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觀經濟學教程
- 葉航 何樟勇 李建琴
- 5437字
- 2020-02-21 17:46:02
第二節 有效需求的決定
在上一節中,我們已經介紹了實際需求、有效需求等概念。我們知道,所謂的實際需求,就是指在任何時點上一個社會所產生的需求的總量。它有兩個顯著特征:第一,它是社會總收入(總產出)的函數,會隨著社會總收入(總產出)的變化而變化;第二,它的變動方向取決于它自身與社會總收入(總產出)之間的關系,當實際需求超過社會總收入(總產出),它就會增加;反之,當實際需求小于社會總收入(總產出),它就會減少;而當兩者相等時,它就穩定不變了。我們把這個穩定不變的實際需求稱為有效需求,它在數值上與社會的總收入(總產出)是相等的。
當然,在上一節介紹這些概念時,我們都是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并沒有仔細地去分析實際需求是怎么構成的,在怎樣的條件下它才能實現穩定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在本節中,我們將會分部門地來具體分析這些問題。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經濟都是由一個個具體的部門所組成的。從宏觀的角度看,一個經濟體通常是由四個部門所組成的,它們分別是:居民、企業、政府和對外貿易部門。當然,出于分析的簡化,有時我們會省略掉對外貿易部門,這樣的經濟就稱為三部門經濟。有時我們甚至進一步省略掉政府部門,這樣的經濟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經濟,可稱之為兩部門經濟。在本節中,我們將分部門地重點考察實際需求、有效需求以及總產出的決定問題。
一、兩部門經濟模型
我們首先考察一個最簡單的有效需求(總產出)決定模型,即兩部門經濟的總產出決定模型。所謂兩部門經濟,實際上就是假定一個社會僅由企業和居民兩個部門組成。在兩部門經濟中,企業和居民之間存在著以下關系:
(1)企業是產品和勞務的提供者,而居民是產品和勞務的需求者;(2)居民是生產要素的提供者,而企業是生產要素的需求者;(3)企業向居民購買生產要素,支付的是生產要素的價格,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它構成了該社會居民的貨幣收入;(4)居民向企業購買產品和勞務,支付的是產品和勞務的價格,它構成了該社會企業的貨幣收入或居民的消費支出。在這四層關系中,前兩層關系體現了一個社會的物質流程,后兩層關系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價值流程或貨幣流程,如圖4-3所示。

圖4-3 兩部門經濟流程
圖4-3中,我們以外圈的虛線表示價值或貨幣流程,并假設它的規模為1000億元;以內圈的實線表示物質流程,如果假設折舊為零,它的規模同樣為1000億元。圖4-3中的四個箭頭,實際上就體現了我們前面分析過的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四層關系。如果居民的消費支出始終維持在1000億元的水平不變,那么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產出規模也可以始終保持在1000億元的水平上。如此,1000億元就是該社會的有效需求水平,當然,也是該社會的總產出水平。這一產出規模同時還決定了該社會同期的就業水平。
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居民不一定把收入全部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通常情況下,他們會把收入中的一部分儲蓄起來。以上例來說,如果我們假定居民把收入的10%,即100億元儲蓄起來,則消費支出為900億元;這樣一來,企業生產的商品中就會有100億元的剩余無法銷售出去;但如果我們假定這100億元的產品由企業的投資行為所購買,則該社會的生產規模仍然可以保持在1000億元有效需求的水平上;而企業追加的100億元投資,正好來源于居民存入銀行的儲蓄。該過程如圖4-4所示。

圖4-4 存在儲蓄的兩部門經濟流程
圖4-4就是存在著居民儲蓄的兩部門經濟循環流程。這一模型中,代表總供給水平的社會總收入在貨幣形態上被分成消費和儲蓄兩個不同的部分;而代表總需求水平的社會總支出在貨幣形態上被分成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兩個不同的部分。如果我們以Y代表總收入或總支出,以C代表消費或消費支出,以S 代表儲蓄,以I 代表投資,則一個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分別為:

事實上,以上兩式中的Y就是我們在第一章介紹過的總產出(GDP或GNP); (4-1)式是以收入法統計的總產出,(42)式則是以支出法統計的總產出;根據收入和支出恒等公式,兩式中的Y是完全等值的。因此,我們可以把(4-2)式代入(4-1)式,將等式兩邊的C消除后,則有:

