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異質勞動力省際流動及地區收入差距研究作者名: 李芬本章字數: 2016字更新時間: 2020-01-07 17:07:51
2.3.1 勞動力鄉—城流動與人才流動的特征
改革開放后,中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勞動力跨區域流動開始啟動,其中又以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最為突出,形成鄉—城勞動力遷移流。張照新、宋洪遠(2002)將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1)1979年至1989年——農村勞動力以就地轉移為主。(2)1990年以后——農村勞動力以跨區流動為主,流動勞動力已成為非農進程中的支配力量。這一階段,流入城鎮的農村勞動力是勞動力區際流動的主體。
從流動勞動力的基本特征看,中國流動勞動力在年齡、就業領域以及流動方式都有其特殊性。“中國城鎮勞動力流動”課題組(2002)通過抽樣調查發現,流動勞動力平均年齡低于遷入地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移民年齡集中在20~25歲,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未婚比例遠高于非流動人口,約有24%~39%的移民尚未結婚,女性移民比男性移民結婚的可能性更小。中國勞動力流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準備的理性流動,70%~75%的流動勞動力在遷移至城市的一個月內就開始工作。親緣網絡對遷移有重要影響,80%以上的移民在遷入城市有親友關系。流動勞動力就業領域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與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在就業領域有一定的重合,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流動勞動力在工作崗位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表現在工資收入普遍較低、工作時間普遍較長。農村流動勞動力返遷的概率較低,與遷出地未保持密切聯系。調查顯示,50%的農村流動人口表示想長期居住在目前工作的城市,僅有不到10%的人表示愿意回到戶口所在地(農村)。同時大部分流動勞動力既不希望返回家鄉,也不回家探親,不向家里寄款(在北京與珠海,該指標占比達50%以上)。
流動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有其顯著特征。趙耀輝(Zhao,1999)根據四川省1995年的調查數據發現,遷移勞動力以較年輕的單身男性為主,其受教育水平達到遷出地中等以上,然而卻低于部分未遷移的農村非農勞動力。也就是說,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稟賦的農村勞動力,優先選擇的轉移領域是農村的非農產業,而不是異地轉移。跨區域的流動勞動力通常是人力資本處于中間層次的勞動力。蔡昉(2001)對此作了精辟的解釋,認為勞動力遷移包含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勞動力從遷出地轉移出去,第二個過程是這些遷移者在遷入地居住下來,國際上大多數遷移都意味著同時完成這兩個過程。但是在中國,實現了向城市或發達地區遷移的農村勞動力多數都不打算在遷入地長期定居,也就是說,中國勞動力流動是一個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過程。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為勞動力流動的第一個過程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以后所遇到的重重障礙,導致遷移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個體性的,攜配偶和子女的家庭遷移比重很小。正是在兩個遷移過程中的制度性障礙,導致了中國農村勞動力遷移的特征,即大多數遷移者既不是農村中人力資本最高的人群,也不是最貧困的人群。胡士華(2005)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通過實證分析證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外出的概率是有差異的,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村勞動力外出的可能性最大,小學文化次之,高中文化最低。教育對已婚勞動力的外出具有促進作用。張永麗、黃祖輝(2008)通過對甘肅省10個樣本村的調查發現,新一代流動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比其父輩顯著提高,跨區域流動的傾向明顯,流動的穩定性增強,跨區域、遠距離、長時間在外打工的特征突出。
近年來中國另一種形式的勞動力流動——人才流動發展迅速。曹光章(2004)的研究表明,中國人才流動表現為三個主要特征:(1)人才流動規模迅速擴大。從1996年到2001年,全國有1400多萬人通過政府人事部門所屬人才服務機構進行流動,與此前的5年相比,規模增長2倍。據北京太和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2002年以來對國內30多個行業,近600家企業的調查,國內人才流動比率正迅速上升,平均速度超過10%,而且還有加速流動的趨勢。(2)流動人才在受教育程度、職業上具有明顯的特征。北京市經貿委曾對工業系統的150戶大型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這些國有企業中,1982年以后引進的、具有大學以上學歷人員的流失率高達64%,他們大多數流向外資、合資企業。另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從1999年到2000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有4.13萬人辭職,流動的均是外語水平高、有良好客戶關系且熟悉我國金融政策的人才。(3)我國人才流動的主要方向是單向的,即由內地流向沿海、農村流向城市、傳統產業流向高新產業,人才高度集聚在沿海地區的大中型城市。從人事部定期發布的全國人才市場供求信息來看,2001年1-7月,全國用人單位在被統計的人才市場發布用人需求238.1萬人,登記的求職人員共811.6萬人,職位供需比為1∶3.41。而北京、上海、深圳的職位供需比分別為1∶5.52、1∶5.75、1∶4.55。同時西部地區人才市場的職位供需比為1∶3.33。地區之間人才分布不均勻。李文勇(2004)對山東省畢業生的調查顯示,2000年山東畢業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中,28.6%選擇到上海工作,26.3%選擇廣州,21.3%選擇北京,18.8%選擇深圳,人才對地域的選擇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