地的漁村及舟山一些大島上,就出現了大批的瓦房建筑,用磚石砌墻,房梁為木質結構,內有雕花窗,十分氣派。同一時期,四合院式的民居模式漸漸興起,有的也造起了兩層以上的民式樓房,稱為“走馬樓”。但是在孤懸小島,以瓦代草,或以磚換石、以木質結構為主的瓦房的興起是在1949年以后。至于當前海島盛行的鋼筋水泥結構的洋式樓房或平房,則更是近幾十年的事了(圖1-8)。

圖1-8 石浦現代建筑

漁民的民居結構

海島漁舍

海島漁舍的構成,除了講究宅地外部的所處環境以及地形、方位和村落特征外,更要注重它的內部結構。海島漁舍的內部結構主要由場、倉、棚、井、屋等幾部分組成。

所謂場,即民居前邊的空地,海島人俗稱“道地”,這里是用來堆放漁網、魚籮、鹽桶和船櫓等漁具的地方,也是魚蟹被捕撈上岸后進行分類加工和補網、曬鲞之處。場與海洋生產關系最為密切,所以對漁民來說十分重要。平地建屋的場,因為面積較大,四面環以院墻,院墻內側的東西兩廊還可搭起若干棚屋,分別為補網間、鹽倉、鲞庫、腌魚間、漁具房、炊蝦灶等附屬用房。漁民還會在前院出入處,建一紅瓦蓋頂的門窗,并有墻門可以關啟,從而形成四合院式的漁舍格局。山地建屋的場則不同。因面積較小,四面一般沒有院墻,或最多也只是些一米左右高的矮墻,僅防孩子不慎掉下山崖;漁具、漁網都堆在露天的場地中;沒有倉和棚,僅在露天場上擺放裝有蓋子的腌魚桶和大鹽缸。

東海漁民的漁舍結構還有個重要設施,那就是井。在海邊的漁舍中,幾乎家家有水井,或挖在場的上側角,或設在廚房的大灶前。海島上無大江大河,昔日又無水庫,雨水很難保留,故而淡水奇缺。室內有井,則用水不慌。為此,海島人建漁舍,先挖井,后造屋,相襲成俗。

至于茅廁,一般設在后墻宇,即屋后小道地的下側角。用毛竹搭棚,上面蓋上茅草或稻草,內放一糞桶,即成茅廁。

所謂雞籠、鴨籠或小菜地,一般也在后墻宇。這樣的布局,前后分割,使正屋和前面的場地整潔有序,安全又衛生。

正屋,是海島漁舍的主體建筑。瓦房平屋的漁舍一般是坐北朝南的一進(一排稱為一進)三間排列。其中,中間為客堂,兩邊為廂房。東廂房前半間為廚房,后半間為雜用間,中間用木板相隔,并有內門相通。這是因為山地建屋都是獨門獨戶,用途多而房間少,故常常是一室兩間。雜用間用來堆放魚鲞、漁具和糧米,為海島漁家所必需。中間的客堂有時也一隔為二,前半間為待客、家宴和祀神的堂屋,后半間則為孩子的臥室。為了安置櫓、槳等漁具之便,客堂的上面還有擱板或擱房。西廂房一般是主臥室,一個通間,不再分割。當然,房間的布局也有東房西灶的,各有所愛,并不劃一。

整體上說,海島漁舍的民居風格,一般是脊高、墻低、矮門墻,塊石壘建,外墻涂漆。墻基有“泰山在此”的鎮宅石,屋脊有塑制的土偶、鳳角和飛龍。若是四合院式的漁舍,門前有照壁,大廳有門匾,所謂“入門為庭,升階為堂”。最有特色的是門和窗,海島的門,始為竹門,后為木門,現為防盜鋼門。漁舍除正門和側門外,通常還有一個半截式的腰門。腰門也叫“矮門”,主要是用于禽畜進出。

用茅草蓋房的,屋頂開窗,稱為“天窗”,實為一塊固定的玻璃。瓦房的話南墻開窗,但窗門較小,稱為“明廳暗房”。在浙江三門灣的漁村,還有一種奇特的窗,叫“石窗”。石窗實為用石頭雕成的花窗,內有圖案,多為浮雕、圓雕,具有透氣、采光、通風、防盜,以及審美等多種功能。尤其是石窗的圖案,上面的龍鳳象征吉祥,錢幣表達富裕,蝙蝠寓意祝福,“魚”和“余”諧音。據悉,這些石料采自蛇蟠島,已有400年的歷史。不過,如今的漁家窗戶則是越開越大,房屋越來越亮,兩層以上的樓房一般都用鋁合金窗,看起來比較現代。