(43)式就是兩部門經濟中總產出決定的公式。該式表明,如果投資總額I 等于儲蓄總額S,則該社會的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即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處于均衡狀態,與這一均衡狀態相對應的總產出水平和總收入水平就是該社會的有效需求。用以上的例子,當投資規模和儲蓄規模相等,都為100億元時,該社會將在1000億元有效需求的水平上維持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循環運轉。如果投資為80億元,儲蓄仍為100億元,則意味著該社會有20億元的剩余產品,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它預示著社會的產出規模和就業規模將發生收縮,即該社會的經濟增長在未來時期內將趨于回落。如果投資為100億元,儲蓄為80億元,則意味著該社會有20億元的短缺產品,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它預示產出規模和就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張,即該社會的經濟增長在未來時期內將趨于上升。
在兩部門經濟模型中,投資、儲蓄以及它們與有效需求、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以總結如下:

有一個問題需要引起特別注意:從總產出核算的角度看,一個社會當期的投資與儲蓄總是相等的。因為投資中包含著存貨投資,尤其是非意愿存貨投資。在上例中,20億元剩余產品事實上將轉化為統計中的非意愿存貨投資。但非意愿存貨的增加無疑給企業一個明確的信號,即生產規模過大、產品供過于求。因此該企業安排下期生產時,將會有意識地縮減生產和投資的規模,從而導致經濟增長的收縮。反之, 20億元短缺產品將轉化為統計中存貨投資的減少,存貨的減少也會給企業一個明確的信號,即生產規模過小、產品供不應求。因此該企業安排下期生產時,將會有意識地擴大生產和投資的規模,從而導致經濟增長的擴張。
因此,嚴格地講,投資小于儲蓄或投資大于儲蓄,是從動態角度來觀察經濟增長過程的(在下一節中,我們將給出一個簡單的有效需求決定和經濟增長的動態模型)。而從靜態角度看,當期投資和儲蓄在統計上總是相等的(參見第一章總產出核算以及第二章投資構成的有關內容)。
二、三部門經濟模型
所謂三部門經濟,就是在企業和居民兩個部門的基礎上增加政府部門的經濟活動。在三部門經濟中,政府與企業、居民之間的經濟關系為:
(1)政府向企業和居民征稅,以實現其財政收入;(2)政府向企業購買產品和勞務,向居民提供轉移支付(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構成其財政支出。如圖4-5所示。

圖4-5 三部門經濟流程
圖4-5中,我們以外圈的虛線表示政府的財政收入,即社會公眾向政府繳納的價值(稅賦);以內圈的實線表示政府的財政支出,即價值由政府向社會公眾的回流。這就是由政府、企業和居民三部門組成的經濟循環流程。這一模型中,代表總供給水平的社會收入在貨幣形態上被分成消費、私人儲蓄、稅收三個不同的部分;而代表總需求水平的社會支出在貨幣形態上被分成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三個不同的部分。如果我們以Y代表收入或支出,以C 代表消費或消費支出,以S′代表私人儲蓄,以T代表政府稅收,以I 代表投資,以G代表政府支出,則一個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分別為:模和就業規模將發生擴張,即該社會的經濟增長在未來時期內將趨于上升。

把(45)式代入(44)式,消除等式兩邊的C后,則有:

(46)式就是三部門經濟中有效需求決定的公式。該式表明,如果投資總額I 加上政府支出G等于私人儲蓄總額S′加上政府稅收T,則該社會的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即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處于均衡狀態,與這一均衡狀態相對應的總產出水平和總收入水平就是該社會的有效需求水平。如果等式左邊的I+G小于等式右邊的S′+T,則意味著該社會有剩余產品,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它預示產出規模和就業規模將出現收縮,即該社會的經濟增長在未來時期內將趨于回落。如果等式左邊的I+G大于等式右邊的S′+T,則意味著該社會有短缺產品,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它預示產出規
在三部門經濟模型中,總產出、總收入以及它們與有效需求、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以總結如下:

(46)式中,如果我們把等式左邊的G移至等式右邊,則有:

(4-7)式雖然是(46)式的恒等變形,但兩者卻具有完全不同的經濟含義。(46)式只是簡單地表示了宏觀經濟中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關系,(4-7)式卻暗含了一種極其重要的可能性,即當宏觀經濟出現總需求與總供給不均衡時,社會可以用什么手段對其進行調節。我們不妨看一看根據(47)式轉換而來的關系式:

