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分享經濟”,分享什么?
正在改變傳統商業模式的“分享經濟”
不管你承不承認,我們現在已被越來越多的“分享”包圍。
您或者身邊的人需要外出打車,如果還要站在馬路邊攔出租車,是不是有點浪費時間?我們完全可以和別人拼個車嘛。又比如,出行不想住酒店,因其性價比太低,可以在網上找短租房……
顯而易見,這里的拼車、短租都是在與人分享。以拼車為例,幾人共同承擔原本需要一個人來支付的費用,不僅緩解了錢袋子壓力,而且途中還能交到朋友,甚至還可能會有段精彩紛呈的奇遇。總之,這種方式大受用戶青睞。
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分享已成為人們離不開的詞匯,由此衍生出來的一種經濟形態,就是分享經濟。簡單點來說,它也屬于一種點對點經濟,是建立在人與物質分享基礎上的經濟生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分享經濟的精髓,即用閑置資源來換取利益。
分享經濟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菲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的斯潘思兩位教授。他們在1978年指出,如果有一個第三方創建的基于信息技術的平臺,而個人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交換閑置物品,分享資金、知識、經驗等,那這種經濟形態將會強有力地改變世界。
而現在,這種經濟形態正在形成各種平臺。我們熟知的“滴滴出行”“餓了么”便是這種商業平臺的典型體現。有數據統計,中國2015年參與分享經濟的人數達到5億之巨。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也是一塊甜美的蛋糕。2014年到2015年,我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分享經濟企業,席卷了多個行業,并且還在以每年40%的速度不斷增長。
不僅是我國,全球范圍也在不斷出現分享經濟的浪潮。2015年,僅美國分享經濟的市場規模就有約5100億美元,占了美國GDP的3%,投資分享經濟的機構有198家;而在2010年,這樣的機構還只有20家。足見它滾雪球似的成長速度有多快。
分享經濟的爆發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因為和傳統經濟相比,分享經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雖然傳統經濟自有一套成熟的、完整的商業模式,但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早已超過了傳統經濟的預期。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的今天,傳統經濟的發展速度正在逐漸慢下來。而分享經濟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興經濟,準確地把握住了未來資源共享、信息共享的趨勢,是一種人人皆可用的全新市場交換經濟。
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一部分人有了用少量錢辦更多事的想法,而另一部分人也樂于出售自己的閑置資源來賺取收益,供需雙方都能從中獲得利益。當然,資本市場的追捧,也是分享經濟發展如火如荼的動因。
分享經濟源于互聯網,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在傳統商業中,閑置資源經常得不到利用,而分享經濟卻讓閑置資源的再利用成為可能。而這些資源因為本身是多余的,所以不需要再生產。以前,我們講“顧客就是上帝”,而在分享經濟中,“顧客也是服務者”,顧客也可以提供服務。僅僅是這種思維模式的變化,就可以改變很多行業規則,掀起一場新的產業革命。
從這個意義上講,分享經濟又可以說是一種“互聯網+生態文明”的新業態經濟。它是顛覆性的,是革命性的,更是人類進化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