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與現實意義

1.1.1 生態文明將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長久以來,人類依靠勞動創造歷史,改造自然,在與自然生態接觸和交流的過程中,滿足了對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的追求,生存的環境及條件都有了極大的改觀。同時,人們也不斷以各種方式影響著自身與周圍環境的平衡關系,給自然生態的演化帶來了許多深刻的變革,人類的發展始終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彼此影響。古代的傳統觀念就包括對人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認識,無論是佛教的“愛物厚生”,道家的“道法自然”,還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生態發展的理念。但是,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人們的能力不斷提升時,人們又難免萌生出凌駕自然的優越感,將滿足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一些掠奪式開發、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愈演愈烈,使得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日益嚴重的破壞。早在19世紀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已經向人們提出了警告:“我們不要過分地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img alt="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于光遠,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33686/1354423470323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09572-Dm4gnexSGb5P0dt7aC0sHkAXRKir5PNE-0-e2d14685f9514a057be5e89acd3f6f0c">

正所謂有得就有失,伴隨著文明的更迭,人類在享受收益的同時,還是不可避免地在生態環境問題上付出了代價,尤其是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更加重了對環境的威脅,歐洲自然保護中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曾指出:“快速增長的工業化社會的累積行動引發了更加復雜的環境問題?!保ㄒ姳?.1)

表1.1 工業時代的環境災害

資料來源: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生態現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

如今,在全世界范圍內,更多的生態環境問題正逐漸暴露出來,氣候劇變、資源銳減、環境惡化、災難頻發都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安全,也給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正如美國著名的自然文學家愛德華·艾比所形容的:“為發展而發展是癌細胞的瘋狂裂變和擴散,一個只求擴張或者只求超越極限的經濟體制是絕對錯誤的,無視生態承載力的發展會迅速地將世界的資源吞噬殆盡?!?img alt="ABBEY E. Desert Solitaire: A Season in the Wilderness[M]. New York: Simon&Schuster Inc,1990:127."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33686/1354423470323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09572-Dm4gnexSGb5P0dt7aC0sHkAXRKir5PNE-0-e2d14685f9514a057be5e89acd3f6f0c">改善生態環境,謀求和諧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關注焦點。從1972年由聯合國討論通過的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再到2009年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都昭示著一種秉承生態文明理念的發展觀正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流行。

對我國而言,從高度調控的計劃經濟體系到活力昂揚的市場經濟體系,中國經濟的日益成熟和快速增長有目共睹,但在此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有數據顯示,近100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溫平均值;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年,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預測結果表明,到202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3~2.1℃,全國年平均降水量將增加2%~3%,未來我國干旱區范圍可能擴大,荒漠化可能性將加重,沿海海平面仍將繼續上升,未來100年中國境內的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也將增大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EB/OL].(2007-06-04).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04/content_6196300.htm.,日趨脆弱的生態環境無疑會嚴重干擾社會運行,阻礙經濟水平進一步提升。據統計,2001—2008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到中國GDP的2.8%,其中,僅2008年氣象災害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3100多億元,超過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平均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EB/OL].(2009-06-09). http://www.zhb.gov.cn/gzfw/xzzx/wdxz/.。2009年,環境保護部共接報并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171起,比2008年增加了26.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0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EB/OL].(2010-06-03). http://www.zhb.gov.cn/gzfw/xzzx/wdxz/.有估計稱,中國的環境污染和惡化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GDP的8%~12%。2014年年初,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發布的《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顯示,中國500個大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年1月9日發布的《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稱,中國空氣質量排名全球倒數第二,“霧鎖城市”和“十面霾伏”等生態災難日益頻繁,尤其是北上廣特大城市及周邊城市群。2014年政府兩會工作報告提出“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面對如此嚴峻的生態危機形勢,我國黨和政府也充分意識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始終致力于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使經濟進步與生態環境保護步伐一致。事實上,早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就強調必須深刻認識到“建設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時期環境保護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491.;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1).,至此,建設“生態文明”的使命被首次寫入了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之中,正式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2009年,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上,建設生態文明更被進一步提升到了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戰略高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0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EB/OL].(2010-06-03). http://www.zhb.gov.cn/gzfw/xzzx/wdxz/.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要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節選)[J].求是,2016(1):3-10.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確立為我國目前和未來的發展理念,并被視為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直到今天,無論是從媒體的報道中,還是從每個人的切身感受中,我們都能夠明顯地了解到生態系統及其服務能力正承受著沉重的打擊。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乃至繁衍生息都有著重要的承載和支撐作用,生態基礎一旦崩潰,整個人類社會都將付出無法估量的代價。所以,人類不能再一味地妄圖主宰自然生態,而應以一種更加文明的方式繼續發展,要在生態承載能力內滿足自身需求,這也使得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新的形勢下更加完善,也更合乎人類的發展需求。因此,當今社會迫切需要建立一種對生態更加敏感、有利的制度保障和經濟驅動模式,而這無疑會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任務,尤其是我國還處在工業化加速推進、城市化迅猛發展的階段,實現經濟增長的急切愿望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巨大壓力之間的矛盾仍然會是我國和諧發展進程中將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將一直是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突出主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善县| 宁明县| 博白县| 贵阳市| 宁蒗| 文水县| 三都| 高淳县| 广汉市| 普兰县| 祁连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乌兰浩特市| 灌阳县| 三门峡市| 德州市| 巩义市| 长汀县| 广灵县| 华亭县| 屯昌县| 闽清县| 隆尧县| 大足县| 乌兰察布市| 抚松县| 泸定县| 平舆县| 轮台县| 长宁县| 长兴县| 沈丘县| 龙胜| 松潘县| 武乡县| 天峻县| 秦皇岛市| 清水河县| 甘孜县| 西乌珠穆沁旗| 闽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