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 周潔紅
- 4062字
- 2019-12-06 09:57:20
【閱讀與思考】中美農產品物流的比較
糧食作物物流的比較
中國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6.8%,糧食總產量及稻谷、小麥、谷子、甘薯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2014年全國糧食產量達6.07億噸。相關調查顯示,中國的糧食物流企業正以高于國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在同一市場上競爭。國內糧食從產區運到銷區的流通費用,占糧食銷售價格的30%~35%。2014年全國有1.65億噸糧食跨省運輸,原糧跨省散運比例約25%,以包糧運輸為主。過高的流通費用以及小農生產等因素綜合作用,形成了目前中國糧食平均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的局面,有些農產品的價格甚至高于農業發達國家的到岸價格。中國糧食運輸大多采用包裝運輸,主要靠人力管理經營,因而勞動強度大、費用高、效率低。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信息化程度低,存在著信息不暢、價格失真、流通環節多、交易成本高等問題。由于流通過程太長,糧食在物流過程中損失巨大。據統計,糧食產后損失占糧食總產量的12%~15%。專家認為,效率低下的農產品物流,正成為中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和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中的巨大障礙。中國糧食庫存水平遠高于后備儲備占總需求6%的國際標準。據統計,我國農戶存糧約占全國糧食年總產量一半左右,由于儲存條件差、設施簡陋等,農戶儲糧損失比例約8%。加上糧食倉儲裝卸運輸拋灑遺漏、過度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超過3500萬噸。儲備的陳化糧和品質較差的糧食所占比重較大,與人們對品質、品種的需求不相適應。糧食加工是糧食流通過程中的重要增值環節,是處在農業生產下游、工業生產上游的重要產業。目前中國糧食深加工及糧食食品工業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如國外玉米的精加工和深加工開發品種極多,利用率高達99%,而中國僅為83%。
美國糧食年產3.9億~4.1億噸,人均占有1.6~1.7噸。全國占產量一半的糧食出口到世界各地,庫存糧食也約占世界糧食總庫存的30%。糧食的收、儲、運、銷、檢測等流通環節也都實現了高度現代化。美國的糧食儲備是通過商業信貸公司的運營進行的,糧食流通的主要形式為糧食初級市場、終端(中心)市場、零售市場和期貨市場。糧食的加工比例很高,例如,2005年,食品及深加工用糧增加到7328萬噸,占當年總產量的26.5%(王莉蓉等,2007)。美國糧食生產的集約化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玉米、小麥和大豆生產帶、消費帶,以及向世界市場出口的主要通道,而且每年的流量、流向相對穩定。這為糧食物流設施的有效利用和物流運營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美國全國港口庫存年周轉率平均達37次,糧食的物流成本只占糧食交易總成本的18%左右(王莉蓉等,2007)。美國糧食運輸體系十分發達,公路、鐵路、水路等各種運輸方式銜接順暢。從收納、中轉、儲存、運輸到銷售終端,美國都具有完善的筒倉接收發放系統和配套的專用汽車、火車和船舶運輸工具,以及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的專業化的糧食物流服務。在所有的運輸方式中,糧食運輸以水路和鐵路運輸為主。通過運輸體系將糧食運至面粉廠、食品加工廠和飼料加工廠,還可通過位于北美五大湖、大西洋海岸、墨西哥灣和太平洋海岸的大型出口糧港運至世界各地。
水果與蔬菜物流的比較
中國自1990年發展水果產地貯藏至今,水果貯量約占水果總產量的20%。近年貯藏保鮮技術得到普遍推廣,初步形成了南北、東西大流通和“季產年銷”的市場格局。水果在價格、品質、鮮度、品種等方面尚需標準,就采用低溫物流而言,國內僅限于高端水果品種,而發達國家一般80%左右的水果都采用低溫物流。水果物流成本仍然較高,大多數的水果超市沒有長期固定的水果供應商,諸如運輸、包裝、裝卸等物流作業環節更是隨機尋找合作伙伴。水果采購成本的控制取決于談判能力而不是物流效率。水果包裝水平也需要提升。以水果產銷量較大的海南省為例,2003年,包裝成本約為2.9億元,占水果瓜菜產值的4.8%,而比較發達的農業國則達15%。水果加工雖然發展很快,但加工率還是偏低。如蘋果的加工率只有15%,而國際上平均為25%,德國甚至達到75%。水果經采后儲藏加工,國外增值比例為1∶3.8,中國為1∶1.8。中國蔬菜產量、出口量已居世界第一。蔬菜采后保鮮儲藏比例不足20%,大多用帆布頂卡車運輸,沒有冷鏈保證。蔬菜加工比例不到10%,加工手段有罐藏、速凍、干制等。超市凈菜雖發展較快,但未加工蔬菜上市仍占大多數。蔬菜流通一般經生產者、產地市場、運銷批發商、銷地市場、批發商、零售商到消費者,由于環節多、保鮮差,必然導致效率低、消耗大,加上設卡收費等問題,蔬菜物流成本難以降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現有的蔬菜物流體系中,眾多小農戶參與物流仍是一個主要特點,并成為制約現代物流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小農戶融入物流體系的努力中,交易成本大,技術與裝備落后,使得物流過程成為一個耗損過程。
