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化研究
- 陳萬懷
- 8248字
- 2020-03-12 15:52:50
第二節 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概況
調整經濟發展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其中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發展的新引擎,而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創意產業發展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其創意產業的發展階段及水平,值得我們去關注、研究和學習。
一、國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概況
(一)美國
美國是最早將文化作為市場項目來運作的國家,其堅持以市場為主導的方針推動著文化產業獲得空前成就。近百年以來,其完備的市場經濟體制和不斷擴張的產業發展策略創造了領軍全球的文化產業。美國政府重視文化卻不包辦文化,把文化當文化辦(免稅)而非當“產業”辦,尤其行之有效的是通過立法為文化事業免稅、吸金,直接鼓勵個人、動員社會,群策群力“共建”精神文明。美國政府不設文化部,但美國文化卻風行天下,奧秘何在?早在1913年美國就開征所得稅,而從1917年開始即對所有的“慈善”捐款免稅。這部稅法有一個著名的“501c3”條款,它定義且規定了非營利公益組織可接受減稅捐贈,由此造就了在政府和企業之外龐大的“第三部門”的崛起,奠定了美國文化的長盛不衰。
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無論是在經濟發展程度,還是在產業完善度方面均位居世界發達國家前列。之所以能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領路人,這主要得益于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即多元化融資模式。從美國文化創意產業融資層面上來看,政府的財政直接融資較少,通常采取的是一種“杠桿方式”,以多主體融資為主要投資模式,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現有的融資方式當中主要包括民間融資、引入外來投資以及其他資金來源等。民間融資在美國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應用已經較為成熟,其中典型的案例包括迪士尼樂園、好萊塢環球影城以及百老匯等。而其他的資金來源則是美國聯邦政府建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會,輔以財政補貼,引導銀行資金投向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是在世界經濟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一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推崇創新、推崇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經濟的支撐與推動的新興產業。美國的文化產業很早就明確了其創意經濟的定位,并將創意經濟定位為締造文化產業的核心。從當前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和運行的規律和經驗來看,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是人的創意,創意的商業價值是難以窮盡的,創意的驅動力也是非常強大的。因此,許多英美學者認為:“只有創造力是無法模仿的,創造力是最高端的寶貴資源?!苯鼛啄陙恚绹幕a業的經營總額高達幾千億美元,占到了美國GDP的18%~25%;其電影、音像等視聽產品出口額僅次于航空航天工業,成為利潤最大的行業之一;在全美最富有的400家企業中,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有72家;在全球500強企業中,美國的時代華納、迪士尼、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等都是典型的文化企業,而僅這幾家公司的年收入額之和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從事文化藝術及其相關產業的人員達1700多萬人。
(二)英國
英國政府近30年以來始終按照“大文化”的理念,改革政府文化管理機構,合并管理職能,擴大管理范圍。1992年,梅杰政府將原先分散隸屬于藝術和圖書館部、環境部、貿工部、就業部、內政部、科教部等6個部門的文化職責集于一部,成立了國家文化遺產部。1997年,英國布萊爾政府將國家文化遺產部更名為文化、傳媒和體育部,內設“創意產業工作組”,下設創意產業出口、設計合作、文化遺產與旅游和表演藝術國際發展組織等4個機構,由首相親自擔任工作組主席,由文化、傳媒和體育部與貿易和投資部的官員擔任分設機構的領導職務,文化、傳媒和體育部也成了英國創意產業最重要的政府管理部門。至此,英國創意產業形成了由中央政府縱向管理與地方政府和非政府部門橫向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1998年,英國文化、傳媒和體育部制定了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并將13個部門列為重點發展和扶持的對象,包括廣告、建筑、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設計、時尚設計、影視、休閑互動軟件、音樂、演出藝術、出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電視和廣播。2011年,卡梅倫聯合政府成立了全國性的創意產業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國創意產業發展,包括制定產業政策,規劃產業發展藍圖、預算和劃撥產業資金等。各級地方政府相應地成立了本級創意產業組織領導機構。實踐證明,對文化集中統一管理,避免了各部門間在發展文化過程中相互牽制甚至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
從英國2015年創意產業評估報告可以看出,英國從2011年起創意產業的增加值明顯高于英國經濟總增加值,同時服務業出口中英國的創意產業增加值在2010年和2012年均出現了較大的增長。英國創意產業在2013年實現了171萬的就業人口,占英國總就業人口的5.6%;實現了76.9億英鎊的總產值,占英國經濟的5.0%。根據英國文化、傳媒和體育部提供的數據,英國的創意經濟GVA(Gross Value Added,增加值總額)占GVA的比重為2.89%,達363億英鎊,遠高于其他產業。
(三)德國
一直以來,化工業、制造業都是德國這個老牌工業國家的產業支柱,隨著全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文化創意產業在德國經濟中的地位開始日益凸顯,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德國創意產業由多部門綜合而成,在總增加值上與農業或者能源部門相比有更大的作用,但是這一點直到2005年才被廣泛認識到。2007年,在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之初,德國聯邦政府就將文化和創意產業設置為在柏林舉行的歐洲文化部長非正式會談中的一項議題。
2007年10月,德國聯邦政府公布“文化創意產業倡議”,提出增強公眾對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識、挖掘文化產業增長和就業潛力、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三點倡議,成為德國文化產業支持政策的總綱領。2009年11月,德國政府成立文化創意產業事務中心,除了為文化創意公司、初創公司、自由職業者提供關于設立新公司、公司經營、市場行情等方面的政策咨詢服務外,還定期邀請文化企業高管、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參加論壇和研討會,搭建文化企業經營者之間及文化企業經營者與學界、政府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
