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化研究
- 陳萬懷
- 8100字
- 2020-03-12 15:52:50
第一節 創意產業與創意經濟概述
創意產業是第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結合點,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內容和新載體。當前,經濟學家和社會研究學者普遍認為,創意產業屬于新型城市服務業,創意性和知識性的職業及服務部門將推動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金元浦教授指出,創意產業與新經濟密不可分,沒有創意產業,就沒有新經濟。同樣,沒有新經濟也就沒有創意產業。
一、創意產業與創意經濟
創意就是催生某種新事物的能力,它表示一人或多人創意和發明的產生,這種創意和發明必須是個人的、原創性的,且具有深遠意義的。換句話說,它就是才能和智慧。通俗地講,創意經濟就是將人們常說的“點子”“主意”產業化所形成的社會價值或經濟價值。雖然創意并不一定就是經濟行為,但是,一旦創意具有了經濟意義或產生了可供交換的產品,創意就可能是經濟行為。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弗羅里達教授認為,如果把經濟領域分成三個部門——創意部門、制造部門和服務部門,然后再把各部門工作者的工資和收入都加起來,那么創意部門幾乎占據了美國所有工資收入的一半——將近2萬億美元,差不多是生產和服務部門工資收入之和,因此,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財富的最重要來源。
一般看來,創意經濟包括時尚設計、電影與錄像、交互式互動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業、軟件及計算機服務、電視和廣播等;此外,還包括旅游、博物館和美術館、遺產和體育等。創意之父、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如何點石成金》一書中,把創意產業界定為其產品均在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之內的經濟部門。約翰·霍金斯認為:“知識產權法的每一形式都有龐大的工業與之相應,加在一起這四種工業就組成了創造性產業和創造性經濟。”
經濟增長是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的,它受經濟增長的內容及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影響。因此,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僅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經濟研究學者孜孜以求的理論探索,同時也是世界各國及地區行業發展的理論依托。從早期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到羅默、盧卡斯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增長理論,都使我們正確地認識到經濟增長的內容及各有關要素,經濟增長的模式、規律及實現的途徑與手段等。自從英國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創意經濟”的概念以來,追求經濟增長在當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及地區共同的訴求。發達國家和地區提出了創意立國或以創意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創意產業已經被發達國家或地區提到了發展的戰略層面。與此同時,西方理論界也率先掀起了一股研究創意經濟的熱潮。從研究“創意”(creativity)本身,逐漸延伸到以創意為核心的產業組織和生產活動,即“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創意資本”(creative capital),又拓展到以創意為基本動力的經濟形態和社會組織,即“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逐漸聚焦在具有創意的人力資本,即“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
當今世界,創意產業已不再是一個理念,而是有著巨大經濟效益的社會現實。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如何點石成金》一書中指出,創意產業占全球GDP的7%,每天產生的價值高達22億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長。美國創意產業每年的增長速度更高達14%,英國為12%。縱觀全球,發達國家的眾多創意產品、營銷、服務,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創意經濟浪潮,席卷世界。在約翰·霍金斯看來,創意經濟是創意產品之間進行的交易。每次交易或許都有兩個相互補充的價值:無形的知識產權價值和有形載體或物品的價值(如果存在的話)。在某些諸如數字軟件的行業中,知識產權的價值比較高,而在另一些行業中,例如藝術品行業,有形標的物的單位成本就比較高。雖然不是所有創意產品都有資格被稱為知識產權,但是,仍有許多創意產品可以。知識產權有若干形式,其中最為常見的四種分別是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這四種知識產權的常見形式共同構成了創意產業或創意經濟。但這一定義所受爭議頗多,大多數國家認為創意及其相關產業包括各種形式的創意性和想象力。但是,一些國家,其中包括英國和澳大利亞,將“創意產業”一詞僅限于藝術和文化產業,其中并沒有科學和專利產業的位置。
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性、強滲透性和低能耗性,創意得到的認可度越高,它的附加值就會越高。創意能耗很少,因此是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推進傳統制造業向高增值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人類是具有創意的動物,但是,我們的創造力未必能永遠導引出具有創造性的產品。經濟學研究等式表明:創意經濟(CE)等于創意產品的價值(CP)與交易次數(T)的乘積,即CE=CP×T。這里,創意等式只針對創意產品,而不針對創意,并且創意產品和交易之間也有所不同。創意產品的數量可以量化,但創造力本身不能量化,我們可以說某某人更具創意,甚至非常有創意,但是不能說他的創意是另一個人創意的2.5倍。可以看出,創意以及創意產品主要的作用在于它對一個產業或行業的增加值,創意是產品附加值的核心所在,創意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也就在于此。