上述關系表明,要想維持經濟的均衡增長,也即保證總需求等于總供給,政府財政收支(T-G)必須保持在一個適宜的水平上。實際上,我們可以把政府的財政收入與支出之差理解為政府的儲蓄,這樣,要保證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就要求投資要等于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之和。在給定私人儲蓄不變的情況下,當出現總需求不等于總供給時,政府總是可以通過調節自己的儲蓄水平來使得總需求重新與總供給相等。比方說,當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政府可以通過減少稅收T或增加財政支出G的途徑來擴大社會總需求,進而使總需求與總供給相等,此時政府財政收支(T-G)可能出現赤字,即財政支出G大于財政收入T,但這是為了恢復經濟的均衡增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反之,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政府可以采取相反的調節方法,即通過增加稅收T或壓縮財政支出G的途徑來抑制過熱的社會總需求,以恢復經濟的均衡增長。總之,與兩部門經濟相比,在三部門經濟中,可以多出一種調節經濟的手段。
在上述過程中,政府的財政活動對宏觀經濟的均衡運行起著極為重要的調節作用,這就是傳統財政與現代財政的重要區別。傳統財政主要是為政府各項活動提供必需的經費來源,而現代財政則在傳統財政的基礎上具有了調控宏觀經濟的重要職能。因此,我們可以把體現政府財政活動的(T-G)稱為宏觀經濟的“財政調節因子”。關于政府財政活動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問題,我們在“宏觀經濟調控”中還將作詳細的介紹。
三、四部門經濟模型
所謂四部門經濟,是在居民、企業、政府三個部門的基礎上增加對外貿易部門的經濟活動。在前面的兩個模型中,我們均沒有考察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因此屬于封閉的經濟模型。增加了對外貿易部門后,則成了開放的經濟模型。在開放模型中,四個部門之間的經濟關系如圖4-6所示。

圖4-6 四部門經濟流程
在四部門經濟模型中,由于必須考慮產品進出口的因素,因此代表總供給水平的社會收入在貨幣形態上將被分成消費、私人儲蓄、稅收和進口四個不同的部分(進口意味著一個國家總供給的增加);而代表總需求水平的社會支出在貨幣形態上則相應地分成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和出口四個不同的部分(出口意味著一個國家總需求的增加)。
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四部門經濟中,總需求刻畫的是國內外部門對國內生產的產品的總需求,因此,它在貨幣形態上被相應地分成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和出口四個不同的部分。回憶一下,在第一章第二節介紹總產出的核算方法時,我們曾指出,如果用支出法進行核算,一國的總產出(GDP或GNP)是由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四個不同部分構成的。因此,在四部門經濟中,一國社會的總需求并不等于該國的GDP或GNP。而在兩部門經濟和三部門經濟中,一國社會的總需求總是等于該國的GDP或GNP。因為在兩部門和三部門經濟中,我們都是用Y來代表總需求或總產出的,因此,為了避免混淆,在四部門經濟中,我們將以AD來代表總需求,以AS 來代表總供給。
如果我們以AD代表社會的總支出或總需求,以C代表消費或消費支出,以I 代表投資,以G代表政府支出,以X代表出口,以AS代表社會的總收入或總供給,以S′代表私人儲蓄,以T代表政府稅收,以M代表進口,則一個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分別為

把(49)式代入(48)式,消除等式兩邊的C后,則有:

(410)式就是四部門經濟中有效需求的決定公式。該式表明,如果投資總額I 加上政府支出G和出口X 等于私人儲蓄總額S′加上政府稅收T 和進口M,則該社會的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即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處于均衡狀態,與這一均衡狀態相對應的總產出水平和總收入水平就是該社會的有效需求水平。如果等式左邊的I+G+X小于等式右邊的S′+T+M,則意味著該社會有剩余產品,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它預示產出規模和就業規模將向總產出收縮,即該社會的經濟增長在未來時期內將趨于回落;如果等式左邊的I+G+X 大于等式右邊的S′+T+M,則意味著該社會有短缺產品,市場處于求大于供的狀態,它預示產出規模和就業規模將向總產出擴張,即該社會的經濟增長在未來時期內將趨于上升。
在四部門經濟模型中,總產出、總收入以及它們與有效需求、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以總結如下:

如果我們把(410)式左邊的G+X移至等式右邊,則有:

(411)式表明,當宏觀經濟出現總需求與總供給不均衡時,社會不但可以動用財政手段進行調節,還可以動用外貿手段進行調節。其關系如下式所示:

上述關系表明,要想維持經濟的均衡增長,也即保證總需求等于總供給,除了政府財政收支(T-G)必須保持在一個適宜的水平上以外,國家的外貿進出口差額也必須保持在一個適宜的水平上。同樣地,我們可以把外貿進出口差額理解為對外貿易部門的儲蓄,這樣,要保證總需求等于總供給,就要求投資要等于私人儲蓄、政府儲蓄以及對外貿易部門儲蓄三者之和。當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一個社會除了可以運用財政工具(T-G)對宏觀經濟進行必要的調節外,還可以運用外貿順差(出口X 大于進口M),即使對外貿易部門的儲蓄減少來調節供求關系。政府可以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刺激外貿企業的出口,從而拉動投資和需求,使經濟恢復均衡的增長。當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政府可以通過適當鼓勵進口的方式來彌補國內消費市場的缺口,以舒緩通貨膨脹的壓力,使經濟恢復均衡的增長。因此,我們可以把政府的對外經濟政策和一個國家的進出口(M-X)稱為宏觀經濟的“外貿調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