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民居,一般是明清時期較為富裕的漁戶按照江南大戶人家的民居風格所建,其布局凸顯了封建社會的家族文化和祠堂文化。中心院落是朝東南西北四面各一排房,中間圍成一個方正而又寬闊的庭院。根據家族的大小,中心院落后面及兩側各有延伸的小院落,形成多個“進”。宅院四周圍墻高筑,頗有氣派。

小四合院每排一般有三間房,多為兩層木建構。北房坐北朝南,為正房,正中有堂屋,也叫“堂前”,明間開闊,原本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傳至后代也就演變為家族的祠堂,是族人迎娶、出喪等重大典禮的主要活動場所,堂屋兩側是長輩或族中長房的住所。兩邊為東、西廂房,一般是小輩住所,各有一公用樓梯,上通游廊,舊時樓上尤其是西廂房主要是用作未出嫁女子的閨房。南房中間為進出通道,兩側一般為客房或下人住所。中間四合成的院子,也叫“天井”,或“道地”,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族人們納涼、休閑交流、家務勞動的場所。大宅門多辟于院墻東南角。門旁有延伸的門房、灶房等小屋,或為鲞庫、鹽倉、蝦灶之棚房,與院墻連成一體。

漁民建房儀式

雖說漁民以船為家,過的是海上漂泊生活,但他們更渴望安居樂業,希望上了岸有個安定而舒適的家。所以在建房過程中,東海漁民企吉求安的愿望比陸上其他地方居民更為強烈,儀式更為繁瑣。

造房的程序一般有奠基、上梁、砌墻蓋瓦和進新屋等幾個步驟。

奠基

奠基,包含選地相宅、祭祀動土、挖地排夯、筑基理石等內容。在造屋之前必須先尋找宅基地,并要請風水先生察看陽宅風脈,來確定此宅基是否適宜建房。島上人家選擇宅基地時,除了風水之外,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風口、朝向、上下路道和山溪的流向等。朝向不能是正南和正東,以防臺風時暴風驟雨入侵。宅基地須面對港灣和岙口,便于主人觀察海上動靜和船只動向。

選地相宅后,主人家要用三牲福禮、四色水果和大紅蠟燭祭祀宅基主人的祖宗或當地土地神,并宴請和酬謝風水先生等。

接下來便是破土動工。首先,破土的日子,要揀吉日良辰,并擇吉時良辰。漁家人的吉時,為潮水上漲的時刻,因為潮漲意味財源漲、福祿升,魚從遠方向近岸游來,是魚豐人富的吉象,此時破土定為大吉大利。破土前要在地角祭拜土地爺和四方鬼谷神,要用朱漆大紅木盤以及豐盛祭品祭祀他們。祭祀畢,由主人執三炷清香和酒壺領頭,后跟施工的泥水匠和木匠,手拿鋤頭和土筐,按造屋的宅基軸線邊鋤邊進,從而劃出宅基的界線和范圍。然后,在屋前屋后都要插旗,以搶占風水,一般插的都是漁船上的旗,有紅旗、藍旗、黃旗,但不能插白旗和黑旗。樣式上也多種多樣,有方形旗、三角旗、令字旗,還有鰲魚旗、龍鳳旗等,五彩繽紛,煞是壯觀。也有蓋上觀音和龍王廟大印的佛祖旗和龍王旗,更具神圣隆重的象征和鎮邪趨吉的功能。再接下去就是掘土開槽,因地槽較深,土質較松,需放大片石填底,用土夯夯實,俗稱“開掘排夯”。開掘排夯后,在底石上再筑一排方形的塊石,俗稱“理石”,使宅基平衡方正,成為一塊完整的宅基。按照舊俗,此時在地基四角要放定界石,上刻“×姓墻界”或“泰山石敢當”字樣。俗話說:“造屋百年,全靠地基。”漁民習慣把康熙銅錢或描有金龍圖案和乾隆通寶字樣的銅板作為奠基物,放在四角基石下,以鎮邪求運。地基穩則屋牢固,地基松動則屋傾倒,從古至今造屋的主人對此都把關很嚴,并有周到的習俗儀禮。

在海島,還有一道獨有的奠基習俗,這就是“先挖坑,后造屋”。即在屋宅內挖一個大坑,把預先做好的大木桶放入坑內,作為漁民的室內地下腌魚倉庫;再在上面蓋上木板,俗稱“落地桶”,這是由于海島魚多、地窄、屋小的特殊環境所形成的。

上梁

在東海漁民的建房儀禮中,最具特色的還是上梁(圖1-9)。奠基完工后,接著是擇日立棟,繼而是豎窗架和門框以及砌墻。漁家民居的墻下半截是石塊,上半截是磚頭,窗有木窗、石窗之分。但是,這些程序都是技術性操作,唯有上梁,更具禮儀色彩。上梁那天,屋主人要祭天地神祇,辦豎屋酒,并要向木工師傅分雙份利市紅包。上梁時,木工師傅唱著上梁歌踏梯而上。到了梁上還要醮梁、拋上梁饅頭、貼八卦圖案、拋子孫袋等,程式繁雜。

