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5 可能的創新點

新經濟地理學是近年來經濟學界以及地理學界比較關注的一個新興學派,雖然涌現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從異質勞動力流動的視角研究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及地區收入差距之間內在關聯性的文獻很少。本研究屬于一種新的嘗試,具有一定的開創性,研究可能的創新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從異質勞動力區際流動的視角對產業集聚及地區差異予以解釋。新經濟地理學雖然對勞動力區際流動與產業集聚及地區收入差異之間的內生變動給予合理的解釋,但是絕大多數研究都是基于流動勞動力同質性的假定,與我國異質勞動力流動的現狀有較大差距。本研究將流動勞動力劃分為高技能勞動力和低技能勞動力,低技能勞動力流動與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的工業部門勞動力流動相似,而高技能勞動力流動因具有知識技術的溢出效應,存在著與低技能勞動力流動相異的空間均衡條件。流動勞動力的異質性假定與中國現實更為貼近,因此從異質勞動力流動視角對產業集聚及地區收入差距進行解釋也更具有說服力。

第二,揭示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地區收入差距之間的邏輯關系。由于存在著知識溢出效應、本地市場效應以及價格指數效應,高技能勞動力流動所引致的集聚向心力比低技能勞動力流動更強烈,在較高的運輸成本下,高技能勞動力流動也能導致產業集聚。通過福利分析可以發現,產業空間均衡狀態與地區總福利最大基本能夠同時達到,產業集聚在空間達到均衡,形成核心—外圍的經濟格局時,社會總福利水平也可達到最大。而核心地區由于可享有多樣化工業消費品及低運輸成本,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外圍地區,核心與外圍地區之間形成一定的收入差距。

第三,構建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與地區收入差距的實證分析框架。實證檢驗三者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大的難度,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難以獲得異質勞動力流動的實際數據;二是理論分析依托了較多的假定及參數,造成實證檢驗的困難。本研究嘗試性地提出一個實證分析框架,通過前向關聯效應與后向關聯效應的檢驗,驗證異質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的循環累積效應;然后對產業集聚與地區收入差距進行實證檢驗。在數據處理以及檢驗方法上,也有一些獨特的改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通市| 调兵山市| 聂拉木县| 博兴县| 三亚市| 棋牌| 综艺| 嵊泗县| 嵊州市| 青浦区| 介休市| 濉溪县| 平舆县| 宁都县| 柳江县| 潼南县| 炉霍县| 湟中县| 馆陶县| 仲巴县| 涪陵区| 抚顺市| 平泉县| 兴安县| 米林县| 沧州市| 大悟县| 锦屏县| 六盘水市| 乌拉特前旗| 商丘市| 酒泉市| 香河县| 莎车县| 阳朔县| 南江县| 穆棱市| 鄂温| 涡阳县| 巴彦淖尔市| 凤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