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小史:被世界改變,也改變著世界
- 國家人文歷史雜志
- 1893字
- 2019-12-06 09:58:15
成敗皆由土豆起
差不多在不起眼的土豆助推了古代中國的最后一個人口“盛世”的同時,同樣的人口大爆炸也發生在了歐洲。迅速增長的歐洲人口擴充了各個帝國的陸海軍,他們在世界上其他遙遠地區的勝利使得成百萬的歐洲人移居海外,仿佛歐洲勢力本應該就擴展到全球。誠然,工業革命是在歐洲率先展開,許多歐洲國家以此實現了工業、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變革。但挖出的煤、煉出的鋼都不能當飯吃,在化肥和機械化收割尚未出現的彼時,歐洲人口的膨脹依靠的同樣是極其豐富的馬鈴薯供應,土豆代替了面包成為貧窮百姓的主要食物。
在近代歐洲,沒有比愛爾蘭與土豆關系更密切的了。這是一個貧瘠的島嶼,谷類植物在這個島上長得不好,小麥幾乎就不能生長。雖然從1801年起,這個島嶼在法理上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倫敦看來,愛爾蘭不過是自己的一塊國內殖民地。愛爾蘭變成了英格蘭人的愛爾蘭,島上稍微肥沃一些的土地都被英格蘭的地主占據了。1751—1775年,在自己的土地上,愛爾蘭人卻只擁有5%的土地。貧瘠的土地,一無所有的愛爾蘭農民,能適應惡劣環境的馬鈴薯,三者碰到一起立即就很好地結合了,在英國殖民者不要的土地上生產出數量令人不可思議的食物。幾英畝貧瘠的土地生產出的馬鈴薯,足以養活一大家人和家里的牲畜。現代科學證明,除了碳水化合物所具有的能量外,馬鈴薯還能提供相當多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它所缺乏的只是維生素A——這通過喝牛奶就可以補充了——馬鈴薯還在無意中終結了壞血病。而馬鈴薯的食用比種植還要簡單:挖出來,加熱或是放在鍋里煮,或者干脆把它們扔進火里烤,然后吃掉。
到19世紀初期,馬鈴薯幾乎成為愛爾蘭人的唯一食物。在農村,農業工人每天消費的馬鈴薯為6.3公斤,婦女和10歲以上的兒童大約為5公斤,小一點的兒童的消費量為2.3公斤。馬鈴薯的高產和只需少量的勞力,使得愛爾蘭人口從1700年的200萬,猛增到1841年的820萬,翻了4倍。
中國的老子有句話“福兮禍所伏”,這句話也在愛爾蘭得到了驗證。1845年,一場災害悄然而至且來勢兇猛,仿佛一夜之間,那些郁郁蔥蔥的馬鈴薯田就變成“草木皆爛,荒蕪一片”。導致馬鈴薯枯萎腐爛的“瘟疫”來源于一種被稱為馬鈴薯晚疫病菌的真菌,這種真菌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發育,靠風或水攜帶自己的孢子來繁殖,受感染的馬鈴薯變黑,在地底下枯死。1845年的夏天,愛爾蘭多雨陰霾的氣候特別有利于這種真菌的發育。短短幾周之內,這種兇猛的真菌靠著風的傳播,席卷了這個小島。當年年底,愛爾蘭的馬鈴薯產量減少了三分之一。第二年情況更糟,超過四分之三的馬鈴薯田絕收。對于以馬鈴薯為生活來源的愛爾蘭人民而言,災難已經降臨,“你可以在幾乎每個人的臉上看到沮喪和淚水”。
面對來勢洶洶的“馬鈴薯瘟疫”,大英帝國政府卻仿佛是將自己國土上的災難看作是發生在另一個星球上的事。大名鼎鼎的《泰晤士報》居然有閑心大肆聲討馬鈴薯是“最不可靠的作物和最差的食物”,順便事不關己地建議愛爾蘭人接受另外一種不同于馬鈴薯種植的生計手段。當島上到處都是填不飽肚子的窮人時,“愛爾蘭的碼頭上還堆滿了一袋袋的玉米,準備出口到英格蘭去”。如此冷漠的態度連外國人都看不過去,但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丹阿卜杜拉·邁吉德一世宣布將給予愛爾蘭農民1萬英鎊援助時,要面子的維多利亞女王卻請求他只提供1000英鎊,原因是仁慈的女王陛下本人只給災區捐助了象征性的2000英鎊。當英國政府從美洲采購來的價值10萬英鎊的援助物資(玉米和麥片)終于到達愛爾蘭時,數百萬幾乎毫無任何購買力的愛爾蘭人根本買不起這些按照1便士1磅銷售的糧食,只能坐以待斃。
當“馬鈴薯瘟疫”終于過去的時候,1851年,愛爾蘭只剩下655萬人口,比十年前減少了四分之一。這場饑荒差不多餓死了100萬專吃馬鈴薯的愛爾蘭人,并且迫使大約200萬人被迫逃離連歲饑饉的家鄉。在那些日子里,“在離開舊大陸趕往大西洋彼岸碰運氣的人中,有五分之四是愛爾蘭人”,這是19世紀最重要的人口流動之一。與愛爾蘭人口一樣遭到重創的還有愛爾蘭古老的民族語言愛爾蘭語(蓋爾語)和蓋爾文化。愛爾蘭語已經在愛爾蘭盛行了兩千年,此時卻像潮水一樣突然退落下去。盡管受到英語的巨大沖擊,在1845年,還有400多萬愛爾蘭人使用愛爾蘭語。但到了1851年,使用愛爾蘭語的人口已驟減了一半,因為受災最重的農民階級恰恰是使用愛爾蘭語最廣泛的群體。更悲慘的是,“馬鈴薯瘟疫”帶來的饑荒使得貧窮、落后和愛爾蘭語之間畫上等號,加速了愛爾蘭語的消亡。到1901年,只剩下居住在島嶼西部偏遠地區14%的愛爾蘭人還在說愛爾蘭語。甚至時至今日,雖然曾得到了獨立后的國家機器的全力拯救,愛爾蘭語的命運依然猶如風中之燭,徘徊在生死之間。

走投無路的愛爾蘭饑民企圖強行闖入一家面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