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我有幸申請到“教育經典與名著導讀”這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建設項目時,我就想編寫一本用于教學的教材,并開始仔細琢磨起這一課程名稱的內涵。經過反復推敲,我最終把它界定為有關教育的經典名言和教育名著兩個方面,且將所編教材取名為“教育經典與名著品賞”。當然,這本教材更多涉及的是有關教育名著的品賞。
所謂“經典名言”,就是具有恒久時間穿透力,且具有恒定價值影響力的標桿性的言語。例如,《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記》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再如,陶行知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盧梭的“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蘇霍姆林斯基的“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等等。這些名言之所以可被稱為經典名言,是因為它們經過時間的洗禮至今仍有教育價值和實際意義。
至于教育名著,我們先來看看大英百科全書董事會主席提出的衡量“名著”的6條標準:一是,名著是經久不衰的暢銷書,而非暢銷于一時;二是,名著是面向大眾,通俗易懂,而不是為少數專業人士寫的書;三是,名著不因時代變遷和政治、思想、原則的變更而失其價值;四是,名著言近旨遠,雋永深刻,一頁書的內容多于整本的其他著作;五是,名著有獨到的見解,能言前人之所未言,言他人之所不敢言;六是,名著探討了人類長期困惑、懸而未決的問題,并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但我們認為,“名著”應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各行各業的人士和廣大人民群眾雅俗共賞的名著;一類是各個專業領域中主要供專業人士閱讀的名著。因為讀者對象不同,對名著的要求也不同。前述六條標準中,第二條標準只適用于前一類名著,其他五條適用于后一類名著。本書所選的名著基本上符合后一類的五條標準。
教育名著是中外浩如煙海的教育文獻中的精品,是中外教育歷史發展長河中有深度的、有影響的理論著作。這些著作經過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煉,是公認的優秀作品,它們的價值是普遍的、永恒的。讀這些名著,不管是否同意或接受作者的觀點,你都會感到“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由于教學課時有限,我們在為《教育經典與名著品賞》這本教材選擇相關的內容時,只能從眾多的教育名著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幾本。它們分別是中國的《論語》《學記》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國外有: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捷克)、盧梭的《愛彌兒》(法國)、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德國)、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美國)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蘇聯)。
在編著《教育經典與名著品賞》這一新形態教材的過程中,編者不僅參閱了大量的書籍、雜志和網站并錄用了部分內容,而且也得到了浙江大學出版社朱玲和葛娟兩位編輯的悉心指導和大力幫助。為此,在定稿付梓之時,謹向有關的作者和單位表示深切的感謝。謝謝你們,沒有你們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就不可能有本書的及時問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由于編者學識水平有限,本書一定有不少不足和不妥之處,敬請同行專家與學者不吝指正,以使本書至臻完善。
沈建民
2017年11月寫于上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