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經典與名著品賞
- 沈建民
- 1533字
- 2020-02-20 19:05:38
孔子與《論語》
一、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英文名:Confucius),春秋末年魯國陬邑(zōu yì)(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古代私學的開創者。其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大夫,由于貴族內部的紛爭,逃到魯國,到他的父親孔紇(hé)時,家庭已沒落為下級武官。孔子3歲喪父,家境貧寒,故他自稱“吾少也賤”,但他自幼勤奮好學,經常做習禮的游戲。

孔子15歲(公元前537年)立志求學,通過私人(左太史)的傳授,博習《詩》《書》《禮》《樂》。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辦私學后還問禮于老子。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公元前533年,孔子加冠成人,賜字仲尼。
20歲入朝為官,曾在魯國執政大夫季氏門下任管牛羊的“乘田”和管倉庫的“委吏”。
約30歲(公元前522年)起,就奔走于齊魯之間,希望通過從政來實現他的理想,但未獲得統治者的重用。于是,他就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私人講學。顏淵、曾點、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后來,向他求學的人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有“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40多歲出仕修書,修訂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在51歲(公元前501年)時,孔子當上了魯國的“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冠”,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施政理想。在他從政期間,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c hú)斗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為此出任代理國相(公元前498年)。但當時魯國的政局正處于動蕩不安之中,他只做了三個月的代國相,便被迫離開魯國。
55歲(公元前497年)時,他便率領弟子周游列國。孔子先后經過衛、曹、陳、宋、蔡、鄭、楚等十幾國,一面宣講自己的政治主張,一面堅持流動教學。
68歲(公元前484年)時,他返回魯國,以敘《尚書》、傳《禮記》、刪《詩經》、正《樂經》(亡于秦末戰火,已失傳)、修《春秋》、贊《周易》,專門整理古代文獻,并從事教育工作,直至去世。
孔子在政治上雖然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卻是成績卓著的。孔子在30歲左右時(另說27歲),從事創辦私學活動,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他在魯國從政和周游列國期間,不斷廣收弟子,隨時隨地講學,前后從事教育工作達四十余年。他一生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從事著教育工作,這是他之所以在教育領域獲得成功的根本條件。

孔子是舉世公認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他首創“私學”,實行“有教無類”,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促進了文化教育的下移;他強調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他提倡“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政治體制的建立作了輿論的先導;他從事古代典籍的繼承和整理工作,奠定了后世儒家經學教育體系的基礎;他誨人不倦的為師風范,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創造了一些好的教育方法,總結出許多精辟的教育教學原則與方法,如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學思并重、學以致用、立志樂道、自省自克、身體力行、遷善改過等,都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且行之有效的。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教育遺產。
孔子一生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