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絲路小史:被世界改變,也改變著世界作者名: 國家人文歷史雜志本章字數: 1434字更新時間: 2019-12-06 09:58:13
絲路首站
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興盛時期。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東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發達的造船業,造船產量十分可觀,尤其福建,“海舟以福建為上”。宋船種類多、載量大。“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五千料約合三百噸。中國海船有多道水密隔艙、平衡舵等設備,載重大,速度快,船板厚,船身穩,能調節航向,抗沉性能強,并使用了鐵錨。而同時期大食、日本等國船在性能、載量及安全系數上相差甚遠。在航海技術上,宋代的主要成就有三項:“一是對海洋潮汐的研究;二是航海圖的繪制;三是將指南針用于航海。”航海更為安全、準確、迅速,因而很多外國的商人、使節都愿搭乘中國商船。這些都為海商大規模遠洋貿易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大大促成了宋代海外貿易的興盛。
占城與宋朝的官方貿易,仍是以傳統的通貢方式進行的。兩宋三百多年間,雙方通使凡74次。占城以進貢為幌子賣到宋朝的商品,主要有香料、藥材、犀象、玳瑁、絹、綢、布、金銀器等,其中以香料為大宗。建隆三年(962年)占城“入貢”,其中乳香一項就達“千二百斤”。香料既是宋代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又是重要的藥用原料,進口量很大,以至“中州人士但用廣州舶上占城、真臘等香”。不過占城并不是香料的原產地,顯然是轉口貿易而來。
占城政府對宋朝商人前往當地貿易也極為重視,對于中國商船,只征收20%的進口稅?!吨T蕃志·占城國》卷上載:“商舶至其國,即差官摺黑皮為策,書白字,抄物數,監盤上岸,十取其二,外聽貿易?!痹诖送瑫r,占城商人也循著相反的方向前來宋朝的海港貿易,一如宋代士人王禹偁所說:“占城、大食之民,歲航海而來賈于中國者多矣?!本枚弥汲强蜕淘谥袊涞厣毖苌?。宋元時期,占城移民及其后裔已遍布東南沿海,其中以居住于海南者“尤有聲價”。今天的海南島上生活著一支回族,與其他回族一般使用當地的漢話不同,海南島的回族使用一種與島上漢、黎、苗各族語言迥然不同的“回輝話”。這種獨特的語言屬于距離遙遠的南島(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最近的“親戚”則是今天仍然存在于越南中部的占語(Cham),在漢語長期影響下仍保留了相當多的原有特點。比如“魚”,在馬來語、拉德語(Rhade,越南占語的一支)、回輝話中分別讀作ikan、akan、kaan;數字“五”則為lima、ema、ma。這從語言學上證明,海南島上的回族正是10個世紀之前從海路而來,定居于海南島上的占城商人的后裔。
到了明代前期,海上絲綢之路進入全盛時期。占城國乃鄭和的龐大船隊出航后首先訪問的國家。《明史》記載,鄭和的第一次出航為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船隊從太倉劉家港(今瀏河入長江處)起航,出長江口駛入東海,向南至福建長樂港停泊,以待風汛,然后由五虎門(今閩江口)揚帆穿越臺灣海峽,破浪前進,進入南海,經過十來個晝夜的航行,便到達占城國的新州港(即今越南中南部的歸仁)停泊。這里便是鄭和出航的第一中轉站。此后鄭和船隊的歷次航行,在進入南洋之前,都無一例外地首先在占城國停留。占城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及歐洲海上交通的重要中繼站。這是因為占城是一個重要的淡水供應地,一如越南人黎崱所撰《安南志略》所說:“占城國,立國于海濱。中國商舟泛海往來外藩者,皆聚于此,以積新水,為南方第一碼頭?!?/p>
在前后長達二十多年的七下西洋中,鄭和船隊曾在占城設立大本營,以制定并實施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與經濟計劃,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海上貿易的發展,并有助于東南亞地區的穩定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