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4
- 憶江南
- 1275字
- 2019-12-06 16:00:58
蜀國滅亡與諸葛亮無關
諸葛亮是公元234年在北伐前線的五丈原病逝的,那時,蜀國立國十三年。263年,劉備創(chuàng)立的西蜀在劉禪手里被司馬氏控制的曹魏滅掉。兩者之間隔著雖算不上漫長卻也不短的三十年,如果貿然把蜀國滅亡歸咎于諸葛丞相,那這個時間差就是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三國人物中,就綜合能力而論,最有資格和諸葛亮PK的恐怕非曹操莫屬,他們一樣具有雄才大略,且慧眼獨具,一樣能寫能打、文武雙修,所以在此我們不妨拿曹操說事。
雖然魏、蜀、吳三國中第一個遭遇亡國之災的是蜀國,但其實最早衰亡的是曹魏帝國——曹操死后僅僅過了二十年,魏國的軍政大權就已經從曹操家族轉到了同姓的曹爽手里,十年之后再次易手,完全落入司馬氏囊中。奇怪的是,好像從來沒有人就魏國早衰一事向曹操發(fā)起責難,懷疑他運籌生前、決勝身后的能力,而只是宿命地認為這是上天對他們父子篡漢行為的懲罰報應,或者將其歸因于司馬氏父子的狡詐陰險、手腕高明。
既然人們不認為曹操對曹魏的衰亡負有責任,那么蜀國滅亡也應與諸葛亮無關,不但如此,諸葛亮生前為蜀國定下的人事安排也完全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
試問,三國后期政局最穩(wěn)定的是哪國呢?毫無疑問是諸葛亮死后的蜀國。
魏國從公元239年起先是曹爽專權,繼而發(fā)生高平陵政變,接下來就是司馬氏欺君廢君乃至弒君的十五年。同時期的吳國則先后經歷了孫權晚年的亂政、諸葛恪專權、孫峻專權,后來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有自由的皇帝,卻是個出了名的暴君。
相比之下,蜀國政壇稱得上風平浪靜,一派和諧。諸葛亮舉薦的蔣琬和費祎先后擔任政府首腦,二人不但做到了濟世安民,而且得到了國家元首后主劉禪的充分信任。之后接任的姜維雖然引起過后主的猜疑,但君臣二人的關系總體上還是比較融洽的。因此可以說正是有了諸葛亮的高明安排,才保證了蜀國的長治久安。
那么,蜀國為什么會早于魏吳兩國滅亡呢?這主要是由西蜀的綜合實力和地理位置決定的。
魏蜀吳三國之中,魏國占有東漢的七八個州,吳國擁有三個州,而蜀國卻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和蠻荒落后的南中地區(qū)。就人口而言,蜀國人口僅僅九十萬,大約是魏國的五分之一,和吳國相比也不到其二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氏若想統(tǒng)一南方,肯定會先挑蜀國這只軟柿子開刀。
在防御魏國上,吳蜀兩國各有一道天險可以倚恃,吳國是長江,蜀國是秦巴山脈。魏國的水軍實力遠遠不如吳軍,因此不會貿然向吳國發(fā)起全面進攻。但如果魏國先從陸路征服西蜀,然后從長江上游順流直下,則平定東吳指日可待。所以,當鄧艾帶兵暗渡陰平天險成功時,蜀國的覆亡已經難以挽回了。
如果非要讓諸葛亮為蜀國的滅亡擔負一份責任的話,那就是他沒能使他的兒子諸葛瞻成為一位運籌帷幄、能征慣戰(zhàn)的軍事家,但這事好像也怪不得諸葛亮,因為他去世時,諸葛瞻只有七歲,應該是姜維沒有把老師的兒子教育培養(yǎng)好。
最近幾年,為了全面深入地看待歷史人物,避免以偏概全的錯誤,我們一直在尋找正面人物身上的缺點,搜尋反面人物身上的亮色,這無可厚非,但不應矯枉過正。如果因為求全責備而使得一位位仁人志士灰頭土臉,因為人性關懷而把奸邪小人弄得揚揚得意,那是不是和我們建設文明進步社會的初衷南轅北轍、背道而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