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梵僧燔指”與普陀山觀音道場的“靈感遂啟”

有關(guān)“梵僧燔指”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于宋《寶慶四明志》,自盛熙明《補陀洛迦山傳》以后的各普陀山志,也全都存錄。其文如下:


唐大中,西域僧來,即洞中燔盡十指,親睹觀音與說妙法,授以七色寶石,靈跡始著。


這段記載,全文僅32字,故事內(nèi)容在舟山一帶幾乎家喻戶曉。研究觀音文化的人士更是耳熟能詳。但是至今還沒有人對之進行詳盡的分析和研究,里面所包含的普陀山文化史方面的價值,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那么“梵僧燔指”在何意義上開啟普陀山觀音道場的“靈感”?

1.時間節(jié)點:唐大中年間

這個“梵僧燔指”故事有清晰的時間節(jié)點——“唐大中”。唐大中已經(jīng)是晚唐時期了?!盎坼娬堄^音”的故事,根據(jù)宋僧志磐所撰《佛祖統(tǒng)記》記載,也發(fā)生于“唐大中十二年(858)”。這是很有意思的?!盎坼娬堄^音”是普陀山觀音道場開始建立的標志性傳說。這個傳說有很大的真實成分,因為慧鍔實有其人,普陀山也的確曾經(jīng)有過“不肯去觀音院”,慧鍔把本想帶回日本的觀音像,留置在當時前往日本的必經(jīng)之地普陀山,也是有極大可能性的,當然“鐵蓮花阻船”云云,顯然是傳說和神話了。

眾所周知,普陀山道場的建立,以兩件事為標志。這兩件事都記載在盛熙明的《補陀洛迦山傳》里。

其一是“宋元豐三年(1080),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有感,以事上聞。賜額曰寶陀觀音寺。置田積糧,安眾修道,歲許度一僧”。這則史料的意義是它第一次明確記載朝廷首次表明了對于普陀山道場建設(shè)的傾向性態(tài)度,從此“寶陀觀音寺”(后來的普濟禪寺)就成了普陀山供奉觀音的主剎。也是從那時起,普陀山開始有了正式的修道僧眾。“歲許度一僧”,說明政府對于普通人出家做和尚控制得還是比較嚴格的。“置田積糧”表明,從宋朝開始,普陀山有了自己的寺產(chǎn)。

其二是“紹興元年辛亥,真歇禪師清了,自長蘆南游,浮海至此。結(jié)庵山椒,扁(今作匾)曰‘海岸孤絕禪林’。英秀多依之??ふ堄诔?,易律為禪”。真歇是普陀山觀音道場實際上的開山師祖,“易律為禪”標志著觀音文化在普陀山的真正落地。

無論是“元豐三年”還是“紹興元年”,都已經(jīng)是宋朝的事情了,所以說普陀山道場的建立,開始于宋朝,那是不會錯的。

但是“梵僧燔指”在普陀山山志的記載里被明確為發(fā)生在“唐大中年間”,“慧鍔請觀音”也發(fā)生于這個時候。無論巧合與否,“唐大中”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它將普陀山觀音文化史的起點,往前推了將近200年。

那么“唐大中年間”究竟發(fā)生過什么與觀音文化有關(guān)的事情?

《太平廣記》卷一百一“云花寺觀音”條記載:“長安云花寺有觀音堂。大中末,百姓屈巖患瘡且死,夢一菩薩摩其瘡曰:‘我在云花寺?!瘞r驚覺汗流而愈。因詣寺尋檢,至圣畫堂,見菩薩一如其睹,遂立社建堂移之?!蔽哪┳⒚鞑牧蟻碜杂凇队详栯s俎》。《酉陽雜俎》是唐人段成式的筆記小說集。唐朝人記載唐朝事,說明還是比較可信的。這是一件與觀音文化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事件。而且野史和民間一直有唐宣宗曾經(jīng)“出家為僧”的傳說。據(jù)說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后來的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nèi)廁所里。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宮。三年后,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皇帝。五代時的《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的《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