在德國,2004年創意產業就實現年營業額1170億歐元,產生了580億歐元的總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6%。2006年度文化產業大會公布的數字顯示,2004年的增加值比前一年增長4.4%,這是德國全部經濟成分增長速度的3倍。德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大約有21萬家企業,員工人數將近100萬。據德國聯邦經濟部估計,文化創意產業每年實現足足1250億歐元的營業額,而且這一數值還在呈上升趨勢。根據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發布的《文化與創意產業調查報告》,2006年德國文化與創意經濟的增加值為610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6%;2008年,德國文化與創意經濟的增加值達到630億歐元,銷售收入高達1320億歐元,僅次于國內大型民族產業機械制造業和汽車產業;2011年,德國文化與創意經濟的增加值為630億歐元,創造的產值超過1430億歐元,可與汽車產業、機械制造業以及化工產業相媲美,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
(四)日本
在日本,創意產業更傾向于文化產業和服務產業,也被稱為感性產業,主要包括制造產業、休閑產業和時尚產業(見表1-1)。其中,深受我國廣大青少年喜愛的日本動漫產業在其文化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表1-1 日本創意產業分類

資料來源:胡珊.日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與啟示[J].時代經貿,2008(S6):98.
1996年,日本文化廳正式提出《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標志著“文化立國”戰略的啟動。2001年,日本政府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自日本實施“文化立國”的戰略以來,政府一直積極發展創意產業,以動漫、游戲、音樂等為主體的創意產業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與行業的發展。2004年,日本又制定《關于促進創造、保護及應用文化產業的法律案》以及《文化產品創造、保護及活用促進基本法》,規定了國家、地方政府、公共團體都有義務積極推動扶持創意產業的發展。2007年5月,日本政府組織下的亞洲前景戰略會議委員會通過的《日本文化產業戰略》,成為日本文化產業的綱領性文件。
日本是亞洲創意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根據日本《數據內容白皮書2005》統計,2004年前后,全球創意產業的生產總值為125萬億日元,其中美國為55萬億日元,占44%;歐盟、中東地區41萬億日元,占33%;亞洲地區25萬億日元,占20%。亞洲國家中日本貢獻最大,約為13萬億日元,占亞洲地區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二、國內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概況
學習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的創意產業成功經驗,大力發展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逐步提高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提高其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是實現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結構性改革和打造新引擎的主要方向。2006年8月,《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文化創意”這個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被正式提及。至今,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歷了一個階段。當前,在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北京、上海、浙江、廣東、云南、重慶、四川、河南、山西等諸多省、市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戰略任務和目標。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植和推動下,文化創意產業呈現井噴式增長,以文化創意、知識產權和高科技為核心內容的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許多城市發展迅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這樣的文化創意產業城市第一方陣,同時,廣州、天津、南京、蘇州、青島、廈門、寧波等一系列第二方陣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產生了較大規模效應。
(一)北京
北京是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窗口,也是我國文化人才、文化設施、文化企業總部和文化產業資本最集中的地區,具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雄厚基礎和絕佳條件。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北京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認定和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笆晃濉逼陂g,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2006年至2009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9%。2009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489.9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2.3%,從業人員114.9萬人。“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并形成了以30個市級集聚區為載體,帶動區縣集聚區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發展模式。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讓北京彰顯古都魅力,也使文化創意產業成為首都經濟新的增長極。
在文化和國際交流方面,北京文化軟實力日益增強,相繼舉辦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圖書節、北京國際設計周、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展、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論壇、動漫游戲產業發展國際論壇等多項國際活動,成功入選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世界設計之都。北京市自2006年起共認定了30個市級集聚區,涵蓋了全市16個區縣及文化創意產業9大領域。據統計,2010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5年超出10個百分點,從而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截至2013年年底,30家市級集聚區內的742家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共實現收入1407.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的14.0%;從業人員達到14.8萬人,占全市比重14.1%。北京的大山子藝術區依托于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798工廠的老廠房,利用現有建筑既創造了創意產業發展的平臺,又保護了歷史文化,是文化產業與工業歷史建筑保護、文化旅游相結合,建筑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相結合的良好典范。畫家村宋莊、高碑店民俗文化創意產業園、東方書畫研究院、陳式太極武術館、香堂文化新村等都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特色與典范。