圖1-9 海島建房中的上梁

上梁歌是漁村木工進行上梁儀式時所唱的歌謠,大致有幾個階段。首先是布彩龍歌,歌詞云“紅綢緞掛成雙,押穩楠木紫金梁。仙鶴神鹿群起舞,金龍玉鳳祝安康”等。此時,木工把房東準備的紅布或“福”字橫幅安置在明間的脊檁中間,俗稱“布彩”。接著是上梁,即把一根根桁條安裝到梁架上去,并在安梁時用酒澆梁,俗稱“醮梁”。此時也要唱歌,如“上有鳳凰筑巢,下有青龍盤根”。接下去即為明間脊檁到位,上梁的禮儀進入高潮。木工師傅頭頂糕盤,順著梯子邊上邊唱:“腳踩聚寶鳳凰地,身踏招財紫金梯,龍飛鳳舞鶴來朝,龍母娘娘把手招。”到了梁頂上,木工開始往下拋上梁饅頭。此時,下面圍觀的街鄰邊搶饅頭邊唱歌,“龍女接寶兆吉祥,屋主含笑喜氣揚,上梁喜逢黃道日,宅安人美有福享”。歌唱完了,上梁的儀式也就結束了。漁村上梁歌的內容主要體現了漁民對龍宅主人的祝福和對海龍王的膜拜,滲透著濃濃的海洋文化。當然,浙東各地上梁歌的內容不完全一樣,但其寓意大致相同。

上梁之日,主人家要置辦上梁酒,俗呼“豎屋酒”。因上梁必先立柱,立柱后新宅主體也就樹立起來,所以叫“豎屋酒”。豎屋酒主要用來招待泥水匠、木匠、石匠、幫工及親戚朋友。酒宴上以石匠為尊,幾經禮讓后石匠會被請坐在上橫頭即主賓席。東家則身穿新衣或整潔衣服,熱情地為作頭師傅斟酒示敬示謝,并向諸工匠及親友讓酒菜。上梁這一天,第一根屋柱上,第一道門框、窗框上,都要貼上寫有祈求“和順、太平、豐收、長壽”等吉語的大紅對聯,并燃放爆竹。

進屋

遷居,是東海漁民建房習俗中的最后一道隆重儀式,俗稱“喬遷之喜”,又稱“進屋”。

遷居須擇吉日。舊屋搬遷時先遷祖宗香火,后祭祖。家具搬畢后打掃舊宅,要將地面垃圾用畚斗盛著,搬進新屋中去,俗稱“不遺財”。同時,把火甕生旺,搬進新居,象征新宅“哄哄響”(寧波方言“哄哄響”寓意紅火),十分喜慶。

按照慣例,進新屋時先要祭太平菩薩,后祭灶神爺和祖宗,還要啟用新灶,炒蠶豆,發出炮仗般的聲響,以示吉兆。溫州洞頭還有煮紅湯圓分送鄰友的習俗,企望團結和睦。很多地方還要大擺宴席,請親戚好友們喝進屋酒。

漁民的其他居住習俗

東海漁民還有一些其他的居住習俗,如屋的裝飾。漁民崇拜龍的文化,講究“金龍盤新屋,財富不外流”,所以在其居所里尤其是新屋,不論是窗上、梁上還是屋柱的浮雕,一般都有龍的圖案。

再如租屋。海島人一般自家都有屋,但有時也免不了要租借別人的房子。這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次性出巨款,他日到期時歸還租屋,俗稱“典屋”,實質上是以息抵租,到期還本金。另一種是按月或年付租金,稱“租屋”。兩者均有契約為憑。

還有就是分屋。兄弟分家,舅父為大,長子為先。由舅父作主,把祖傳的房屋分給下一代。若有爭執,舅父說了算,俗稱“娘舅大石頭”。分屋后要書寫分屋契,還要辦分屋米飯,宴請親友。此時,媳婦的娘家要挑分屋饅頭和碗、鍋等炊具、餐具,資助女婿另起爐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源县| 通许县| 临沧市| 曲阳县| 伊金霍洛旗| 监利县| 缙云县| 宁城县| 吉木萨尔县| 大名县| 茂名市| 东至县| 任丘市| 庄浪县| 天门市| 鄯善县| 峨眉山市| 河源市| 河间市| 合作市| 沅陵县| 越西县| 昆明市| 大兴区| 沛县| 深泽县| 芷江| 七台河市| 古田县| 伊宁县| 苏州市| 崇仁县| 浦县| 田东县| 永福县| 潼南县| 宜宾市| 洪雅县| 肃南| 吉木萨尔县|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