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異質勞動力省際流動及地區收入差距研究
- 李芬
- 1228字
- 2020-01-07 17:07:51
2.3.3 勞動力流動、知識溢出與中國產業集聚
一些學者認為,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向東部地區流動,促進了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的集聚。Hu(2002)運用三地區(沿海、內地、國外)、四部門(農業、農村鄉鎮企業、中間產品部門、制造業部門)、三要素(可耕地、非技術勞動力、技術勞動力)空間均衡模型,試圖解釋中國勞動力流動與不斷擴大的地區差距之間的關系。該模型顯示,隨著貿易成本的下降,制造業有向沿海地區集聚的趨勢,同時當勞動力遷移限制減少時,勞動力向沿海地區集聚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范劍勇等(2004)根據1998—1999年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現狀,對勞動力要素跨地區流動與產業集聚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證,認為東部沿海地區正在成為產業集聚區與中西部農村勞動力的跨省流動有密切關系:東部沿海地區產業集聚效應吸引了中西部農村勞動力的流入,反過來,中西部農村勞動力流入又進一步增強了沿海地區的集聚效應,兩者為一種正反饋機制。敖榮軍(2005)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他采用1995年至2000年數據,實證檢驗了我國勞動力流動與制造業分布的關系。結果表明,我國制造業分布的區域差異是影響中部地區跨省遷移勞動力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區跨省遷移勞動力主要流向制造業比重高的區域,區域制造業集中程度越高,其對中部地區勞動力的吸引力越大,流動勞動力來自中部地區勞動力份額也越高。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的集聚效應構成了對中部地區勞動力跨省遷移的巨大拉力。反過來,中部地區勞動力的遷入又進一步增強了東部沿海地區的集聚效應,二者呈現一種正反饋機制。何雄浪(2007)通過擴展貿易成本的范圍,對克魯格曼的中心—外圍模型進行修正,他認為貿易成本不僅包括產品運輸成本,而且還包括要素流動成本。我國地區之間正是由于存在較高的要素流動成本,落后地區的人才及其他生產要素才流失較慢,客觀上降低了地區差異的進一步擴大。
知識溢出與產業集聚之間存在著重要聯系。梁琦(2004)基于空間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從基本因素、市場因素和知識溢出三個層面系統考察了產業集聚的影響因素。在探討產業集聚與知識溢出的關系時,作者認為知識溢出和技術擴散具有某種地域性,這種地域性源于知識的黏性特征和緘默知識的存在。地方專業化有助于新知識的發現和傳播,推動了行業集聚的形成。而多樣性更加有助于技術創新和知識溢出,所以才有高新技術園區的誕生和成功。趙偉、李芬(2007)利用高技能勞動力的溢出效應,構建了異質勞動力與產業集聚的空間均衡模型,結果表明,由于知識溢出效應,高技能勞動力流動所引致的集聚向心力比低技能勞動力更強。
也有學者(羅浩,2003)認為,勞動力不斷向沿海地區流動,強化了沿海地區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同時也增強了這些地區的產業區域黏性,導致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滯緩。改革開放后沿海地區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層以及外來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促使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實際工資水平增長緩慢,投資收益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因而喪失了資本西進以及產業轉移的內在動力,可以預見這種現象還將持續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