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教育家張方佐評傳
- 徐曉雄 丁軍華
- 2355字
- 2020-02-21 17:41:27
前言
在人類文明進化史中,服飾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一個外在信息表達,承載著歷史文化,被賦予了體現各個時代信息的標志。自服飾出現后,“衣食住行”中的“衣”,作為現代人類生活所必需的要素之一,不再只具有遮衣蔽體的功能,而是作為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其功能開始拓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從而形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即紡織產業。
科技的進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工業化進程發軔于紡織業,動力機器紡織工業是現代工業的源頭。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標志著蒸汽時代的到來,從此,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作,以手工勞動為主的紡織業率先進入工業化。英國是最先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國家,以紡織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進程為英國創造了巨大財富,從而使英國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工業化進程也帶動了其他歐洲國家、美國和日本等陸續步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陣營,開啟了近代資本主義國家資本擴張的序幕。
我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開啟是在被動挨打的歷史背景下拉開帷幕的,中國近代紡織工業艱難坎坷的發展歷史,是在我國早期紡織業界有識之士的不斷推動下前行的。在這個歷程中涌現出一大批紡織實業家、紡織管理專家、紡織教育家、紡織技術專家,在國家領土與主權備受踐踏的年代,他們胸懷“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技興國”的偉大理想,在紡織領域求索不息,不管時局如何動蕩,他們從不動搖,從不妥協,始終堅持工業化發展是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把發展中國紡織工業作為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奮斗目標,并為之拼盡一生的心血!
對于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講,紡織工業的健康平穩發展,不但關乎國計民生,而且關乎國際地位。新中國成立后,紡織工業迅速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成為推動我國現代工業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紡織工業在擴大就業、積累資金、出口創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成為體現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之一。
為使后人銘記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各領域領銜專家的功績,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纂出版了一部以介紹中國近、現代科技人物為主線,反映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的大型文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后簡稱《傳略》)。《傳略》中的工程技術編紡織卷1,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要求下,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負責編纂工作。該項工作于1992年開始啟動,歷時3年多。入傳專家名單按照總編委會確定的范圍和條件,經過廣泛征集推薦提名,反復征求意見后,第一卷確定入選人員51人,來自寧波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的張方佐名列其中,他的事跡也被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人物中。
《傳略》中所列的每一位專家,都經歷了中國近代動蕩的歷史時期,他們的成長史交織著中國的屈辱史,他們的抗爭史代表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抗爭史,他們的奮斗史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他們在歷史面前敢于擔當,勇于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正如《傳略》工程技術編紡織卷1中梅自強在“前言”中所說:“在我國紡織工業百余年發展歷程中,特別是建國40多年來,眾多專家、學者、教授和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在學科創建、科技領域開拓、理論研究、應用技術的發明創造和推廣普及、重點項目的設計施工、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編入本書的老一輩紡織科技專家就是為我國近、現代紡織工業的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杰出代表。傳略反映了我國紡織科技發展的歷史,介紹他們的成長過程、一生經歷、學術思想、治學態度、敬業精神、業績成就和道德風范。”
作為其中之一的老一輩紡織管理專家、紡織科技專家,同時又是一位紡織教育家,本書傳主張方佐的一生,被歷史賦予了與眾不同的歷史使命。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他一直在紡織工業部錢之光部長、陳維稷副部長的直接領導下,在中國紡織工業領域、紡織教育領域的不同歷史時期都做出了開拓性創舉,為中國的紡織事業打開了一扇又一扇快速發展的大門,為中國的紡織事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中國現代紡織史上集紡織管理、紡織教育、紡織科技于一身的全能型專家,被譽為中國現代紡織業界的“泰斗”。
張方佐在紡織教育領域一直以其高效實用的辦學特色著稱。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紡織工業大發展,急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之際,他急國家之所急,和紡織界同仁一起,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快速高效地培養了一大批國家緊缺的紡織技術人才,而他在紡織教育領域所一貫堅持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產業與教育相結合”“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辦學理念,更值得后人深入思考與研究。研究任何歷史人物都需將其放在歷史長河與時代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才能顯現其對歷史的貢獻和在當代的價值。本書試圖通過張方佐的成長經歷及其為紡織事業奮斗的一生,詮釋他在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及在紡織教育領域的思想啟迪。
在全球由工業化轉向信息化的浪潮中,肩負著中國未來教育與科技人才培養重任的中國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再一次被提到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日程上來。華東紡織工學院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首批高等工程教育院校,在紡織工業大發展的幾十年里,為紡織工業及時輸送了大批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滿足了國家大力發展紡織工業的人才需求。“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改革并非一味地“改”,一味地照抄照搬西方大學辦學模式,而是要善于總結和學習前人的經驗與教訓,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張方佐在高等工程教育領域一貫倡導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產業與教育相結合”“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高效實用的人才培養模式,于今日之高等工程教育乃至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仍具有寶貴的思想價值。本書旨在深度挖掘和探索張方佐的紡織教育思想,為探尋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