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4 案例分析:舊金山灣區和洛杉磯

1978年以來美國90%的經濟增長來自254個大城市,50%的增長來自30個最大的都市區域。美國經濟一半的就業集中于1.5%的土地之內。然而,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不同空間尺度范圍內均表現出不均衡性,美國都市區年均收入從德克薩斯的布朗斯維爾的23000美元到舊金山灣區的7500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三倍多。即使是同處于北美西海岸的舊金山灣區和洛杉磯,城市發展起點相似,但兩個重要的都市區經濟應對全球化和技術變革差異顯著,也造成了明顯不同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2015年邁克爾·斯托潑等出版《城市經濟的興起和衰落:舊金山和洛杉磯的經驗》(The rise and fall of urban economies:lessons from San Francisco and Los Angeles),認為經濟專業化、人力資本形成和制度因素共同決定了城市經濟如何應對機會和挑戰,通過深度研究舊金山和洛杉磯,指出都市區域經濟發展取決于公司的組織變遷、人際網絡和領導者網絡,提出了時代精神(zeitgeist)是造成城市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即兩地顯著不同的企業文化、政策和管治(Storper et al.,2015)。

2.4.1 雙城記: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舊金山和洛杉磯

大洛杉磯地區包括洛杉磯縣、橙縣、河濱縣、圣伯納丁縣和文圖拉縣等地,位居世界前5位大都市區。2009年洛杉磯有1760萬居民,為美國第二大都市區,總產值為8769億美元。盡管洛杉磯被認為是大規模郊區蔓延的典型,其都市區平均人口密度不低于紐約都市區,也高于舊金山灣區人口密度。舊金山都市區由10個縣組成,除了舊金山市區外,灣區還有奧克蘭和硅谷兩個人口密集城區,總人口740萬,成為世界第20大都市區。2009年舊金山灣區總收入為5.76億美元,從人均收入水平來看,舊金山是世界500萬人以上地區中最富有的,而洛杉磯排名第20位。

1970年以來,洛杉磯和舊金山經濟發展道路差異較大。洛杉磯的收入水平開始落后于舊金山,其差距也越來越大。1970年洛杉磯收入水平是舊金山的92%, 2008年則為70%。洛杉磯不僅落后于舊金山灣區,與美國其他主要都市區相比也存在差距。例如,洛杉磯收入水平排名從1970年的第4名跌至2009年的第25名,而同期舊金山灣區收入排名一直位居前茅(表2-1)。然而,若對比1970年的兩大都市區,二者卻有較強的相似性:①兩地國內外移民較多,人口增長較快,具有高比例的拉美裔人口。②人口受教育水平都很高,1970年洛杉磯和舊金山分別有13%和17%的25歲以上人口具有本科學歷(美國平均為11%)。③兩地依托資源豐富的加州,受益于州內良好的企業和金融聯系發展迅猛。④兩地都吸引了聯邦政府二戰后大量國防相關的高科技產業投資。⑤兩地都生產服務全球市場的高科技產品,例如飛機、半導體、軟件和電影娛樂業。⑥兩地都有重要的科技研究社區。⑦兩地的自然美景、氣候和高品質生活有利于房地產業發展,吸引有錢人搬入。⑧兩地共享加州的政府結構、制度和財政政策。

表2-1 美國主要都市區收入排名變化

資料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ffairs REIS data.

為何區位條件、發展基礎、人口結構和政策環境相似的兩大都市區卻出現了較大發展差距?1970年二者無論在家庭收入、教育和創新產業就業等多項指標上均不相上下,之后舊金山灣區經濟持續增長,居美國都市區經濟發展榜首,不僅真實家庭收入(扣除住房成本)比洛杉磯高出50%,教育水平、創新產業就業、專利數目和風投資本亦優于洛杉磯。盡管洛杉磯在威尼斯海灘和圣塔莫妮卡發展高科技和媒體產業的“硅谷海灘”,但舊金山灣區發展新經濟獲得絕對領先地位,洛杉磯卻相對滯后。

2.4.2 舊金山灣區領先于洛杉磯的內在原因

邁克爾·斯托潑等深入分析1970年以來舊金山灣區和洛杉磯的經濟結構演化、產業細分行業、勞動力和工資結構,發現兩地區實際差別要比看上去大得多,并形成了相互不同的基本組織生態。同時,研究小組還討論了兩地區的制度框架,包括由技術、貿易和要素成本組成的外部因子,組織資本、勞動力、信息、企業網絡、基礎設施和政策構成的內部因子,以及經濟發展政策、政府結構與治理、政策執行與實施過程等,并對企業和行政網絡的結構(或稱之為“關系基礎設施”)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兩地的集體精神或“時代精神”(zeitgeist)非常不同,這是導致看似趨同的大都市區卻出現迥異發展結果的重要原因,而其他常規性因素均不重要,如不同的移民模式、變化中的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政策、城市便利性、特色產業的衰落與崛起等。

