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1.2 其他相關概念

3.1.2.1 循環經濟

20世紀60年代,經濟學家鮑爾丁在表述其生態經濟思想時,用閉路循環的宇宙飛船來比喻地球生態系統,使得“循環”這一理念在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中開始風靡。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和特納在《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將環境要素引入經濟生產體系,并第一次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模型。其后,經過學者們的不斷演繹和闡釋,循環經濟理念形成了一套資源利用需遵循的“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回收(recycle)。在2005年的世界“思想者論壇”大會上,吳季松又將該原則轉變為“5R”原則,增加了再思考(rethink)與再修復(repair),更加完善了循環經濟理論。循環經濟將生態學規律與人類的經濟活動相結合,目的是探尋資源和能源如何在持續運行的經濟循環中實現最合理的利用。循環經濟是與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開放(或稱為單程)型物質流動模式相對應的“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解振華.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J].環境保護,2004(1):3-8.在社會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循環經濟模式力求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成本消耗,降低廢棄物排放,消減對環境的損害和破壞。

可以說,循環經濟理念從提出到不斷發展都源于人們對生態經濟的探尋和研究,它以產業生態學為理論基礎,以實現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為最終追求,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共通性。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循環經濟”在本質上是生態經濟的一種,循環經濟更強調經濟發展過程的科學性,主要側重于保證物質、資源、能源在經濟活動中得到充分利用,推進生產方式向節約、清潔的方向全面轉化,實現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的良性循環,營造零消耗、零污染、零浪費的無損經濟環境。循環經濟事實上是對傳統生產和消費模式的一種變革,以循環為理念的經濟生產方式注重的是對污染的防治,從而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綠色”一向能夠帶給人們生機盎然的直觀感覺,在經濟學界,學者們又將這一形容抽象為一種標志性的用語。隨著世界貧困、氣候變化、資源能源消耗、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明朗,冠以“綠色”之名的各種概念逐漸深入人心,綠色金融、綠色奧運、綠色消費、綠色GDP等都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推崇,一場綠色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以綠色形容經濟也就這樣順勢而生了。

3.1.2.2 綠色經濟

1989年,經濟學家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先提出了“綠色經濟”這一概念。綠色經濟一般是指在進行生產、分配、消費等社會經濟活動時秉承有利于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觀念,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生態之間的矛盾關系,高效、文明地實現經濟發展目標,保證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產生。事實上,綠色經濟是等同于生態經濟的一個概念,它同樣以生態經濟理論為基礎,以實現生態和諧為目標,可以說,綠色經濟是對生態經濟這一傳統理念的重新包裝,是為生態經濟這一學術理論披上了時尚的外衣。同時,隨著綠色科技的提法日益深入人心,綠色經濟被更多地賦予了技術層面的含義,更加強調借助科學技術的更新來完成生產過程的綠色改造,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通過運用科技手段和轉換產業模式,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支撐社會可持續發展,系統地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環境和生態損失。

3.1.2.3 低碳經濟

能源是保障人類經濟活動順利進行的必需品,也與自然生態系統息息相關,每一次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核能等能源使用的變革都將人類的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當今在世界范圍內倡導的“低碳”理念正是基于能源使用的一次革新和改良。眾所周知,排放到大氣之中的大量溫室氣體已經造成了氣候惡化、生態失衡等嚴重后果,而二氧化碳這一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則大量來源于與能源相關的廢氣排放。牛津大學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指出,2000—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得超過1萬億噸,但僅2001—2009年不到10年的時間,全世界已排放了這一數值的1/3。隨著全球目光聚焦于減排節能,低碳自然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項客觀要求,低碳經濟的提出與推廣也勢在必行。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初是在2003年由英國發布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之中被正式提出的;其后的“巴厘島路線圖”又對這一理念給予充分的肯定,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40%;200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更是將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確定為“轉變傳統觀念,面向低碳經濟”,呼吁國際社會共同采取行動達成發展低碳經濟的共識;經過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的討論,如今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主流價值觀,它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巨大利益和潛在的市場優勢使得全球掀起了一股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意識風暴和產業革命浪潮。

低碳經濟理念誕生的根本和研究重點都圍繞于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的影響,它以碳生產力(單位碳排放的經濟產出)的水平為衡量指標,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發展目標,注重通過科學技術促進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結構的優化,積極培育低碳生產模式,開發低碳產品市場,轉變生產及消費模式。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低碳社會等都屬于低碳經濟形態所涵蓋的內容。相對于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而言,低碳經濟是一個子范疇,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低碳經濟所推動的是一次以能源使用為出發點的變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阳县| 康平县| 湄潭县| 祁连县| 青浦区| 祥云县| 四子王旗| 麻城市| 大埔县| 米林县| 准格尔旗| 昌图县| 宿松县| 广灵县| 府谷县| 济阳县| 张家港市| 尉氏县| 扶余县| 阿克陶县| 日喀则市| 玛沁县| 雅江县| 龙江县| 和平区| 贺州市| 手游| 北海市| 灵璧县| 秀山| 辉县市| 玉树县| 正镶白旗| 庐江县| 岳阳市| 南皮县| 龙胜| 武宁县| 全州县| 万盛区|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