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理論評述與啟示

21世紀以來以知識、技術為核心的創新經濟席卷全球,對城市與區域的經濟社會及其空間形態產生重塑作用,對此國內外不同領域的學者已經形成共識,但針對城市發展動力之源的探討仍然處于相互爭論之中。本章節中所提及的相關內容屬于部分典型觀點,如弗羅里達側重于人力資本與創意階層的視角,格萊澤關注于個體或家庭的選擇行為,斯科特和斯托潑采用經濟地理或企業地理的分析范式,相關研究都發表在西方社會科學主流刊物,并引起了歐美及亞洲相關學者的引介或驗證分析,成果反響較大(Freire-Gibb, Nielsen,2014; Leslie, Brail,2011;McGranahan, Wojan, Lambert,2011; Niedomysl, Hansen,2010)。究其實質,近期西方城市增長理論爭論的焦點主要表現在,究竟是工作機會吸引外來勞動力的集聚,還是城市環境氛圍影響了人力資本或創意階層的遷移。

事實上,針對不同地區或發展階段的城市與區域,以上相關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一是格萊澤傾向從個人或家庭的遷移擇居視角進行分析,認為城市發展是由于個體或家庭區位選擇的結果,即人們為了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重點關注設施環境、住房價格、收入三個主要變量。斯科特和斯托潑注重企業或公司機構的成長或選址視角,認為城市的崛起或復興在于企業或公司與勞動力市場的相互供求關系,由此可以形成專業化集聚經濟。二是相關理論學說均是面對由知識經濟驅動的城市增長模式,這與傳統資源或資本驅動模式有顯著的區別,正如邁克爾·波特將區域發展階段劃分為四個時期,“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斯科特和斯托潑相對關注城市增長在不同時期的相互連貫性,具有明顯的以生產為核心的導向,弗羅里達和格萊澤重點闡釋創新型或財富型城市增長模式,具有顯著的以消費為核心的傾向,上述學者也均承認了人力資本、技術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斯托潑和斯科特在重新評價人力資本、創造力和城市增長的關系中指出,并非完全否定良好城市設施環境的影響作用,而這些僅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結果,個人的區位選擇確實具有一定的偏好,如溫暖的氣候、完美的設施、安全的社區等,但這些只能夠發生在新經濟崛起之后,如1950—1960年的硅谷僅有數量很少的小規模創新公司及其員工,洛杉磯在1905—1915年期間也僅是小規模的臨時性媒體產業集群,隨著專業化集群的逐步增長,才產生了各類工程師、演員、金融分析師等創意群體的集聚,并提醒要慎重運用盧卡斯和雅各布斯的理論觀點(Storper, Scott,2009; Scott,2012)。所以,如何恰當地批判或借鑒這些分析視角、模式及方法,將是今后開展相關研究的重點所在。

首先,在城市發展理論構建方面,無論是采用人力資本、個體或家庭的分析視角,還是運用經濟地理及勞動分工的理論范式,他們都選擇了微觀個體單元,將之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探索其內在的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因素,形成相對獨特的分析框架。同時,在理論探討和經驗分析方面,也形成一定的相互爭論,由此才能夠推動城市理論框架的日益完善。弗羅里達等曾基于人力資本視角對中國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過程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盡管人力資本、大學及寬容的環境(tolerance)之間有一定的相互影響作用,但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的表現似乎與人才、技術無關,這將意味著當前的知識經濟轉型面臨著相應的困境(Florida, Mellander, Qian,2012)。林初升則撰文對弗羅里達的相關研究進行批判,認為上述分析忽略了土地和資本的影響作用,盡管這些要素在發達國家被認為理所當然,但這卻是中國大都市發展與轉型的重要動力,政治經濟背景下的土地商品化要高于人力資本或新技術的影響力,中國城市與區域發展既不完全歸功于內在的集聚經濟,也不是全球新自由主義市場力量干擾的結果,中國城市化理論構建將需要超越歐美理論范式適用區(Lin,2014)。目前,在中國城市化研究中已經有此方面的理論建構,其成果影響力也相對較大(寧越敏,1998;張庭偉,2001; Wu,2003; Wei,2005),也有學者開始采用企業家或創業精神來剖析國內外城市與區域發展進程(Glaeser, Rosenthal, Strange,2010; Freire-Gibb, Nielsen,2014;李志剛,2015)。

