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州人在日本:溫籍華僑華人口述歷史
- 鄭樂靜
- 3067字
- 2019-12-06 09:56:52
第二節 中國爺爺和日本奶奶
受訪者:章祥華,男,1963年出生于溫州市
采訪時間:2010年6月10日
采訪地點:東京都
采訪者:鄭樂靜
錄音整理:楊維波,王小麗
文稿編輯:鄭樂靜
(一)爺爺把爸爸帶回國了
采訪者:你們家屬于老華僑了。我想知道你們家和日本的淵源是怎樣的。比如說您父親他是怎樣過來的?您父親是哪一年來日本的呢?
受訪者:我父親是在日本出生的。我奶奶是日本人,爺爺是中國人。
采訪者:您爺爺是什么時候來日本的呢?
受訪者:我是1980年來的。
采訪者:您爺爺呢?
受訪者:我爺爺是抗日戰爭前來的。
采訪者:那他(指爺爺)是回中國去了嗎?
受訪者:中日開戰了嘛。
采訪者:就是一九三幾年的時候回去?
受訪者:對,中日開戰的時候就回國了。
采訪者:把您奶奶一起帶回去?
受訪者:沒有,奶奶一直在日本。(爺爺)帶著我爸爸回中國去了。
采訪者:您奶奶和爺爺下面就您爸爸1個孩子嗎?
受訪者:不,有4個兄弟,2個姐姐,一共6個孩子。
采訪者:您爸爸是第幾個?
受訪者:是最小的。就帶我爸爸1個回中國。他最小,帶回中國去,別的沒帶。
采訪者:那您爸爸的這些兄弟姐妹都還在日本?
受訪者:都還在日本。
采訪者:您爺爺回到中國以后就再也沒來日本了?
受訪者:沒來。
采訪者:就您爸爸帶著整個家族過來?
受訪者:對。
采訪者:您爸爸是什么時候來日本?
受訪者:爸爸是1977年來的。
采訪者:他是一個人過來的?
受訪者:他是和我二姐一起來的。后來是我跟我哥、媽媽3個人一起來的。
采訪者:您還有1個姐姐吧?
受訪者:對。大姐。大姐是1985年左右來的。
采訪者:1985年是您大姐一家,1980年是您哥哥一家和您一家,以及您媽媽?
受訪者:對。
采訪者:您母親是溫州人嗎?
受訪者:對。溫州人。
(二)來了日本以后
采訪者:能談一下您來日本后到現在的經歷嗎?
受訪者:1980年剛來么,上日語學校嘛。
采訪者:您爸爸是以殘留孤兒的形式過來的嗎?你們上的日語學校,是和從東北回來的殘留孤兒一樣,是日本政府提供的?
受訪者:待遇?1980年來的時候好像沒有什么待遇。
采訪者:日語學校是你們自己交錢去上的嗎?還是日本政府安排的?
受訪者:日語學校是不用交錢的。好像那時候有個三和會呢,專門為從中國來的(人免費教日語),可以說把我們當成殘留孤兒。學校是不用交錢的。還有找工作也是免費給你找的。那時候我的學校好像是在銀座。讀了1年左右。
采訪者:那就是1980年到1981年,在讀日語學校。1981年之后呢?
受訪者:1981年之后呢,我上日本的高中。讀了一兩年吧。
采訪者:到1983年。
受訪者:對的。1984年開始就和我哥哥一起開中華料理店了。我就一個大姐,二姐,大哥。
采訪者:店開在哪里?
受訪者:在川崎。
采訪者:這家料理店開了多久呢?
受訪者:一直開了四五年左右。一共開了5家左右。現在剩的還有我自己2家,我哥哥2家。現在還開著。我20年前左右開始,料理就不干了,就給人家干了。
采訪者:就是承包給別人?
受訪者:對。
采訪者:料理做到1990年?
受訪者:嗯,做到1990年,后來就讓別人干了。有兩家呢,承包出去了。
采訪者:那您1990年以后呢?
受訪者:1990年以后開始做貿易。
采訪者:您這家公司成立是哪一年?
受訪者:公司成立是昭和六十年(1985年)的時候,很久了這個公司。
采訪者:也就是您在做料理店的時候就成立這家公司了。
受訪者:對。
采訪者:您從1990年開始做貿易,就是做現在的鞋貿易嗎?
受訪者:不,做各種各樣的零售。比如說什么眼鏡啊,地板啊,各種各樣的。在7年前開始做鞋啊,包啊什么的。
采訪者:溫州的皮鞋很有名。您選擇做鞋和這個有關嗎?
受訪者:對。因為溫州比較熟悉嘛。
采訪者:進貨是去溫州?
受訪者:現在大連、廣州都有。
采訪者:做鞋一直做到現在?
