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農產品認證及檢驗教程
- 付曉陸等
- 2495字
- 2020-03-12 15:54:17
第二節 食品安全及其重要性
一、食品安全定義及含義
對食品安全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廣義的食品安全內涵比較豐富,其含義有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 食品數量安全,即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生產滿足人們基本生存所需的膳食需要。要求人們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生存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第二層 食品質量安全,指提供的食品在營養、衛生方面滿足和保障人群的健康需要。食品質量安全涉及食物的污染、是否有毒、添加劑是否違規超標、標簽是否規范等問題,需要在食品受到污染之前采取措施,預防食品的污染和防范主要危害因素侵襲。
第三層 食品可持續安全,這是從發展角度要求食品的獲取需要注重生態環境的良好保護和資源利用的可持續。
狹義食品安全的定義與廣義食品安全第二層次的描述基本一致,包括我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面臨的食品安全主要是第二層次的食品安全問題。
二、食品安全重要性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食品為人體提供必要的營養素,如果出現安全問題,必將給人體健康和生命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食品安全是一個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共安全利益,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也大大增加。近年來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和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數量和危害程度日益呈上升趨勢,食品安全事件引發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的心理恐慌,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以及經濟的良性發展造成巨大沖擊,這充分說明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之一。
食品安全是人命關天的大事,須切實加強監管。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隨著人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呼聲也日益高漲。食品安全問題作為關系人民飲食安全和健康的大問題,已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它像一個試金石一樣考驗著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執政力和監管能力,考驗著食品生產者的良心。創新工作思路,盡快制止并扭轉當前食品安全的嚴峻態勢,是各級政府和監管機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切實體現。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涉及食品安全問題,如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共有七處提到食品安全,從標準化生產、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地方政府法定職責、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等到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等都凸顯了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綜合治理的決心。
高度分工的現代城市生活,意味著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可能吃到自己種植或生產的食品;甚至因為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外食的概率增加,食用他人所準備的熟食已經是很多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確保日常食品的安全,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保障食品安全,意義重大而深遠。
(1)保障食品安全,是維護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關鍵之舉。市場經濟下的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商海無涯“信”作舟,沒有誠信就沒有交換,沒有交換就沒有市場。當前食品安全事件中凸顯的見利忘義、損人利己、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丑惡現象,嚴重損害了我國市場經濟的誠信體系,使市場經濟難以健康運行。同時,如毒奶粉、毒豆芽、毒香腸等不符合食用標準的問題食品,不僅沒有任何社會價值,還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在召回、銷毀問題食品的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浪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有悖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所以,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是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2)保障食品安全,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提高政府立法質量是切實推行依法行政的前提。當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部分法律不能很好適應當前復雜的食品安全形勢,執法部門往往處于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嚴格行政執法,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依法行政的關鍵,正是基于此,2015年經過廣泛征求意見,頒布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基本解決了食品安全的監管多頭問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食品安全法律和檢測標準體系,形成了各部門相互協調、聯動監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格局,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3)保障食品安全,是擴大對外開放、樹立國際形象的重大舉措。對外出口是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大動力,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與國際全面接軌是我國的戰略任務,然而當前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影響我國國際形象,如國人不相信國產奶粉而瘋搶國外奶粉,一些國家設置貿易壁壘、實行貿易歧視政策,甚至出現多個國家禁止進口中國月餅的慘狀。這些現象必將督促我國食品參與者和監管者要切實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牢牢把好食品質量關。
(4)保障食品安全,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食品不安全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人民群眾,把加強食品安全作為“民心工程”來抓,是心系群眾冷暖安危、真正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光彩事業。同時,人民群眾是食品的生產者和加工者,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理應充分發揮人民的協同作用,這是對“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具體運用。食品安全關系千家萬戶,是“天大的事”,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社會擔憂情緒增加,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甚至還會激發社會矛盾、引發群體性事件,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心、吃得舒心,是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的前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一號.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Z].2015-10-01
[2]GB/T 15091—1994食品工業基本術語[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4.
[3]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實施細則(試行)[Z].2005-09-01.
[4]劉新錄.十三五我國無公害農產品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目標及路徑分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6(2):710.
[5]謝明勇,陳紹軍.食品安全導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EB]. 2015-02-01.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 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EB].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