二、創意產業與地方經濟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依然處于緩慢復蘇階段,世界各國都在挖掘社會領域內新的經濟增長點。從發達國家的產業經濟發展經驗來看,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支柱,誰能把握創意產業鏈的高端,誰就能把握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同樣,寧波地區的社會經濟正值保穩定、促增長、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大力發展創新產業有利于轉變寧波產業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減輕制造業、加工業對寧波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同時有利于減輕經濟增長放緩對寧波就業造成的影響,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界定,“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文化創意產業與通常意義上的文化產業有著很大程度的重合,但是文化產業并不等同于文化創意產業。自從1998年11月英國政府首次出臺《創意產業圖錄報告》明確提出“創意產業”的概念,將創意產業作為振興英國經濟的重要手段以來,創意產業和金融業已經成為英國的主要支柱產業,使其成功轉型為世界制造業中心。英國早在2001年的創意產業發展計劃中就將創意產業定義為:“通過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開發,含有個人原始創造、技能和天賦,能夠增進財富和就業的行業。通過政府的大力引導,英國的創意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文化經濟理論家理查德·凱夫斯從文化經濟學的角度在更狹義的意義上把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提供具有廣義文化、藝術或僅僅是娛樂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產業。
2002年,中國臺灣地區也借鑒英國創意產業發展經驗,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將其定義為“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提升之行業”
。關于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爭論主要表現在行業與部門界定范圍之間,各國(地區)學者對創意產業內涵的理解都比較接近,強調創造力對經濟的貢獻能力,定義著眼于整個產業鏈,主要由產業源泉、產業路徑和產業社會效果這三個要素組成,重點在于“創意”這個核心源頭。
縱觀世界整個經濟增長模式的理論演進,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資本理論的興起及其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系備受關注,如今正在成為西方經濟學界討論的一個重要議題,也引起了自然學界、社會學界、文化學界等學者的共鳴。1989年,法國的布迪厄在其著名的論文《資本的形式》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資本理論。他認為,資本可以表現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等三種基本的類型,在某種條件下,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力量。布迪厄將“資本”的概念廣泛應用于文化分析,從一種非經濟學角度對“資本”做了闡述,給中國文化資本與文化產業、社會發展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發達國家之所以將創意產業定義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性內容密集型產業,主要在于其有以下三方面含義:(1)創意產業來自創造力和智力財產,因此又稱作智力財產產業;(2)創意產業來自技術、經濟和文化的交融,因此創意產業又稱為內容密集型產業;(3)創意產業為創意人群發展創造力提供了根本的文化環境,因此又往往與文化產業概念交互使用。
文化資本不僅是一種資本要素,而且是一種具有滲透性功能的生產要素,它可以與傳統資本結合發揮綜合效應。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而知識的生產、消費、交換、分配必須以創新為動力,只有創新才能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創新不僅僅是一種企業化的行為,而且是整個社會的一種意識,一個社會的整體創新能力與文化以及每個公民的創意活力緊密相關。文化創意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新興產業,處于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很大程度上能帶動就業、促進地方經濟增長。文化創意產業的良性運作有助于地區經濟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各大城市紛紛依托自身良好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歷史資源和物質基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開始極大地推動不同區域的城市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建設。
隨著全球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發展不斷變化和調整。在經濟增長放緩,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集文化、科技、環保等要素于一身的文化創意產業正逐步成為刺激經濟新增長的重要產業,具有融合性、區域性的特點。寧波市文化產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黃少華教授認為:“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以及文化產業內部的融合,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潮流趨勢,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求反映。想要走出一條成功的融合路子,最核心的因素還是離不開創新,應該用創意去帶動融合。”對于寧波的文化產業來說,搭建了好的平臺,有了產業的內容,再注入創意的元素,那么,寧波的文化產業發展必將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社會意義
文化創意產業是在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英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產業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逐漸躍升至國家戰略發展層面,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繁榮文化事業、實施文化強國戰略、促進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社會文化繁榮發展