受訪者:對,鞋和包都有在做。
采訪者:公司是您一個人的?
受訪者:是我一個人的。
采訪者:溫州人做生意有集資的習慣。您開料理店,開公司等,最初的資金是跟親戚朋友集資的嗎?
受訪者:就是家人湊的。
采訪者:您來的時候年齡比較小?
受訪者:對的。高中剛畢業。16歲。那時候高中是2年制的。
采訪者:您來的時候沒有特別想過是來日本創業什么的?就是跟家人來?
受訪者:那時候年紀小,根本沒想什么東西。就是跟著媽媽一起來。
采訪者:您來日本讀書的時候有打工嗎?
受訪者:在上日本高中的時候,白天打工,晚上上學。在日語學校的時候是晚上打工,白天上學。
采訪者:您的第一份打工是您自己找的還是家人幫忙介紹的?
受訪者:是三和會幫我介紹的。
采訪者:剛來日本的時候碰到的困難都是找誰傾訴和幫忙的?
受訪者:親屬吧。溫州人在日本的也不多。沒有人,都是自己家屬幫忙。
采訪者:您對現在在日本的生活的評價?
受訪者:一般吧。
采訪者:來日本這么多年,您碰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受訪者:還是語言,跟日本人的交流是最難的。比如生意做起來,和日本人需要一定的交流,需要人的幫忙。來了日本,日語不如日本人的。現在還是有困難。剛和日本人做生意時非常難,要得到日本人的信任,讓他們相信我們的質量,開頭是比較難的。
采訪者:哦,做生意的時候語言也是個問題。剛來日本的時候,語言也是個問題嗎?
受訪者:剛來的半年,總是想回家。那時候還小嘛,還喜歡和朋友在一起玩。半年以后,語言差不多都能聽懂的時候,就有點習慣(日本的生活)了。
采訪者:在您的幫助下來日本的人有多少?
受訪者:有。幫朋友辦留學辦了五六個。都是朋友的孩子。
采訪者:大概是什么時候過來留學?
受訪者:20世紀90年代吧。
采訪者:其他您幫忙辦過來的還有嗎?
受訪者:2000年后就沒有幫忙辦了。自己也忙不過來。
采訪者:您來日本后跟國內的聯系如何?
受訪者:現在是每天打電話。剛來日本的時候,那時候什么電話卡都沒有,打電話很貴的。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電話卡都沒有,打電話很少。幾個月也沒打一次。那時候很少聯系的。那時候電腦也沒有普及,手機也沒有。打電話很貴,而且溫州那邊家里也沒有電話。接電話要到大的村里跑過去聽電話的。很不容易的。
采訪者:那時候寫信嗎?
受訪者:嗯,還是寫信多。
采訪者:現在的話是每天打電話?
受訪者:現在聊天的話在QQ上,打電話一般都是生意上的聯系。
采訪者:您在日本的朋友圈里,溫州人、日本人等占的比例是多少?
受訪者:溫州人占一半吧。日本人30%。其他中國人20%左右。
采訪者:您是怎樣知道同鄉會和總商會?
受訪者:總商會是我們一起做起來的。本來我是屬于同鄉會的。后來我們幾個朋友共同做起來這個總商會。現在我是理事。
采訪者:那您現在還屬于同鄉會嗎?
受訪者:有的人屬于總商會但不屬于同鄉會。但是我既屬于總商會又屬于同鄉會。
采訪者:您在同鄉會也是理事?
受訪者:對。
采訪者:成立之初就是理事?
受訪者:總商會呢是成立的時候就加入了。同鄉會是很早了。
采訪者:我看同鄉會成立的照片,您父親在里面。那時候您加入了嗎?
受訪者:那個時候我也參加了。他們同鄉會的活動我也都有去。
采訪者:您加入這兩個社團的原因是什么?
受訪者:還是為了交流吧。
采訪者:因為在日本的溫州人本來就不多,在有同鄉會的情況下,為什么會產生成立總商會的想法呢?
受訪者:我們都是做生意的。商會嘛和同鄉會味道又不一樣。
采訪者:您現在在商業上算是很成功了。您現在的夢想是什么?比如是否有想過在生意成功后,提高社會地位或者做些社會公益?
受訪者:提高社會地位吧,還需要努力。
采訪者:對于在日本的華人來講提高社會地位是通過怎樣一種方式?
受訪者:多參加各種在日僑團的活動。
采訪者:您最終會選擇留在日本還是回到中國去?
受訪者:年紀大了以后,我個人的想法還是想回到溫州。畢竟,怎么說呢。我孩子都是在日本出生長大的。孩子們喜歡在日本。但是我們(這輩)來說的話,經常來來回回吧,還是。不可能長期在溫州,也不想長期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