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研究
- 邵光華等
- 3765字
- 2020-02-26 15:31:57
第三節 地方本科高校大學精神建設思考
地方本科高校是指隸屬地方政府,主要由地方政府財政撥款,與中央各部委直接管轄的高校相對的,主要面向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普通高等學校。地方本科高校的大學精神建設更是不夠理想,在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中,讓大學生獲得怎樣的大學涵養,應如何把握大學精神的傳承值得思考。
一、地方本科高校的辦學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大學精神的培育對于全面提高中國大學的品位,增強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地方本科高校大學精神的培植應根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辦學理念。有論者認為,地方本科高校應堅持“學術并舉,崇術為主”的辦學理念,主要體現在:實施大眾教育、進行應用研究、全方位為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播的輻射中心。
在轉型發展中,地方本科高校應該秉持怎樣的辦學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占有半壁江山,是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相對于中央直屬部委高校有著自身的特點。
第一,地方本科高校管理體制的地方化。從地方本科高校界定中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體制地方化是地方本科高校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作為地方本科高校,首要要素就是管理體制的隸屬關系。毫無疑問,地方本科高校隸屬于地方政府,為地方政府管理。不論該高校的自主權有多大,地方本科高校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部分,是地方社會的一分子。
第二,資源依托的區域性。地方本科高校是區域社會系統中的組成部分,其發展只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必須依托區域社會的各種資源辦學。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辦學的過程中,不顧自身條件,盲目照抄照搬部委屬高校辦學模式,在學校定位上攀高、求大、尚名、逐利,導致辦學上的定位趨同,嚴重影響地方本科高校的長遠發展。地方本科高校不僅僅要依托地方政府給予的公共財產、區域天然資源和文化、企業事業單位,而且其學生的構成、畢業生的工作、教師的來源、科學研究都離不開當地社會的各種資源。地方社會的高中畢業生構成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生源。畢業生就業也是首選當地,甚至大部分教師資源也是來自同一個區域。因此,離開一定地方的環境資源條件,地方高校就無法繼續生存,更不要談發展了。
第三,地方本科高校服務面向的適應性。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是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一是地方區域的自然生態、經濟文化狀況、區域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將制約著地方本科高校的改革與發展。二是地方本科高校必須要考慮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要從課程設置、專業設置、層次類型、培養目標到科研工作,甚至到為地方社會服務的內容與形式都要與地方社會需求相匹配。地方本科高校的宗旨應該是為地方服務,地方本科高校與地方社會發展相互依存。離開地方社會,或者不適應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的地方本科高校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沒有效率和價值的。脫離了地方社會,地方本科高校也得不到地方各界人士和機構的支持,地方本科高校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
第四,地方本科高校辦學形式的多樣化。各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和歷史文化的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多元化以及社會、家長、學生需求的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都使地方本科高校不能走單一模式的發展道路,而必須走一條與社會、家長、學生的多層次多元化需求相呼應之路。地方本科高校的辦學層次、辦學規模、辦學模式和培養目標諸多方面都要顧及地方各個方面的需求,結合自身高校的資源,然后找準自身高校的定位。這樣才能具有差別化效益和比較優勢,地方本科高校的資源才不會被浪費,才會在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有動力、有市場。
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特有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地方區域發展中必定要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我們應從地方本科高校的特征去理解地方本科高校的社會責任。地方本科高校的這些特點也注定了其應當在地方區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發揮其優勢,為當地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地方本科高校在發展中遇到的挑戰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培養了各類人才,但是,地方本科高校的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回避的矛盾和問題。
首先,難以滿足服務地方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社會是地方本科高校贏得發展機遇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地方本科高校必須緊緊圍繞地方發展戰略,強化區域服務意識,利用智力優勢,契合社會發展需要,積極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當前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著無法有效服務社會的尷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方本科高校由于自身服務能力的限制,致使其與地方社會、企業的合作能力不足,利用社會資源的能力存在缺陷。二是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學科結構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難以滿足社會和經濟產業變化的需求。這種狀況加劇了地方本科高校難以有效地服務社會的尷尬。