自2009年國務院推出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以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就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這標志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又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在這次全會中我國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議題,它對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地方政府為發展而競爭的機制作用下,各地為獲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先發優勢”,紛紛提出“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發展戰略,推動著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進入高速的發展態勢。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許多傳統文化瀕臨滅絕,而文化創意產業利用高科技和多媒體等創新手段將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延續下來,既有效地傳承歷史文化,又在內容或形式上有所創新。創意產業的核心特征就是倡導把文化要素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要素,對中國而言,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著挖掘不盡的文化寶藏,也有著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一切高科技的產品,歸根結底都是為人服務的,它們都離不開文化,離不開文化所昭示的生存意義、生活需求和生命本質。放眼當今世界,高新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已造就了眾多新奇的文化形態,為傳統文化的繼承、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開拓了更高的境界。
文化創意產業離不開“文化”兩字,沒有文化含量,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以為繼。而以寧波象山竹根雕為代表的雕塑文化、以上林湖越窯遺址為代表的青瓷文化、以寧海十里紅妝為代表的婚俗文化、以保國寺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天一閣為代表的藏書文化、以“寧波幫”為代表的儒商文化以及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民間藝術資源,還有寧波紅幫服飾文化、以象山中國開漁節為代表的漁文化……這些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浙東文化給寧波非物質文化的產業化發展以深厚的精神底蘊。植根于本土獨特的文化之中,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產業也被賦予了充滿文化含量的品牌性格,通過創意十足的非遺創意產品傳遞對文化的理解與感知,既能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實力,又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文化創意是文化產業經濟的新增長點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各地受到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追捧,是與其具有改變現有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強大功能緊密相連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文化交流的同時,又能促進社會產業發展,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增進文化認同感,加深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還能夠繁榮旅游消費市場,產生社會經濟效益,刺激和拉動經濟消費(見圖1-1),實現社會文化與經濟雙贏的功效。如果說世界已經進入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時代,那么豐富的寧波傳統文化元素與創意產業的融合,無疑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在無形中改造和提升著傳統的文化產業,催生出非物質文化產業化的新業態、新載體,以創意文化產業的形式傳承和創建著新的非物質文化品牌。

圖1-1 寧波市鼓樓商業文化街區寧波油贊子的購買隊伍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看重的是它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引領產業向高端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為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將“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等列為2020年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為推動中國經濟的跨行業、跨業態等產業融合發展,國家各部委紛紛出臺政策文件予以積極推進,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2012年,《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中提出要加強文化科技創新,增強文化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全面提出促進文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出將文化創意設計與相關產業的融合推動作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最為重要的著力點。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加快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利于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文化產品消費、文化產品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3.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內在特質,能否引領文化發展潮流是一個城市進步與否的重要標準。文化創意產業屬于文化產業鏈發展的高端,它與和文化藝術密切相關的電影、電視、平面媒體等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文化展覽以及工藝美術等一起顯著影響市民的文化生活品位。一個好的非遺文化創意產品,能夠提升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關注度,帶來旅游、會展、商業、人才等連鎖回饋,從而提升城市的文化競爭力。正是非遺傳統文化內涵的注入,使城市品牌得以創新和傳播,產生了新的意義。