可見“唐大中年間”觀音文化在長安非常流行,佛教氛圍濃厚。“梵僧燔指”和“慧鍔請觀音”將故事時間設(shè)定為“唐大中年間”,與這個背景不無關(guān)系。

2.主體信息:梵僧東來

“梵僧燔指”故事的主體是“梵僧”。梵與梵文有關(guān),梵文是流行于印度的一種與佛教有密切關(guān)系的語言,所以這梵僧,當是指印度僧人。也有人認為這梵僧不是特指,而是泛指西域僧人。但是無論是指印度僧人,還是泛指西域僧人,他們都是“西域方向過來的僧人”,也就是說是從觀音文化的“發(fā)源地”印度一帶來的。

這個身份包含非常深刻的意義。

我們知道,“在中印佛教文化交往中,來華梵僧所起到的作用是極為重大的。從佛教文化交往的角度來講,中印間交往的趨向可謂單方面的流動,即從印度向漢地流動,這一趨向貫穿于中印佛教文化交往的始終。因此來華印僧所起到的是對華佛教傳播者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梵僧入華主要有三個階段:公元前后至西晉階段、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階段和隋唐階段。來華人數(shù)分別為14人、55人和46人。他們的入華路線,第一階段以陸路為主,第二階段以海路為主,第三階段陸路海路交錯。陳寒:《略論十世紀前來華梵僧》,《南亞研究季刊》2007年第2期。

所以如果從時間上來考察,那個來到普陀山的梵僧,當屬來華的第三階段,即隋唐階段中的一員。這批僧人主要來自中天竺、北天竺、南天竺、東印度和西印度。這些地區(qū)大多是觀音文化流行的地區(qū)。所以可以這樣理解:那個梵僧的到來,意味著普陀山觀音道場與古印度觀音文化發(fā)源地,產(chǎn)生了直接的傳承關(guān)系意味著,普陀山所供奉的觀音,在法理上,是具備了權(quán)威的正宗性的。而不能把普陀山觀音簡單地理解為“中國化”的(其實也有民間化的意思)觀音。

3.地點密碼:潮音洞前

“梵僧燔指”的故事地點被設(shè)置為“潮音洞前”,這也是非常有深意的,因為在普陀山觀音文化中,潮音洞是一個具有相當意義的地點密碼。

普陀山第一本山志《補陀洛迦山傳》記載:“潮音洞,菩薩示現(xiàn)之所?!磶f巖,瞰?;仡櫉o畔岸,人跡不及。洞上有穴如天窗?!笨梢姵币舳匆恢庇小坝^音大士現(xiàn)身處”的傳說,這個傳說有自然氣候環(huán)境的合理性,并且與普陀山觀音文化的形成歷史相吻合。因為這里面向東方,陽光直射,容易與潮霧水汽形成反光,幻成各種奇異光像,有時候看起來像觀音寶相,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潮音洞位于普陀山紫竹林一帶,與不肯去觀音院很近,這里是普陀山早期觀音文化形成的重地。但是這些觀音現(xiàn)身的傳說和觀音文化的形成,都是宋以后的事情,在唐朝的時候,整個舟山才剛剛開埠,普陀山還是荒島一座,只有安期生等人的傳說影子,所以這個唐朝時候的梵僧來潮音洞前燔指,應(yīng)該屬于后人的附會和演繹。

4.結(jié)果隱喻:親見觀音

梵僧通過“燔指”而且是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自焚的極端方式“逼迫”觀音,終于得以“親見觀音大士”。這種求見與后世的史浩父子見到觀音現(xiàn)身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為能見到觀音大士,無非是有緣之人有德之僧。雖然根據(jù)《華嚴經(jīng)》的記載,就算是在古印度的補陀洛迦山上,能夠見到觀音大士的人也寥寥無幾。

