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與哀愁:說出你的家族故事
- 李宇宏
- 1821字
- 2020-02-26 15:35:30
3.記憶 不需要想起,因為從未忘記
唐山大地震滿40周年了。雖然今天住在這個城市的很多人都經歷過那場劫難,但沒有經歷過的人,正在成為城市中的大多數。作為一個資源型的城市,與其他城市相比,唐山似乎是一個幸福指數很高的小城。很難說這有沒有受到地震這件事情的影響,但一場帶走24萬人的災難,注定會在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們心里,留下永久的痕跡。對于這個問題,我詢問了媽媽。
“對于我自己來說,經歷過這件事讓我戰勝了內心的恐懼。我小的時候回家要經過一片玉米地,有時候回家晚了就要穿過那片漆黑的玉米地。我曾經十分害怕,腦海中會浮現出死人啊鬼啊這類東西。地震以后,每天挖出來的尸體就堆在離我們帳篷不到100米的地方,到了晚上才會有專人負責運走。有一天,我還看到一個我們班的男同學被人抬進了尸體堆中。我慢慢地接受了這些東西,也許就是習慣了吧,以后幾乎再沒有什么能嚇到我的東西了。另外,我覺得地震讓唐山人想‘活在當下’。身邊許多人通過買賣煤炭或者股票賺了錢以后,都沒有像江浙地區的人那樣用賺來的錢繼續投資,而是直接消費掉了。對于身外之物,包括錢,很多唐山人都抱著一種‘我可能明天就會失去它’的態度,這也可能是唐山街頭的名車在全國范圍內都很有名的原因吧。”
沒有經歷過的人似乎真的很難理解這種感受。生與死就在一念之間,活好當下的每一秒,對于經歷過地震的人們來說,是很自然的一種選擇。
在那場災難中,許多人連眼睛都沒來得及睜開就喪命了;許多人雖然僥幸逃過一劫,卻不得不看著自己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離他而去,而就在幾個小時前,這個人很可能還對他笑過、哭過,他們一起謀劃美好的未來,或是一起抱怨平淡的生活,但此刻他傷痕累累的軀體就被人送去了尸體集中點。來不及道別,這是怎樣的一種痛?如果注定不能永遠擁有,何不盡快享受眼前的一切,努力把握尚在自己手心中的每一秒呢?這也許是每一個幸存者在日后的心態吧。他們的子女又或多或少地傳承了這種心態,這一切都塑造了今日唐山人作為一個群體的性格。
在采訪的過程中,我意外地發現,爸爸和媽媽雖然對于彼此家庭在地震中的經歷有所了解,但都只是大概。對于許多細節問題,兩個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人,并沒有進行過很深刻和全面的交流。我問他們原因,他們說并不是他們要刻意回避這個話題,而似乎是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就是單純地覺得沒有必要去討論這件很沉重的事情。“與其怨天尤人,念念不忘,不如放下包袱,輕裝前進,這才是最好的,尤其是你們年輕人”,媽媽這么告訴我。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聲音不斷涌現,24萬這個死亡數字一次又一次地被懷疑,也有一些所謂的“真相”浮出水面,指出官方在地震前早已通過不同渠道發現了很多嚴重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現象;甚至有人聲稱地震早就已經被預測到了,只是礙于當時緊張的政治空氣,沒人敢承擔預測不準所帶來的后果,最終釀成了驚天慘案。但不論死了多少人,不論這場災難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事實已經無法改變了。與其懷揣無休止的陰謀論空發誅心之論,我更愿意坦然接受這一切,輕裝前行。對地震這件事情如是,對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事情亦如是。
故事背后的故事
喬元武從本科開始在香港讀書,如果沒有參與我們的紀錄片項目,不知道他是否會對自己是唐山人這個身份有更多的興趣。不過從我們的第一次課,從學生們自我介紹的環節開始,我們就確定了,喬元武一定會做一個和唐山大地震有關的紀錄片。
想起我的公公婆婆給我們講過他們和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公公在1976年大地震前幾天去唐山出差,帶了家鄉產的綠茶給當地的一個朋友做禮物。這一家人在地震的前夜喝了濃茶,因為平時不習慣喝茶,興奮得半夜都睡不著。沒想到,地震的時候卻因此幸免于難。一杯綠茶救了一家人。這個故事,讓人覺得生死似乎就是一系列的巧合。
對唐山人來說,唐山大地震既不是官方的數字,也不是煽情的電影,而是他們的切膚之痛。局外人看到的是故事和悲情,親歷者卻不由自主地選擇努力遺忘。正如喬元武發現的,在唐山土生土長并親歷了大地震的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并沒有對各自在地震中的經歷進行過很深刻和全面的交流。而他自己,也是長這么大才第一次聽家人談起他們驚心動魄的過去。
歷史是不能遺忘的,因為這些歷史,塑造了今天的我們。唐山人活在當下的理念,看淡生死、向死而生的性格,也正是他們在這段經歷的基礎上形成的。
這部記述喬元武的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真實經歷的短紀錄片,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的時候被騰訊視頻推出。這篇文章,以及這部紀錄短片,都被喬元武和家人視為對這個過往經歷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