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產品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 周潔紅
- 4272字
- 2019-12-06 09:57:23
【閱讀與思考】日本農產品物流系統發展實踐
日本的農產品物流包含在流通中,日本農產品的銷售分為“市場流通”和“非市場流通”(或稱“市場外流通”)兩種類型。所謂“市場流通”,是指農產品的銷售經由批發市場,并且其價格是在批發市場上通過公開競價而形成的流通方式。“非市場流通”是指農產品的銷售不經過批發市場,其價格不是在批發市場形成的流通方式,主要有:在農產品自由市場、農貿集市上的農產品交易;農產品零售店、飯店、超級市場等與農業生產者之間建立的固定的供銷關系;大型食品加工企業與農業生產者之間形成的固定供銷關系等。由于“市場流通”必須經過批發市場、中間商等許多中間環節,流通費用較大,農產品的價格競爭能力相對較弱。而“市場外流通”由于是供需雙方的直接見面,不存在各種中間環節,流通費用一般較低,容易實現農產品的低價格。所以,近年來農產品“市場外流通”的發展勢頭強勁。但從總體來看,日本的農產品物流主要借助于批發市場完成,“市場外流通”取代“市場流通”而占據主導地位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日本的農協。無論是“市場流通”還是“非市場流通”,日本農協均是最主要的運作主體,單個農戶手中的農產品通過各級農協集中起來,由農協統一組織進入市場,且日本農協在各中小城市中還直接參與或組織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相當活躍。日本農協是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的簡稱,是根據1947年日本頒布的《農業協同組合法》建立的。日本農民在農產品銷售方面采用無條件委托方式,將賣價、賣出日期、發貨地點、條件等全部委托給農協,不附加任何條件。日本農協對農產品的銷售,在做法上通常是先以基礎農協為單位把各農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集中起來,經過統一的品質檢查和規格分類之后,再由農協統一組織上市。日本農協不僅擁有自己的組織系統優勢,還擁有保鮮、加工、包裝、運輸、信息網絡等現代化的技術優勢。日本農協直接參與或組織農產品批發市場,同時還建立自己的加工設施,以便于農產品的加工增值。農協對農產品銷售的組織和參與顯然促進了日本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日本的批發市場。日本的農產品物流主要借助于批發市場完成,日本60%的市場由農協系統組織。第一,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有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以法律來規范市場建設和管理,培育出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是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取得成功的保障。早在1921年日本就發布了第一部《中央批發市場法》,將中央批發市場的開設、管理、交易等納入了法治軌道,并于1923年開設了日本第一家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批發市場地位的日益提高,日本又于1971年修訂了該法,將《中央批發市場法》改為《批發市場法》,將地方批發市場也納入了法治軌道,進一步確立了以批發市場流通為主的農產品物流地位。該法此后每隔5年修訂一次,各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依照該法制定地方性法規和市場運行規則。經過幾次修訂的《批發市場法》更加嚴格了交易原則,使交易活動更具公共性、公開性、公正性。第二,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有高效運行的競爭機制,對于批發市場的交易參加者有具體的規定和要求,特別是作為交易主體的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等,都要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才能進場交易。為了保證競爭適度,每個批發市場對進場的代理批發商、中間批發商的數量都有嚴格限制。在日本,通常每個批發市場內的代理商被控制在2~6人。這些人要恪守法規、誠實、有實力、有信譽,才能在市場中站住腳,贏得生產者的信任,從而可以穩定、多渠道、多品種地獲得委托銷售貨源。另外,在價格的形成上主要采用拍賣制,經紀批發商或參加買賣者進行激烈的競買,出價最高者買取某一物品。激烈的競爭使得少數有實力、經營得法的批發商發展成為批發株式會社,其余的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第三,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有嚴格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鮮活農產品的供應,直接關系國民生活的質量與食品安全。日本在這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括:從分級包裝入手,建立農產品產地追溯制度;推行農產品質量認證,打造農產品品牌和信譽;通過加強生產過程管理,采取快速檢測與化學分析檢測相結合的一系列檢測手段,確保食品安全;管理部門職責明確、體系健全,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有財政投入。第四,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有現代化的交易方式和手段。通過采用現代化的電子設備進行拍賣交易,迅速、準確地處理貸款結算。在日本,買賣雙方要把貨款結算業務委托給第三者處理。一般來說,買方在3~7天之內要通過銀行向批發商付款,批發商在1~4天內通過銀行向供貨人付款,從而完成結算過程。
日本的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第一,交通。農產品物流在日本得以迅速發展,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日本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網、新干線鐵路運輸網、沿海港灣設施、航空樞紐港、流通聚集地在內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這就為本國農產品物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這種大環境下,日本農村的道路建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日本,即使是偏遠的山村、人口過稀的農村,政府也一視同仁地為其修建道路。雖然這種措施也導致了道路使用率過低、地方財政入不敷出的狀況,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但值得肯定的一點是,這樣不會使日本的農村因為道路設施不完善而影響自身的發展。第二,通信信息。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歷屆政府都非常重視農村的通信、廣播、電視的發展。