但是“親見觀音大士”,僅僅是第一步,如果僅止于此,梵僧何須焚燒掉自己的十個手指?梵僧求見觀音的最根本目的,或者說這段記載最需要表達的主旨,是為了傳承文化,所以緊接著的觀音“與說妙法”的描述,就顯得特別的意味深長。

梵僧不遠萬里來到普陀山“逼求”觀音的情節(jié)設(shè)計,乃是為了暗示,他是印度觀音文化發(fā)源地來的“代表”,他求見觀音是為了從觀音身上“傳承”最正宗的觀音文化并帶回印度。因為從觀音文化史的角度來看,自從北朝時期輸入中國,觀音文化在印度這個觀音文化的發(fā)源地,反而日漸式微了。

所以在故事里,觀音不但露出寶相接見了他,還“與說妙法”。印度來的僧人,在東土的普陀山上聆聽來自印度的觀音說法,這樣的情節(jié)設(shè)計,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認識和理解,都是意味深長的。

5.信物符碼:七色寶石

在這段傳說里,梵僧不但得到了觀音的“親見”,得到了觀音的“與說妙法”,而且還得到了觀音親授的“七色寶石”。

這明確無誤地表達了觀音文化的傳承意義。因為這“七彩寶石”是觀音文化的一種“信物”信息:根據(jù)觀音文化經(jīng)典《華嚴經(jīng)》的記載,觀音就是在古印度南海邊補怛洛迦山的“金剛寶石”上宣道的。

所以故事中的“七色寶石”,并非表示為非常貴重之物,而是觀音在自己的“道場”上進行傳道的一種隱喻。它象征著普陀山才是當時觀音的最正宗的道場,所以對于這個梵僧從西域來到普陀山接受觀音講道的故事,我們不妨理解為觀音道場從印度到普陀山的轉(zhuǎn)移和真正確立,所以它后面緊接而來的是這樣一句話:“靈感遂啟。”

也就是說,在對代表著古印度觀音文化的梵僧進行了講道、送以寶石以后,觀音正式表明自己今后將以普陀山為道場,于是普陀山的觀音文化“靈感”才正式開始了。

任何故事都是一種敘事,而敘事都是在表達一種聲音,“聲音存在于文體和人物之間的空間中”[美]詹姆斯·費倫:《作為修辭的敘事》,陳永國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1頁。。上述“梵僧燔指”故事包含的種種信息,都在傳遞一種聲音,那就是宣告普陀山觀音道場的真正確立,而這個確立,卻是以梵僧這樣一個具有特殊身份背景和文化含義的佛教徒“逼求”觀音和聆聽妙法的程式來完成,那一串“七彩寶石”則是這種完成的標志。所以這真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構(gòu)建,不知有多少人讀懂了這個故事里所隱含的真正意義?

但是遠在美國哥倫比亞的宗教學博士于君方卻似乎“聽明白”了這個聲音。他在自己的專著《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中分析普陀山的“起源神話”中的“梵僧燔指”和“慧鍔請觀音”的故事時指出:“兩個故事都和外國僧侶有關(guān),第一位僧人可能來自印度第二位則是日本僧人。鑒于有必要確立此島即為神話中的普陀洛迦山,普陀山志書特別強調(diào)此島與‘異國的關(guān)聯(lián)’或許并非偶然,因為如果這座島的確是佛經(jīng)中赫赫有名的普陀洛迦山,則這項事實不只必須被中國人承認,也必須受到外國信徒認可。”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陳懷宇,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年,第38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江北区| 镇宁| 钦州市| 大英县| 三台县| 上犹县| 双流县| 当阳市| 边坝县| 皮山县| 张家界市| 云安县| 新蔡县| 余姚市| 页游| 白银市| 林芝县| 伊川县| 怀远县| 油尖旺区| 鄂托克前旗| 静乐县| 文昌市| 巨鹿县| 宜章县| 和林格尔县| 仁寿县| 丰原市| 庆元县| 蒲江县| 翼城县| 乐山市| 桃园市| 怀柔区| 山西省| 留坝县| 景洪市| 德令哈市| 阿鲁科尔沁旗|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