時代精神(zeitgeist)是指兩地顯著不同的企業文化、政策和管治。舊金山灣區的“開源文化”(open source culture)促進更開放的流動渠道、人、觀念和資本在企業之間、業界和學術界之間自由流動。洛杉磯企業和政府盛行自上而下的“大狗”文化,以及大好萊塢工作室、大航空企業和大藥廠傳統上自給自足的企業管理系統。舊金山灣區投資者、企業家和科學家之間具有充滿活力的關系網絡,洛杉磯則付之闕如。同時,舊金山灣區具有更深、更強自我意識的區域思考的歷史,海灣本身是分散的城市和縣市之間合作的障礙,拯救灣區運動促進區域身份的形成。隨著新經濟的發展,企業和行政領導(如灣區委員會)不遺余力地宣傳灣區的“互聯創新系統”(interconnected innovation system),強調人力資本和風險投資的重要性,塑造創造“高工資、高技能”經濟的共同愿景。相對于南加州,灣區的組織和關系資源更強,這些資源是新經濟發展的關鍵。

與之相比,由于洛杉磯遭遇過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衰退、房地產市場蕭條以及社會暴動,地方政府更多關注于如何留住城市的輕工業、降低企業發展成本、改善物流交通系統等問題,領導層相信他們能夠通過變得便宜而改變經濟社會,由此選擇了低成本的發展道路,如以社會公平的名義為低技能工人創造就業。事實上,這種過時的經濟發展理念并不適合洛杉磯的現實,其規模和密度、高地價、高人力成本和高消費水平決定了它屬于高成本都市區。當舊金山灣區駛上了強調科技、創新和技能的新知識經濟的高速公路,而洛杉磯只能走向低速路,并由此付出了與舊金山灣區城市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擴大的代價。

2.4.3 相關啟示

(1)城市區域發展的動力之源研究。城市區域研究不在于對各種經濟社會統計數據的匯總分析,更多要著眼于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城市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如何解釋這種差異現象。盡管邁克爾·斯托潑等仍然采取了傳統的專業化經濟、人力資本和制度分析的理論框架,但通過各種研究方法的運用以及多種影響因素的對比分析,從中揭示出舊金山灣區和洛杉磯在近四十多年發展過程中出現差距的內在原因,這無疑是開展城市區域研究的重要目的所在。

(2)選擇不同的空間尺度疊合分析。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空間尺度效應,包括國家效應、區域效應和鄰里效應。在對城市區域進行國際對比時,展現出強烈的國家效應,如世界最高收入的前50個都市區,大約有40個在美國,反映了國家生產力差異對于都市區域的影響作用。在城市區域內部存在差異較大的鄰里社區單元,如富裕社區和貧困社區。在城市區域之間,其人均收入既與鄰里效應重疊,又掩蓋了鄰里效應差異,同時也反映了國家效應對區域的影響。

(3)兼容并蓄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正如上述章節對不同理論學派觀點的爭論與評述,針對舊金山灣區和洛杉磯的經驗性研究,也總結了發展經濟學、城市與區域科學、新經濟地理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制度方法對城市經濟發展分析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這是由不同學科體系的理論方法所決定的(表2-2)。例如,經濟學更加強調要素連鎖性作用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如人口、制度、貿易、技術、政策、環境等,地理學卻關注于結構性力量,包括專業化經濟、人力資本和制度的綜合性作用,以及企業網絡、社會關系與行政組織等因素。

表2-2 城市經濟發展相關的不同學科理論與方法

資料來源:城讀.舊金山怎樣打敗了洛杉磯?微信CityReads.2015-09-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恰县| 彭山县| 定远县| 酒泉市| 五寨县| 枣强县| 青神县| 石泉县| 夏邑县| 山阳县| 桃源县| 梅河口市| 马龙县| 尚义县| 本溪| 聂拉木县| 达日县| 万州区| 开化县| 工布江达县| 玛纳斯县| 乌审旗| 易门县| 东乌| 楚雄市| 乌拉特中旗| 历史| 锦州市| 平泉县| 扎鲁特旗| 克东县| 固始县| 四会市| 南郑县| 武强县| 九江市| 太白县| 东港市| 专栏| 尉氏县| 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