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團隊與統籌:古代內輔體制研究作者名: 李宜春本章字數: 53字更新時間: 2020-01-07 17:04:57
第二章 西漢內輔體制
從大政所在來看,西漢前期是三公制;內朝出現后是“內朝—三公制”;內朝主要是協助皇帝決策。
第一節 中央官制概況
西漢官制沿襲秦制,又有變異。
1.三公與諸卿
西漢中央政府最高官員是所謂的三公。三公之說本是后來的比附古制;西漢三公官員情況多有變化,具體為:
漢初到元狩四年(公元前206-前119):丞相(相國)—太尉—御史大夫(其間太尉不常設);元狩四年到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119-前8):丞相—大司馬(加官)—御史大夫;綏和元年到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8-前5):丞相—大司馬(職官,祿比丞相)—大司空(秩比丞相);建平二年到元壽二年(公元前5-前1):丞相—大司馬(加官)—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公元前1)—西漢結束:大司徒—大司馬(職官)—大司空(秩中兩千石)。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西漢“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秩萬石,是外朝首領。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秩萬石,是最高武職,不常置,不置則以其職歸丞相。西漢太尉只有高帝時的盧綰、周勃,惠帝、文帝時的周勃。建元二年(公元前139),武帝罷太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置大司馬,分別加于衛青、霍去病的大將軍、驃騎將軍之號前。御史大夫,“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為丞相副職,秩中二千石,又統領御史、刺史以監察中外百官。有兩丞即御史丞與御史中丞,秩千石,領侍御史十五人。另外,又曾短期設太傅、太師、太保,位在三公上。
三公之下,設有列卿等。九卿之說,也是漢人托于周代之說。有兩個版本的三公制度,一是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以六卿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與三孤卿即少師、少傅、少保合稱九卿;二是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如《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說:
周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于百事。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不以一職為官名。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后充之,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
西漢所謂九卿通常是指:太常,曾名奉常,掌宗廟禮儀。光祿勛,曾名郎中令,掌宮殿掖門戶。衛尉,掌宮門衛屯兵。太仆,掌乘輿并主馬政。廷尉,曾名大理,掌刑辟。大鴻臚,曾名典客、大行令,掌諸王列侯與內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饗、郊迎禮儀與接待地方諸郡上計諸吏。宗正,掌序錄王國適庶等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大司農,曾名治粟內史、大農令,主管財政和經濟。少府,管皇帝衣食起居、園林和器物制作等。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等十六官令丞;中書謁者、黃門等八官令丞;諸仆射、署長、中黃門等。上述九卿,秩中二千石,其丞則千石。
其他重要官員有:執金吾,曾名中尉,掌京師門內屯兵,巡邏京師,秩中二千石。將作大匠,曾名將作少府,主皇家建設。水衡都尉,掌上林苑。內史,掌治京師,曾分置左、右,后分別更名為京兆尹、左馮翊。主爵中尉,掌列侯,曾名都尉,后名右扶風,與左馮翊、京兆尹并稱為三輔。典屬國,掌管“屬國”事,即邊疆各族降服于漢而仍有國號者。大長秋,曾名將行,皇后宮官。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司隸(校尉)。又有太子太傅、少傅。從將作大匠到太子少傅,秩二千石。
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期門、羽林等。大夫無定員,職在議論朝政等,有中大夫(后改為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和諫議大夫等數十人。大夫常是西漢內朝官的本官。郎亦無定員,包括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外郎等,主要負責侍衛等。諸郎可出任郡國長吏或將領,是漢朝人才儲備之所。
2.將軍與武官
《漢書·百官公卿表》說:
前后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疑似文有脫。《后漢書·百官志》說: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劉昭補注引蔡質《漢儀》說:
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前、后、左、右,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四夷屯警。
以上記述或互有出入。比諸卿地位高的有上公、公、上卿。秦、漢的御史大夫“位上卿”。總的看來,大、驃騎、車騎、衛、前、后、左、右將軍都是與公不差上下而高于諸卿的品秩。西漢大將軍、驃騎將軍不常置,擔任大將軍者只有六人,即高帝時韓信,景帝時竇嬰,武帝時衛青、霍光,元成之際王鳳,哀帝時王商。大將軍、驃騎將軍與車騎將軍往往不同置。
八校尉:即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賁、胡騎校尉。武帝置,秩皆二千石,位次將軍。又有奉車都尉、駙馬都尉,秩比二千石。
3.加官與內朝
西漢加官很多,多數加官都與內輔制度有著密切關系。與內輔制度關系重要的加官首先有大司馬、領尚書事等。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其他加官情況有:
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中黃門有給事黃門。
清錢大昕解釋說:
自侍中而下,《漢書》所稱中朝官也,亦謂之內朝臣。
《漢書·劉輔傳》注引孟康曰:
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齊召南在乾隆武英殿本《漢書考證》中的按語說:“大司馬至散騎、諸吏管樞要者為中朝官。”
西漢的加官制度,其實也是以后許多朝代通過加官、差遣官、特定頭銜制度而組建內輔團隊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