其次,在城市發展實踐過程中,當前我國的確處于上述理論模式的驗證過程中,其理論觀點和研究方式還需要有選擇地進行參考借鑒。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以后我國大城市人口增長開始進入轉型期,由外來勞動力的快速增加轉變為城市人口的增長滯緩,成為影響城市經濟運行和房地產市場價格的重要因素,這也意味著以土地資本化為核心的城市化進程將會日趨減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號召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積極踐行的發展目標。例如,杭州由之前的年均新增人口18萬遞減為3萬~4萬(近兩年有所回升),上海的外來人口開始出現小幅度縮減,北京、廣州、深圳的新增人口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萎縮,其他大中城市基本處于人口增長停滯狀態(李曉江等,2014)。在此背景下,如何積極營造良好的城市社區環境,加快培育創新型經濟集群,努力吸引知識型企業機構或人力資本入駐,無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上述城市發展理論將會為我們提供相關的研究啟示,這也將避免我國的創新城市或宜居城市研究陷入傳統的宏觀格局分布與競爭力排名的誤區,而是要著力于人力資本、勞動力市場或專業化集聚經濟的微觀單元視角,來探討創新型城市和理想生活社區構建的內在機制及其影響因素。

最后,上述相關城市理論有利于評估當前我國區域發展與大都市空間格局。一是在過去二十多年內我國相繼實施了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及重工業城市振興的發展戰略,其實施績效褒貶不一,近期李克強總理提出能否突破胡煥庸人口分界線的問題,若參考西方學者對美國冰雪帶和陽光帶城市發展的相關爭論,從中可以發現美國中西部的崛起及東北部傳統工業城市的復興,并不完全在于人口、產業、資本或基礎設施的外部輸入,更多依靠的是知識經濟背景下城市與區域內部專業化特色集聚經濟的培育。二是近十多年來我國大都市城市化進程發展較快,出現了明顯的城市空間重構與社會空間分異現象,從大都市核心區到外圍鄉村均納入了資本或消費驅動的范疇,斯科特對大都市“紳士化”(gentrification)現象的解釋以及弗羅里達或格萊澤的設施環境驅動理論,無疑為我們理解新時期城鄉發展格局提供了相應的分析視角。同時,盡管可以認同格萊澤所推崇的高密度大都市發展模式,以及國外貧民區或國內城中村存在的合理性,即為外來移民提供低成本的居住空間,但針對所出現的中低收入群體的社會問題,仍然需要參考斯科特的相關建議(Scott,2012),積極借鑒地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理論,包括享利·列斐伏爾、大衛·哈維、曼紐爾·卡斯特等(Castells,1978; Harvey,1985; Lefebvre,1991),給予中國大都市社會結構更多的關注,以及外來低收入移民階層更多的關懷,以避免陷入大都市分裂的二元結構發展格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沂源县| 集贤县| 科技| 长阳| 河西区| 界首市| 房产| 开远市| 宜阳县| 濮阳市| 山丹县| 平阳县| 龙山县| 宜良县| 晋中市| 通许县| 新丰县| 大厂| 汕头市| 贡嘎县| 鄯善县| 昂仁县| 马尔康县| 环江| 林芝县| 贡嘎县| 高雄县| 波密县| 车险| 古丈县| 沛县| 绥阳县| 满城县| 华阴市| 葵青区| 曲阜市| 子长县| 城市| 柘荣县| 宝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