(二)上海
2005年1月8日,上海創意產業中心經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社團局批準設立,正式掛牌運行,成為從事推動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10余年來,上海創意產業中心充分發揮全社會創意產業資源優勢,積極配合政府制定上海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及策略,強化導向、構筑平臺、推動集聚、形成體系,發揮中心的綜合性平臺作用、調動各創意產業企業和機構與創意人才的積極性,整體推進上海創意產業發展。2014年9月,上海市研究制定《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管理辦法(試行)》,對原50個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和87個創意產業集聚區進行整合,在原有園區評定基礎上提出新標準,規范園區建設和管理,全年分兩批次,評定授牌106個“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2015年年初,上海市發布《上海市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滬府發〔2015〕1號),緊扣“融合發展”主線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將“融合發展”提升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詞。
上海市政府部門還把發展創意產業作為推動新一輪經濟發展和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舉措,先后組建了泰康路藝術街、天山路時尚產業園等10余個創意產業園區。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18個各具特色的創意產業基地,這些創意產業基地大多建在上海的老工業建筑內,僅上海第十二毛紡廠的舊廠房注冊的廣告公司就達122個。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提高了上海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還帶動了杭州、南京等周邊城市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
據2014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上海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387.90億元,同比增長8.1%,增幅高出同期地區生產總值0.4個百分點,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4%;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500.00億元,同比增長10.1%,占上海全市GDP比重約為11.5%;文化相關產品生產實現增加值388.06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7.7%,同比增長6.9%。其中,文化產品生產的輔助生產增加值為130.25億元,同比增長6.8%;文化用品的生產增加值為195.87億元,同比增長6.7%;文化專用設備的生產增加值為61.94億元,同比增長7.5%。2014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全市GDP比重超出12%,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上海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三)杭州
杭州市作為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首批16個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杭州市在借鑒國內外的經驗與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把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以創意與文化為基礎、以知識產權的形成與應用為載體、以創造財富與增加就業機會為目標的產業集群。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始于2005年,在《杭州十大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中提出,“創意產業”要成為“杭州文化的支柱產業”。2007年,杭州市第十次黨代會首次提出“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確立將杭州打造成“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戰略。2008年以來,杭州市陸續出臺了《杭州市委市政府關于杭州市打造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若干意見》《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導向目錄》《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營造了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也為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指導和政策導向。
自2002年LOFT 49創立以來,杭州市已經創建了一批較為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其中國家動畫生產基地2個、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3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個,市級文創園區有白馬湖生態創意城、之江文化創意園、嘻嘻創意產業園等16個,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始蓬勃發展。據統計,2008年,杭州創意企業的法人單位數達23581個,創意企業的就業總人數為380286人,平均每個創意企業的就業人數為16.13人;創意企業的資產總額達6788.79億元,營業收入總額1275.06億元。截至2011年年底,杭州市16家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集聚企業2642家,實現營業收入67.12億元,就業人數達59782人,完成招商引資額達14.83億元。
目前,杭州以之江文化創意園、西湖數字娛樂產業園、西湖創意谷、運河天地文化創意園、創意良渚基地、杭州創新創業新天地、西溪創意產業園、湘湖文化創意產業園、白馬湖生態創意城、下沙大學科技園等十大園區為主平臺,不斷豐富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布局,逐步建成了“兩圈集聚、兩帶帶動”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新格局。據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2年,杭州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1060.70億元,占全市GDP的13.59%,結構比重首次超過北京、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杭州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2013年,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據測算,實現增加值1359.51億元,增長18%,高于全市GDP增速10個百分點。2014年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創造了1607.27億元的產業增加值,GDP占比達到17.4%;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單位資產總額達4347.56億元;擁有從業人員33.68萬名,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達到3183家??梢哉f,杭州的文化創意產業在近年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國前列。
