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教育交往實踐的現實與可能
- 樓朝輝
- 1522字
- 2019-12-06 10:01:48
前言
什么是教育交往?教育交往實踐的本質是什么?如何處理教育交往與知識教學的關系?如何將教育交往實踐的精神貫穿于學校的頂層設計、課程教學以及日常班級生活?理論的研究來自實踐的需要和呼喚。教育交往實踐研究既是對當代學校教育交往現實問題的回答,也是促進教育學科本體論發展的需要。
本書遵循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思路,圍繞教育與交往的關系,嘗試提出構建學校教育交往實踐的一種樣式。教育活動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建立在人類實踐基礎之上的人與人之間的特殊的交往實踐活動。教育交往實踐是教育主體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親子之間、師師之間全面的心靈對話過程。這一實踐的本質是促發每個主體自由精神的生長。學校教育交往實踐的提出,實質上反映了一種新的教育哲學觀,是對傳統教育觀的整合與超越。
本書首先從社會發展與學校現實的角度論述了選題的意義與價值,從概念的范疇界定了交往、教育交往、教育交往實踐的操作性定義;通過文獻梳理詳細闡述了國內教育交往研究經歷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萌發期、21世紀初的勃發期以及之后的回旋期的研究軌跡,國外相關研究的熱點是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其不僅啟發了教育學和管理學理論的思考,也影響了對教育功能和社會教育實踐的思考,從而明確了本書的研究思路、方法與框架。
接著,本書對制度化個人的非人性交往、手段化個人的工具式交往、非傳統個人的不確定性交往、非現實空間的網絡虛擬交往和轉型背景下的非全面個體教育交往進行了理論闡述;基于社會人的假設,結合哈貝馬斯的主體間交往行為理論等理論,論證了教育交往的規范性、合理性、教育性理念,引入了教育交往的可塑性原則、促進主動性原則、教育轉化原則與非等級性原則,構建了教育交往的基本理論框架。
如果說前面的這些研究著重于理論的闡釋,那么接下來的研究則從理論轉入實踐關懷。關于學校教育交往的實踐研究主要分三個層級推進:
第一個層級主要考察現實境遇中學校教育交往實踐的實然存在及其成因,對課堂中的教學交往缺失與阻隔、實踐情境中的師生交往缺失與阻隔、同伴交往缺失與阻隔、親子交往缺失與阻隔、師師交往缺失與阻隔進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各自成因。
第二層級針對實然情境中的教育交往現狀,以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理論為基礎,從學校頂層設計的高度提出教育交往新樣式的系統建構:基于共長的教學交往協同取向;基于協商的師生交往需求取向;基于認同的同伴交往合作取向;基于共識的親子交往民主取向;基于助力的教師交往支持取向。由此,使教育與交往的樣態從作為環境因素、工具因素、內容因素走向本體——教育即交往。
第三個層級是在學校頂層設計的引領下,以一所學校的行動研究為樣例,探尋教育交往新樣式的可能路徑。交往教學的課堂實踐變革以在合作教學中建構“教學共同體”、在對話教學中實現主體間性為依托;協作型師生交往的實踐變革離不開對學生和家長的理解與信任、來自教師自身的幽默與真誠以及創設建設性的班級生態環境;合作型同伴交往的實踐變革需要提供給學生做“小先生”的機會和舞臺;共識型親子交往的實踐變革需要家長的理解和陪伴、欣賞和期待;團隊型教師交往的實踐變革通過項目組的工作交往、專業共性的交往圈、個人興趣愛好交往圈、主題討論式交往、班級讀書會模式的專業交往和咨詢式指導交往助力相互間的專業支持。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學校教育交往又該如何面對虛擬情境下的交往實踐?對問題的困惑是由于認知有限;對難題的迷茫是因為認知沖突。問題是好奇心的產物,難題則反映了知識的困境;問題尋求的是答案,難題尋求的是解決方案。本書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試圖對學校教育交往實踐的現實與可能做出解讀,但研究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