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茗鑒清談:茶葉審評與品鑒
- 張琳潔
- 1179字
- 2020-03-12 15:52:25
環境對紅茶品質的影響
生長環境與茶葉色澤:緯度低的南方茶區,溫度高,日照強,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及多酚類的合成,葉片中多酚類、兒茶素的含量高,酶活性強,這種鮮葉制紅茶,湯色及葉底紅艷,品質好。光照決定了茶樹光合碳代謝的基礎,日照強,日照時間長,使茶樹碳代謝旺盛,假如在春季水濕均衡的情況下,則表現為紅茶烏黑油潤,葉底紅勻,如果在夏季或秋季,水濕供應差的情況下,茶樹生長受阻,紅茶的干茶色澤容易泛棕紅色。
生長環境與香氣:與前面關于海拔高度和綠茶香氣的討論相似的是,同樣的土壤,在高海拔條件下,茶樹形成了較多的高沸點香氣物質,茶葉會表現得香高而持久。用這一理論不難理解近年來風靡市場的金駿眉在高海拔和低海拔生長環境表現出香氣類型和持久性的差異。

●高山茶園
季節的差異體現在香氣上則是相對涼爽干燥的季節,紅茶的香氣高銳,雨量較大的季節,紅茶的香氣較為低悶。這一現象在大吉嶺紅茶和斯里蘭卡紅茶中也有同樣的體現。印度大吉嶺優質紅茶主要來源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茶園,這里在冬季會有一個短暫的旱季,高海拔和涼爽干燥的季節帶來了大吉嶺紅茶如紅茶中的香檳般的良好品質。
土壤條件對于香氣的影響方面,鄧西海等在對世界主要優質紅茶的化學成分和環境條件進行分析后認為,優質紅茶產地土壤母質主要源于花崗巖、石英巖、變質巖、土壤富集Fe與Al,形成典型的紅壤、紅黃壤,并可由河流沖積形成山間沖積臺地,土壤含砂量居中或較高,質地疏松。另外,干濕交替的季風氣候和充足的雨水有利于地表植被的生長更新,促進土壤養分積累。土壤中Si、K豐富,有機質和N、P積累水平非常高,這是優質茶葉形成的基本條件。
生長環境與滋味:原料采摘季節的不同在紅茶滋味方面的表現不同。春季各種成分含量豐富而協調,氨基酸、果膠物質含量多,茶湯滋味醇厚而鮮爽。夏季氣溫高,日光強烈,酯型兒茶素含量高,氨基酸、果膠含量較低,紅茶的香氣獨特而滋味濃強,更適合制成紅碎茶,制作條形紅茶則容易缺少滋味的協調感。秋茶的品質會介于春茶和夏茶之間。
貯存環境與滋味:作為經過發酵的茶,紅茶的酸味成分含量較高,其成分主要是部分氨基酸、有機酸、抗壞血酸、沒食子酸、茶黃素及茶黃酸。和不發酵或者輕微發酵的茶相比,紅茶的茶湯滋味本身比較容易出現酸味。假如含水量較高,則酸味物質還會在貯存期間發生變化,酸味強烈刺激的乙酸、草酸會增多,帶有清新鮮味的檸檬酸、琥珀酸的含量減少,茶湯滋味表現出不協調的酸味感受。茶葉的含水量以及環境的濕度升高,則發生此類反應的幾率增大,部分脂類物質發生氧化反應產生不飽和脂肪酸,帶來陳氣味。這也就不難解釋,全發酵的紅茶在貯存期間,滋味表現下降,如果含水量高且密封條件不佳的話,容易出現“酸敗”現象。由于品種的差異,同屬全發酵紅茶的大葉種滇紅工夫又比中葉種的祁紅工夫更容易出現酸味。
紅茶的貯藏期相對較短,存放條件中應特別注意濕度、光照和密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