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異質勞動力省際流動及地區收入差距研究
- 李芬
- 2015字
- 2020-01-07 17:07:51
2.3.2 勞動力鄉—城流動與人才流動的決定因素
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決定因素這一論題,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甚為豐富。本書將從政策體制與勞動力市場分割、收入差距、產業及就業結構演變等角度,對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獻進行回顧。
改革開放后,我國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帶有很強的自發性,同時也受到政策的強烈干預,勞動力跨區域流動規模呈現出隨政策波動的特征。宋洪遠等(2002)的研究顯示,我國對農村流動勞動力就業政策的放開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這種放開經歷了一個從內到外、由緊到松、從無序到規范、由歧視到公平的過程。從政策控制的重點來看,可分為五個階段:1979—1983年是控制流動;1984—1988年是允許流動;1989—1991年是控制盲目流動;1992—2000年是規范流動;2000年以后是公平流動。這種政策的變化反映出我國在改革城鄉分割體制,推動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方面已開始邁出實質性步伐,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制度壁壘也在不斷被削弱。
然而,我國勞動力市場依然處于分割狀態,最顯著的是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勞動力市場分割已成為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重要因素。城鎮福利制度體系和農村土地制度是導致勞動力市場分割的主要制度性障礙(Yang and Zhao,1999)。與之相伴的有關兒童保育、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向城市居民傾斜的社會保障體系都使遷移者無法獲得必要的社會服務,阻止了農村家庭遷移到城鎮地區。這些制度性障礙增加了遷移的成本,降低了永久移民的概率,導致絕大部分移民成為短期移民。
根據勞動力流動的相關理論,地區間收入的不平等是勞動力流動的最主要動因之一,然而中國特殊的國情導致這種決定因素的影響并非一直顯著。林毅夫等(Lin et al.,2004)對我國1985—1990年與1995—2000年兩個時間段的跨省遷移與地區收入差距進行計量分析,結果表明:第一個時間段(1985—1990年)的勞動力流動對收入差距反應不敏感,遷移對收入差距的彈性是0.197;但是在第二個時間段(1995—2000年),這一影響變得大而顯著,遷移對收入差距的彈性上升到0.595。也就是說,到20世紀90年代末,遷移對地區收入差距的反應顯著提高。作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20世紀80年代遷移受到法律和其他方面的諸多限制,農村進城打工者不僅倍受歧視,而且公共服務、食品、住房及就業都受到較大的限制。而90年代后,社會對勞動力流動的公共意識發生了顯著變化,許多限制遷移的政策安排已被取消,勞動力更易受到市場信息的影響自主地決定流動。
勞動力區際流動的另一種動因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產業、就業結構轉換的需求。楊云彥等(2003)的研究認為,中國勞動力流動是地區就業結構變動,尤其是中西部制造業空間布局變化的結果。沿海地區由于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進入再工業化過程,在這種開放型的國際分工中,原先占有區位優勢的中部地區開始被邊緣化。沿海地區替代了中部地區的部分就業,導致中部地區就業緊縮、勞動力向沿海地區遷移。趙偉、李芬(2006)從浙江與廣東經濟開放路徑的差異性入手,通過比較兩省投資主體的差異、工業化模式的差異以及專業化分工的不同,分析促使省際勞動力流動的深層次因素,認為省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差異是造成兩省勞動力空間流動差異的主要原因。
在勞動力流動壁壘較為嚴重的情況下,社會網絡及家庭背景對勞動力的遷移決策具有重要影響。美國加州大學Donald等基于1996年的抽樣調查數據(張照新等,2002),對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決定性因素和后果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對于男性來說,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離開農村的機會越大。如果某個人的父親從事非農工作,或是中共黨員,或曾在部隊服役,或讀過高中,尤其是大專以上,離開農村獲得城市戶口的機會就會增加。宋麗娜等的研究表明(張照新等,2002),社會網絡對農村勞動力外出決策有重要作用,她對1994年邯鄲1000多農戶及700多民工調查發現:與通過官方組織介紹獲得就業機會相比,通過家庭成員或親戚介紹工作,外出成本提高2.5%;通過朋友、同鄉或者中介獲得信息外出,成本要增加4%。王春超(2005)通過調查數據實證檢驗了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決定因素,以及勞動力就業集聚,認為農民在轉移就業過程中的就業地點呈現出集中的趨勢,主要是由于農民的遷移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所處的社會、信息網絡中所存在的幫扶效應。在長期的持續遷移中,農民所建立起的社會、信息網絡已成為影響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最主要原因。
影響人才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市場的建立與完善。經過多年努力,全國已形成以政府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為主體、民辦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等為補充的多層次、網絡化人才市場服務體系。截至2014年底,全國縣以上政府普遍設立了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全國各類人力資源服務企業達2.52萬家。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全年共為48895萬家次用人單位提供各類人力資源服務,人力資源服務領域不斷拓展。
體制性障礙是影響人才流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黃仲熙(2007)提出我國人才流動不暢原因在于人才流動存在體制性障礙,包括涉及人才流動的人事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等諸多因素,強調只有消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才能疏通人才流動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