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學思維
- 王小章
- 771字
- 2019-12-06 10:05:30
16.社會為什么會發生變遷?
與社會靠什么維系這個問題一樣,關于社會變遷原因的解釋,在社會學理論中同樣存在著結構功能論和沖突理論兩種對立的觀點。
由于帕森斯的結構功能論將社會理解為一個各部分互相依存的系統,強調功能協調和系統所有要素之間的和諧平衡,因而被批評為忽視社會變遷,也無法解釋社會變遷。但帕森斯認為,在結構功能論的理論架構之內,社會變遷還是可以發生的。正因為系統是由互相依存的部分組成的,因而當一個部分發生變化時,一定會引起其他部分的變化,甚至改變整個系統,造成一種暫時的失衡狀態。而引起某一部分變化的因素,帕森斯認為,可能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來源于系統外部,比如來自其他社會的某種價值觀或經濟等壓力,二是發生于系統內部,如內部成員的異常行為等。不過,帕森斯認為,系統中的各部分對于變化最終一定會適應,從而該系統最終重新建立起新的協調平衡狀態。
總體上,結構功能論將社會的穩定、均衡、和諧看作常態,而變遷則是非常態。與此相反,沖突理論則將社會的穩定、均衡、和諧看作是暫時的,而沖突、變遷、緊張則是常態。如被稱為辯證沖突論者的達倫多夫就認為:第一,每一個社會每時每刻都經歷著變遷,社會變遷是普遍存在的;第二,每個社會每時每刻都表現出不一致和沖突,社會沖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推動社會變遷的根本力量;第三,社會中每一個要素都對社會分解和變遷發揮作用;第四,每一個社會都是以其中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壓制來維持暫時的穩定。
社會沖突理論,特別是達倫多夫的理論,一般被認為源自馬克思的思想。不過,在馬克思這里,沖突,特別是階級斗爭,固然被認為是推動社會變遷或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但是,最根本的動力,則是被馬克思認為是最主動、最活躍的因素的生產力的發展。就此而言,在推動社會變遷的根本因素的看法上,馬克思和今天那些強調科學技術因素的人們并沒有根本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