其次,辦學特色的迷失。大學要取得長足發展,就需要在辦學過程中發揮特色優勢,并將辦學特色融入大學之魂,逐漸形成大學的精神。對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辦學特色更是其存在的核心要義,是與其他類別大學區分的核心標志。當前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著辦學特色迷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明確的辦學定位。只是想方設法向名校看齊,模仿名校模式,盲目提高層次、擴大規模、健全學科,這導致了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的迷失。二是辦學目標趨同。地方本科高校在辦學目標方面缺乏對結合學校歷史和實際情況辦出特色的思考,在辦學目標和培養人的目標上與其他高校趨同。辦學特色迷失現象使許多地方本科高校逐漸弱化了自己的辦學優勢,失去了與其他類別大學區別的標志。
最后,政策支持相對缺乏。政策支持對于一所大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政策支持可以增加高校辦學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甚至可以激發高校的創造性。地方本科高校管理隸屬于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是行政體系在高等教育系統的延伸,辦學主要依賴于自上而下的“紅頭文件”和行政審批,而非“完備的、公開的、面向整個社會的法規”。這也導致地方本科高校自主辦學權限不足,自主規劃、自主管理能力欠缺,高效的運行體制和激勵約束機制難以形成,進而影響大學精神培育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由于辦學起步晚、實力相對較弱,大多地方本科高校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當下,注重追求眼前利益,致力于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種趨向在某種程度上使地方本科高校建設具有功利性傾向,致使地方本科高校無暇審視自身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的缺失導致地方本科高校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清晰的教育目標定位。
三、對地方本科高校辦學理念的思考
高校辦學特色是以凝練的辦學理念為基礎的,縱觀國內外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許多特色鮮明、辦學成績顯著的世界著名大學,都具有鮮明的辦學理念。19世紀以前的牛津大學就形成了“求實、辯證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多年的發展中,牛津大學始終堅持其辦學理念并以此為辦學特色的基礎,該教育理念成為牛津大學辦學特色的有機組成部分。斯坦福研究園區的成功與斯坦福大學的“實用教育”教育理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耶魯大學的“教育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是該校實施教育目的多重性和堅持人文主義精神及“自由教育”原則的理論基礎。我國一些歷史悠久的大學幾乎都有自己的校訓,每一個校長都有自己的辦學思想,大部分都有明確的辦學理念,例如,北大蔡元培校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清華梅貽琦校長的“注重師資、嚴謹求實”的辦學理念,不僅影響了其在任期的北大、清華,至今仍影響著這兩所學校的辦學風格,而且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
“大學是現代社會分工的一環,它不是普通的分工單位。”“大學既參與社會分工與一定交換,同時,它超越乃至獨立于這種交換流程之外。”“其特征是知識的生產傳播,人才的生產輸出。”地方本科高校更加注重非商業化的“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更加注重具有實踐特質的“人才的生產與輸出”。辦好地方本科高校,讓高校更好地發揮其職能。針對大學職能,普遍將其歸為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三個方面。王洪才在這傳統的“三大職能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學“新三大職能說”:知識轉化、促進就業和終身教育。
知識轉化,是指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為新技術產業;促進就業,是指對學生就業負責,關注社會需求以改進學校課程設置;終身教育,是指教育并非只是年輕人的專利,目前社會迫切要求大學辦好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以及網絡教育學院。對地方本科高校而言,為地方輸送有用的人才是其最大的職能發揮,而這種有用的人才顯然更多的是能夠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高校必須回答“辦什么樣的大學?”和“怎樣辦好大學?”兩個問題。前者屬于定位問題,后者屬于執行問題。這些都與辦學理念分不開。要想辦好地方本科高校,地方本科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必須樹立這樣的辦學理念:首先,立足于地方。地方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在“地方”上做文章,學校的專業建設、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都要充分考慮當地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特點,各項發展目標都要適應地方經濟、科技發展方向和人才的需求狀況。其次,立足于特色。地方高等學校絕不能盲目模仿國家一流大學的發展路徑,而應強化特色意識,結合本校實際,立足于開發利用地方的資源優勢,辦出地方特色。最后,立足于未來。地方高等學校的發展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廣闊的視野,考慮到社會的長遠需求和高等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有長遠目標,不能搞短期效應,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損害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