美國水果專業化生產以區域化布局為基礎,每一樹種甚至品種,均安排在最適宜區集中栽植。因此,帶動了一系列配套設施的發展,對果業進行現代化工業式管理。水果物流中冷藏技術被普遍采用。無論是水果的生產者、加工者、批發商、零售商還是配送中心,都建有配套的冷藏庫。冷鏈良性發展源于規模經營,生產優勢與其良好的物流模式給水果產后運輸、儲藏帶來了很大的利潤。美國政府對果品質量管理,特別是對果品氣調貯藏質量有嚴格要求。果品嚴格按成熟度適時分期采收,保證所有果品完全成熟,但不過熟。果品在出庫包裝時,符合標準才會在每個果品箱加上果庫號碼和“氣調”標記。檢驗過的果品必須在兩周之內送到市場銷售,否則必須再次接受同樣的檢驗。在美國,以公司為核心組成股份制果品包裝加工企業,統一向批發市場運銷,果農按果品數量入股分紅,把公司和農戶共同利益連接為一體。美國有37個州從事商品蔬菜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南、西南、東南的亞熱帶地區和北方地區,其產量約占總量的90%(孔凡真,2005)。其專業化蔬菜農場從整地播種到收獲以及采后處理,都實現了機械化,部分作業還實現了自動化。為了保證質量和降低損耗,美國蔬菜采后處理的一般程序為:采收和田間包裝→預冷(有冰冷、水冷、氣冷等)→清選與殺菌→打蠟或薄膜包裝→分級包裝。所有蔬菜包裝材料上均印有蔬菜名稱、等級、凈重及農家姓名、地址、電話等,以保證信譽。蔬菜物流始終處于符合采后生理需求的低溫條件,形成一條冷鏈,即田間采后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自選商場冷柜→消費者冰箱。由于處理及時、得當,美國蔬菜在加工運輸環節中的損耗率僅為1%~2%。
肉類農產品物流的比較
肉類農產品是包括家畜、家禽、水產品在內的可食用生物體的總稱。不同的肉類具有不同的商品與物流特征,是人類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畜禽肉類生產處于一種傳統手工和半機械化狀態,農村的自宰自食及非工業化屠宰加工仍占相當大比重。據統計,在2500個較大屠宰點中,只有15個現代化程度較高。中國肉類總產量雖居世界首位,但肉類食品從農村到餐桌仍處于分割管理的松散狀態,不少地區仍存在私屠濫宰、注水肉的現象。肉類深加工制品的比例僅占肉類總產量的10%以下,發達國家一般都達到50%左右,有些國家甚至高達70%以上。肉類食品銷售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以集貿市場為主,在中小城市集貿市場占50%~60%,在縣城集貿市場占90%左右。而發達國家由超市銷售的肉類占65%,由連鎖店銷售的占25%。因此,未來中國肉類物流將發生較大變化,“集中分割—成品包裝—冷鏈配送”將成為主要模式。中國水產品分為養殖水產品與捕撈水產品。養殖水產品的流通渠道可劃分為產地出貨階段、消費地批發市場階段、零售階段。捕撈水產品除部分在海外直接銷售外,上岸后就直接運往超市實施冷鏈管理。多數水產品受運輸方式的制約,形成產地與銷地脫節。比如,廣東淡水魚除了空運就很難進入北方市場。因此,冷鏈發展必將帶來冰鮮淡水魚市場繁榮。除了冷鏈,水產工業品物流發展空間也很大。從總體上看,水產品加工增值能力仍然較低。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世界水產品的75%左右是經過加工后銷售的,而中國目前的加工比例僅占總產量的30%左右,其中占水產品總產量50%多的淡水產品加工的比例還不足5%。
美國畜禽肉類產品的生產高度集中,是資金和技術密集的產業,6%的生產商生產90%的產品。供料、給水、孵化、擠奶、調溫、通風、清潔及產品的裝運和初加工等全部實現了電氣化。企業嚴格檢驗檢疫,用全程冷鏈控制微生物污染。在農業部派出官員的監督下,企業管理者嚴格執行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簡稱HACCP)體系。高保障性薄膜包裝使以前不適合包裝的金槍魚、三文魚、雞和其他成品肉也得以保存。托盤包裝使盒裝肉和成品肉制品看起來更新鮮。肉品業常被認為是美國所有食品業中管理最嚴格的一個產業。至少有九個聯邦機構監督該產業,以確保所提供給消費者的肉品的衛生和安全。美國農業部食品和安全檢驗服務局對批發肉類產品的生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檢驗系統,以確保供人類食用的肉品的衛生。畜禽產品安全衛生被全程監管,有一整套畜禽產品市場管理規章和食品安全衛生叫停程序,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美國80%的水產品依賴進口,蝦類、鮭魚及羅非魚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三種水產品。美國的總捕魚量中,有37%的新鮮魚或冷凍魚在市場上出售,18%制成罐頭,1%曬干,剩下44%作副產品和魚餌。一條設備齊全的加工船,船上有切片機、冷凍機或制罐機。魚片一般在海上冷凍成大塊,每塊重達100磅,上岸后,再重新加工成小塊。有的加工船上還有干燥設備和把魚磨成魚粉的設備。美國水產品的加工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干制、熏制、鹽制、腌制等。魚的經濟價值并不只在于它可以作為食品,還在于其可以做成工業產品。美國根據產品的不同質量程度對水產品進行分級,分級依據色澤、大小、質地、風味、工藝、質量和密度等。美國水產品是自愿接受檢查的,經檢驗過的產品,在廠里包裝時可打上標記,以便消費者辨認。產品標簽上的標記表明聯邦商業部的檢驗員檢查過并分了級,證明產品達到所有檢驗條例的標準,并且是根據美國政府的等級標準或批準的規格生產的。
(參考文獻略)
[資料出處:陶君成,初葉萍.中美農產品物流的分類比較[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1):187-190]
思考:1.影響農產品物流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政府在農產品物流發展中應承擔什么角色?
2.分析中美主要農產品物流的差距與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