文化創意產業自身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不但能夠拉動經濟快速增長,而且對其的推動和發展更有助于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從而提高城市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文化創意產業占據價值鏈的高端,是文化、科技與創意的融合,是現代服務業中的高端形態,可以創造很高的產品附加值,直接增加國民生產總值,是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在發達國家,隨著后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包括教育、科技、文化、金融等眾多領域的創意人群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這些人喜歡到什么地方去工作就成為城市和區域發展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和區域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就會把文化、創意以及環境等因素作為一種戰略考慮。經濟活動的區位就是人所喜愛的區位,企業的戰略和城市、區域的戰略也就是人的戰略。弗羅里達教授在2002年將美國有創造力的人在區位選擇方面的結果作為證據,說明過去是公司區位吸引了人,現在是有創造力的人吸引公司。公司將會搬到有創造力的人樂意居住的地方。他的研究表明,在美國有創造力的人喜歡住在技術(technology)、人的才能(talent)和寬松愉悅的環境(tolerance)三因素(即所謂“3T”)排名很高的城市。城市要從高效率城市向具有創造力的城市提升,而宜人的快樂的環境,即時尚的文化生活環境就是創意城市的必需。如此看來,文化產業就自然地和創意產業交融在一起。
文化創意產業不僅保留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整合了各種文化資源,而且通過歷史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流行的交叉融匯,為城市增添了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文化景觀,并提升了城市的形象與品牌,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可保留城市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而且通過傳統與現代、經典與流行的交叉融匯,可為城市增添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文化景觀(見圖1-2)。通過先進文化創意產業生產與發展的引領作用,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由于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一般帶有一定的文化體驗,這種體驗增強了城市的親切感,在無形中令城市品牌得到了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的推廣,促使文化創意產品與城市形象都得到良性的互動增值。

圖1-2 寧波市蓮橋街商業文化街區
4.文化創意產業創造就業機會
創意產業對就業的貢獻巨大,一方面創意產業包含的專業領域比較廣泛,能容納大量的勞動人口;另一方面,通過發展創意產業而形成的一些新型產業,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新的就業崗位。據統計,在歐洲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在創意產業領域工作的人員已達10萬人,這幾乎是維也納就業人數的14%,也占整個奧地利創意產業就業總人數的40%。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超越了一般的經濟層面,有著更深刻的自然和社會意義,促進了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系統的和諧發展。因此,有學者認為,創意產業發展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創造了多少財富,增加了多少就業機會,而在于創意產業對整個社會的改造和更新。作為文化產業大國和創意產業主導大國,美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目標明確,重點扶持電影、電視、家庭錄像、商用軟件、娛樂軟件、圖書、音樂和唱片等產業,在引導產業發展中重視建立創意市場競爭體系,強調產業鏈的形成和集聚效應的發揮,已經形成了一系列創意產業發展集群。如果把美國的整個經濟領域分成三個部門——創意部門、制造部門和服務部門,然后再把部門工作者的工資和收入都加起來,那么創意部門(即創意產業集群)工作者人數占美國就業人數的30%,而工資收入幾乎占據了美國所有工資收入的一半——將近2萬億美元,差不多是生產和服務部門工資收入之和。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科技、人力與智力資源,有一定的硬件設施和社會資本投入即可發展之,但其需要覆蓋各個層面的技術人員和從業人員。作為當前文化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間接制造出的工作機會大大超出了其產業本身,因此,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于解決當前的社會就業和提供就業崗位等問題意義重大。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化的發展同樣將會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就業崗位,完善社會勞動力市場。同時,各個創意產業園區、傳承基地及傳承人等通過非遺傳承人、技術人員的影響力開設相關非遺項目的職業教育,提供創意文化產業職業等級考核,可以提高相關非遺從業者的專業水準,吸收更多非遺專業人員就業。
概括所述,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的發展承載著文化和經濟價值的雙重屬性,文化價值是整個產業生產過程中的核心,決定著文化產品在傳播過程中的實用、審美與收藏等作用,影響著整個文化產品的市場化發展趨勢。非物質文化的價值是區別于傳統普通生產的根本,更是文化創意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體現著區域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地位和作用。從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角度來看,經濟價值是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的目的,是民族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檢驗標準,是衡量一個地區產業結構科學性的佐證,代表著文化產業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綜合經濟實力。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成功發展的標志,已經為今天社會所普遍接受和承認,而文化創意產業所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更是衡量一個民族國際地位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