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道場肇始:唐朝時期的普陀山文化

在普陀山文化史中,唐朝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間節點。因為就在唐朝,舟山作為一個行政區域,開始進入朝廷的視野,從而使它的文化發展納入主流社會的范疇。所以雖然我們認為普陀山文化史的源頭從秦漢仙道文化開始,但是作為海洋社會單元的舟山(普陀山)的人文脈絡,卻必然要落實于唐朝。

由于李唐王室自認是老子李耳的后裔,追尊老子為“大圣祖玄元皇帝”,所以在唐朝的早期,朝廷奉行崇尚道教的宗教政策,這使道教的發展在唐朝出現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在舟山開埠的開元二十六年(738),唐朝已經處于盛唐的末期,在主流文化中,佛教思想已經可以與道教思想并駕齊驅,并且影響越來越大,大有超越之勢。正如有學者所指出:“在漢代傳入中土的佛教,到唐代達到鼎盛,不但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宗派,而且基本上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本土化,形成了不拘一格、影響深遠的禪宗。唐代禪宗帶有鼎新的精神,容易征服人心,在民間得以廣泛流傳,逐漸成為中唐以來佛教的主流。”張安禮:《淺析唐朝佛教興盛的原因》,《蚌埠黨校學報》2010年第4期。

還有學者指出:“隋唐時,隨著封建統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經濟的充分發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了進一步融合發展的機會,順應著思想文化大統一的趨勢,一些學派在統一南北學風的基礎上,通過判教而形成了宗派。這些宗派各具獨特的教義、教規和修持方法,并為了維護自己的宗教勢力和寺院經濟財產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的傳法世系。它們的思想體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傳統的思想和方法。中國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標志著中國佛教文化的鼎盛,佛教在中土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歷程(第2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35頁。

這種佛教取代道教的宗教政策大環境的變化,勢必會影響到已經開埠并成為大唐疆域一部分的舟山群島。但是由于舟山歷來以海神和巫術等民間文化為主,而且在成為大唐疆域一部分僅三十年左右,到了唐大歷八年(773)舟山群島又因戰亂被廢棄。如此短暫的時間,根本不可能有主流宗教的培育和傳播。但是一則“梵僧燔指”的傳說卻讓普陀山的佛教文化的“肇始起點”定位為唐朝,這是必須予以認真分析的。而慧鍔請“不肯去觀音”上普陀山和把閻立本的“楊枝觀音”畫像供奉為普陀山觀音的規范法相,都是在這個“起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顺县| 珠海市| 青阳县| 万盛区| 安溪县| 胶州市| 大悟县| 潞城市| 卓资县| 辽阳县| 正镶白旗| 双城市| 昭通市| 新余市| 永修县| 赣州市| 罗平县| 勃利县| 四川省| 雅安市| 永善县| 富顺县| 太仆寺旗| 峨眉山市| 云梦县| 彰武县| 门头沟区| 张家川| 台州市| 汝南县| 靖宇县| 汝南县| 封丘县| 社旗县| 策勒县| 江西省| 新营市| 榆树市| 宁国市| 昌吉市| 平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