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幾何原本》傳教士從海上帶來的禮物

東來的耶穌會

自從15世紀開始,歐洲航海事業迅速發展,地理大發現和東西航路的開通,激起了西歐國家前往東方的熱潮。葡萄牙殖民者最早遠航開拓了前往東亞的航線,并在1553年在中國壕鏡澳(澳門)建立據點后,努力向內地拓展。當葡萄牙人開辟了繞過非洲通往亞洲的新航道之后,西班牙人卻反其道而行,沿著相反的線路向中國挺進。他們橫渡大西洋、太平洋,形成一條西班牙—墨西哥—呂宋(菲律賓)—中國的貿易航線,即所謂的“大帆船貿易”。正是在新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商業活動頻繁展開的同時,一個沒有基督教信仰的新世界展開在歐洲面前,這對于自命擔負著世界使命的天主教具有巨大的傳教上的吸引力,天主教傳教士也陸續來到亞洲。

說起來,早在“蒙古和平”締造的陸上絲綢之路黃金時代,羅馬天主教的傳教士就曾經來到中國。1294年,教皇的特使天主教方濟各會士約翰·孟高維諾抵達汗八里(即大都,今北京),標志著天主教正式傳入中國。此后羅馬天主教曾派出7個主教來華協助孟高維諾的傳教工作,在今內蒙古五原、新疆伊犁、江蘇揚州和浙江杭州等地均有他們的傳教活動,在鼎盛時期曾發展了3萬多信徒。當時一位傳教士在給羅馬教廷的信中說:“在此大帝國境內,天下各國人民,各種宗教,皆依其信仰,自由居住。蓋彼等以為凡為宗教,皆可救護人民。”但隨著1368年元朝覆滅,天主教也逐漸銷聲匿跡了,經歷了元明鼎革后200多年的歲月沖刷之后,天主教與中國已經變得互不相識——直到耶穌會傳教士的到來。

在這樣一個新時代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穌會”其實也是個新生事物。1517年歐洲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反對羅馬教皇,揭開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自從16世紀20年代開始,宗教改革迅速席卷了歐洲的多個國家,如瑞士、法國、英國、尼德蘭等,沉重地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勢力。與之針鋒相對的是,創立于這一時期的耶穌會卻在宗教改革浪潮中以天主教及羅馬教皇維護者的面目出現。它由西班牙貴族依納爵·羅耀拉于1534年圣母升天節那天,在巴黎蒙特馬特圣母教堂里成立。諷刺的是,在其成立初期,由于羅耀拉在威尼斯過于熱情地傳教,還引起過宗教裁判所的懷疑,直到1540年,教皇保羅三世才確認了耶穌會的會規,批準耶穌會正式成立。

由于羅耀拉出身貴族,年輕時做過騎士,也上過戰場,多年的戎馬生涯,使他將軍隊紀律和服從原則帶進耶穌會制度的創建中,使得后者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的團隊,因而發展成為當時天主教眾多修會中一個強有力的修會。與其他修會最為不同的一點是,耶穌會非常重視教育。其創辦者羅耀拉原為騎士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在投身教會后才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他曾經以33歲的“高齡”與幼童一同接受拉丁語的初級教育。羅耀拉自身特殊的經歷使他相當重視通過嚴格的學校教育來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耶穌會士。《耶穌會會憲》規定,會士“除了生活的模范外,還需要知識和發表知識的方法”,“每個成員都必須通過不少于十四年的系統訓練——不僅學習神學,還要選學各種自然科學知識”。因此,耶穌會士自稱為“知識階層”。耶穌會在歐洲大力興辦教育事業。1548年,耶穌會在墨西拿成立第一所耶穌會學校,由此耶穌會辦學活動在整個天主教世界轟轟烈烈地展開。整個耶穌會在1580年共有學校144所;1599年245所,其中200所在歐洲。1608年,耶穌會世界各地的學校共有293所,其中28所在海外,265所在歐洲。1626年學校的總數已增至444所。

耶穌會創始人羅耀拉

與彌漫于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狂熱不同,耶穌會課程設置的新穎之處在于系統學習自希臘、羅馬文明以降的非基督教哲學家和作家的著作。根據耶穌會學校的課程安排,人文科學系的學制是五年,其中前兩年學習“修辭學”,后三年則學習“哲學”,而數學、天文甚至音樂等學科當時都被放入“哲學”一門之中。其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成為之后歐洲學校的藍本。

對于天主教而言,通過在東方傳教,可以彌補教會因新教興起在幾乎半個歐洲的損失,恢復并擴大其勢力范圍。《耶穌會會憲》規定:“我們的使命是奔赴世界每一個角落;哪里更希望有人為天主效勞,哪里的靈魂更期望得到幫助,我們就生活在那里。”于是,1542年,也就是教皇正式批準耶穌會存在后的第二年,耶穌會總會長依納爵·羅耀拉就迫不及待地派遣其好友、耶穌會創始人之一方濟各·沙勿略前往東方傳教,拉開了耶穌會士進入中國的序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江市| 辽阳县| 喀喇| 嫩江县| 五原县| 正镶白旗| 高碑店市| 乌拉特中旗| 阿荣旗| 兴隆县| 崇明县| 南和县| 慈溪市| 屏边| 科尔| 宁化县| 大足县| 顺义区| 虎林市| 开鲁县| 沁阳市| 子长县| 通河县| 元江| 新沂市| 蓝田县| 浠水县| 襄城县| 广元市| 新绛县| 修水县| 米林县| 柏乡县| 西贡区| 大厂| 海口市| 华宁县| 左权县| 沂源县| 赣州市|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