目前,日本農林水產省正在制訂一項名為“21世紀農林水產領域信息化戰略”的計劃,計劃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充實農村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如鋪設光纜等,以建立發達的通信網絡。日本還建立了完善的農業市場信息服務系統。日本的農業市場信息服務主要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由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聯合會主辦的市場銷售信息服務系統。日本現已實現了國內82個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和564個地區批發市場的銷售數量及海關每天各種農產品的進出口通關量的實時聯網發布,農產品生產者和銷售商可以簡單地從網上查出每天、每月、每年度的各種農產品的精確到千克的銷售量。另一個是由日本農協自主統計發布的全國1800個“綜合農業組合”組成的各種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價格行情預測系統。憑借這兩個系統提供的精確的市場信息,每一個農戶都對國內市場乃至世界市場什么好銷、價格多少及每種農產品的生產數量了如指掌,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確定和調整自己的生產品種及產量,使生產處于一種情況明確、高度有序的狀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十分重視民間在提供市場信息方面的作用。日本各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均為經營性的特殊法人。政府為批發市場的運行制定了一套嚴密的法律。根據這些法律,市場有義務及時地將每天的各種農產品的銷售及進貨數量、價格上網公布。日本還積極發展應用計算機網絡系統。日本早在1994年年底就已開發農業網絡400多個,計算機在農業生產部門的普及率已達到93%。20世紀90年代初建立了農業技術信息服務全國聯機網絡,即電信電話公司的時實管理系統(DRESS),其大型電子計算機可收集、處理、貯存和傳遞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業技術信息。每個縣都設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關信息,并隨時交換信息。近兩年開發的農業技術信息網絡系統,借助公眾電話網、專用通信網、無線尋呼網,把大容量處理計算機和大型數據庫系統、互聯網網絡系統、氣象信息系統、溫室無人管理系統、高效農業生產管理系統、個人計算機用戶等聯結起來,農協和農戶可隨時查詢、利用入網的各種數據。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十分重視農村計算機的普及與應用,日本農戶購買電腦可得到一定的補助。其還開辦了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政府所派的農技指導員除了教農民農業技術以外,還承擔了電腦的教學工作,促進了農村電腦的普及。
日本的農村金融。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發展需要完善的金融體系作支撐。為農戶提供金融服務是日本農協的主要業務之一。農協設有信用部,專門負責會員的存款、貸款、票據貼現、債務擔保和國內匯兌交易等信用業務。由于農協信用系統存款利率略高于其他銀行,再加上完善的服務網絡,其不僅吸納了日本農民的大量閑散資金,農戶所需農業資金的絕大部分也依靠農協提供。日本農協的信用貸款以會員的存款為基礎,以服務會員為目的,貸款主要用于農民的借貸、農協經營的周轉金以及各項發展事業投資,其貸款利率通常低于社會其他銀行,一般不需要擔保。日本農協還通過建立的農林中央金庫,調節不同地區和季節之間信貸資金平衡,為農林水產品加工及相關的生產資料部門提供貸款等。農協的信用事業有效地組織了農戶資金,提高了資金利用率,促進了農村金融業的建立與發展,為加快日本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商品和貨幣流通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
日本的農村勞動力。在日本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發展中,農協、批發市場、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高素質的人才、高質量的農產品,日本農產品物流體系不會達到現在的水平。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加劇,日本的農村勞動力已經出現短缺。日本為了彌補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現狀,大力發展農村集約型經濟,積極培育高素質農民。除了基礎教育以外,日本政府還特別重視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政府和私營企業同時參與,形成了分層次、有重點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為農村謀職者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機會,使其適應工作環境并獲得勞動技能。良好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促進了新機械、新技術在農村的普及,對于土地規模經營和土地生產率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日本把部分勞動者從生產中解放出來,從事農產品物流活動。高質量的教育促進了農產品物流的快速發展。
日本的農產品質量。農產品是農產品物流體系中的流通內容,沒有農產品即沒有了流通物品,那么物流也就無從談起了。但僅有流通產品還是不夠的,只有擁有高質量的流通產品,才能保證物流體系順暢地進行下去,才能保證物流體系不斷發展。而日本農產品的物流體系之所以能夠得以迅速地發展,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擁有高質量的農產品作為流通產品。日本十分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注重農產品生長環境,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注重農產品認證和農產品身份證制度,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法律法規體系、安全標準體系、檢測檢驗體系等都十分健全,真正實現了對農產品從基地到市場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
[資料出處:滕玉英.中日兩國農產品物流體系比較[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駱勇平.廣東省生鮮農產品物流體系構建項目研究[D].保定:華北電力大學,2009;楊藝.淺談日本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及啟示[J].現代日本經濟,2005(6):60-62]
思考:對照日本農產品物流系統發展,請談談我國農產品物流系統發展的經驗教訓及完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