(四)青島
青島市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1999年7月,青島市制定了《青島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這是青島市第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青島市又先后制定了《關于開展文化金融合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指導意見》、文化產業基金及文化創意產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化金融政策,有力地推動了青島市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2008年,青島市政府出臺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政策《青島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青島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列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青島市政府部門從2008年開始正式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扶持,每年撥款5000萬元,建立了文化創意產業扶持資金,鼓勵青島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目前,青島市有1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即位于市北區的青島市文化街;1個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即位于市南區的青島國際動漫游戲產業園;11個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個山東省文化產業重點園區、9個青島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11年,青島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510億元,同比增長2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7.7%,創意產業增加值突破200億元進一步奠定了其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全市文化創意企業達1.6萬家,從業人員超過60萬人,其中民營文化企業超過1萬家;建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和基地26個,總投資156億元;建成特色文化街區18條,集聚商家6000余家,年經營額超百億元。青島的26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基地,如:創意100、1919、中聯U谷·2.5創意產業園區等,為青島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據2012年青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顯示,青島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2006年為193億元、2007年為241億元、2008年為295億元、2009年為370億元,分別增長23.4%、15.7%、18.3%、15.7%;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分別為2006年占6.03%、2007年占6.15%、2008年占6.6%、2009年占7.5%。2010年至2013年,青島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到了17.8%。2013年,青島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為715.3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6.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3.3%;2014年青島市的年度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則突破了800億元。
2015年,青島市成功入選“東亞文化之都”,青島的文化建設開始逐步上升到國家文化戰略層面。隨著建設“文化青島”、打造文化強市等一系列舉措的實施,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青島市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五)廈門
廈門注重保護和傳承閩南文化生態,維護和創新歌仔戲、南音、高甲戲等傳統民間藝術,發展保生慈濟文化、福德神文化、媽祖文化等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古宅村落、土樓建筑、鄉土風情文化等,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作11項,省級17項、市級25項。廈門政府部門通過實施“政府引導、多元投入”的發展模式,通過核心園區的示范帶動和政策支持,建設專業化定位的龍山文化創意產業園、湖里文創園區作為閩臺(廈門)文化產業園、沙坡尾海洋文化創意港等文化創意產業園,重點文化產業園區集聚效應明顯。例如,2015年廈門龍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共投資約3億元,改造廠房17幢,面積近1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超過260家,產值近百億元。
廈門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創意產業列入廈門市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組織領導、協調機制、文化體制改革、政策扶持、平臺建設等方面,探索、實踐形成了一套適合廈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特色和經驗,先后出臺了包括《廈門市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關于推動我市動漫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廈門市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集聚區認定暫行辦法》《廈門市重點文化企業認定暫行辦法》《廈門市動漫產業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廈門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鼓勵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建設“美麗廈門”文化提升行動中的重要路徑方法,也是實現廈門推進產業轉型、城市轉型和社會轉型的重要結合點?!笆濉逼陂g,廈門市文化創意產業逐漸形成自身的特色,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超過15%,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穩步提升,已經成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廈門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80億元,增速為13%,占GDP比重超過8%,2015年超過320億元,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廈門市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對廈門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