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觀經濟學教程
- 葉航 何樟勇 李建琴
- 4189字
- 2020-02-21 17:46:02
第一節 有效需求與充分就業
為了掌握凱恩斯有效需求決定模型的有關理論,我們需要了解該模型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因此在第一節中,我們將首先介紹有效需求、就業水平、充分就業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概念,我們首先需要對凱恩斯是在怎樣的背景或者假設下來討論這些概念作一個交代。
首先,凱恩斯的論述是以社會資源——無論是社會已有的資本還是勞動——都處于完全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狀態為假定前提的,也即處于上面提及的第一種資源非充分利用狀態。
其次,價格不變假定。因為社會有大量閑置資源未得到利用,因此,當社會總需求增加時,只會使社會閑置資源的利用程度得到提高,使生產增加,而不會使資源的價格上升。也即,不論社會的需求量為多少,經濟制度均能以不變的價格提供相應的供給量。也就是說社會總需求變動時,只會引起產量和收入的變動,而不會引起價格的變動。
第三,為了簡化分析,凱恩斯率先考慮的是這樣一個經濟,在這個經濟中不存在政府,也不發生對外貿易,只有家庭(居民)和企業兩個行為主體。消費和儲蓄行為都發生在家庭之中,而生產和投資行為則由企業來完成。并且假定企業的投資是自主的,即不隨利率和產量的變化而變化。
記住了上述三個基本的假定條件以后,我們可以來探討有效需求、就業水平、充分就業等概念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了。
一、實際需求與有效需求
凱恩斯認為,一個社會的就業水平是由該社會的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決定的。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為了更好地理解有效需求這個概念,我們需要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實際需求(Actual Demand)。顧名思義,實際需求指的就是任何時點上一個社會所產生的需求的總量。根據凱恩斯的看法,社會的實際需求是社會總收入的函數,會隨著社會總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我們以社會實際需求為縱坐標,以社會總收入為橫坐標,實際需求與總收入之間的關系可以借助圖4-1得到體現。

圖4-1 實際需求與總收入的關系
在圖4-1中,AD曲線表示社會實際需求曲線,它會隨著社會總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回憶一下,在前面第一章介紹總產出核算方法時,我們特別指出,從核算的角度講,總產出恒等于總收入,也恒等于總支出。因此,橫軸的總收入水平實際也代表了社會的總產出水平。另外,我們從原點引出一條45°線(45°線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在該曲線上的任意一點到兩邊的距離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可以借助45°線實現橫軸和縱軸上數值的相互轉換),記社會實際需求曲線AD 與45°線的交點為E點。顯然,E點將AD曲線分為兩部分,在E點的左邊,AD曲線在45°線的上方,這說明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超過社會的總收入的。而因為社會總收入就是社會的總產出,所以此時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超過了社會總產出的,這樣,社會總產出就會增加(注意,此時社會總產出的增加并不需要投資的增加,而只需要提高原先閑置在那里的機器以及工人的利用率就可以實現)。而且,只要經濟運行在E點的左邊,經濟運行都是不穩定的,它將會自動向右移動。在圖4-1中我們以箭頭示意了此時經濟的運行方向。相反,在E點的右邊,AD曲線在45°線的下方,這說明社會的實際需求是小于社會的總收入(總產出)的。此時,因為實際需求小于社會的總產出,社會總產出就會進一步減少(注意,此時社會總產出的減少也不是以投資的減少為表現形式,而是以社會資源閑置率的進一步提高為表現形式)。而且,只要經濟運行在E點的右邊,經濟運行也都是不穩定的,它將會自動向左移動。同樣地,在圖4-1中我們也以箭頭示意了此時經濟的運行方向。
顯然,無論經濟的初始運行狀態在哪里,它們都會在市場的壓力下向E點收斂。我們把這個與E點對應的使社會經濟運行處于穩定狀態的實際需求稱為有效需求。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有效需求:它是眾多社會實際需求中唯一一個能確保經濟運行在穩定狀態的實際需求,它在數值上與社會的總收入(總產出)是相等的。
在圖4-1中,實際需求曲線AD 與45°線相交于E點,與E點相對應的實際需求就是社會的有效需求,與E點相對應的產出就是由有效需求所決定的產出。一旦有效需求決定了社會的實際產出,它就間接地確定了社會的就業量。
二、有效需求與充分就業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凱恩斯認為,一個社會的就業水平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但有效需求并不保證該社會一定就能實現充分就業。一個社會的充分就業水平往往取決于該社會的生產技術條件、經濟資源、人口資源的狀況等因素。我們可以借助圖4-2來直觀闡釋有效需求與充分就業之間的關系。

圖4-2 有效需求與就業水平
在圖4-2(b)中,我們以縱坐標代表社會的總產出(總收入),橫坐標代表社會的就業量,這樣可以描繪出一條刻畫產出與就業量之間關系的曲線,我們可以把其稱為產出曲線,由圖中的Y(N)曲線所代表。如果我們記社會充分就業的量為Nf,對應到產出曲線上,我們可以確定此時社會的總產出就為Yf。因為社會中實際的就業量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因此,要知道社會實際的就業水平,必須首先確定社會實際的有效需求水平。
圖4-2(a)實際上就是圖4-1。如果此時社會的實際需求曲線為AD0,那么,根據前面我們的分析可知,其與45°線的交點(E點)對應到縱軸上所決定的值就是社會的有效需求水平,而對應到橫軸上所決定的值就是社會的總產出水平,為Y0。現在,我們從E點引一條平行線,讓其與圖4-2(b)的縱軸相交,那么,交點對應的值就為Y0。一旦社會總產出水平確定了,我們就可以很方便地在橫軸上找到與之對應的就業量,為N0。
從圖4-2中可以看到,要想社會的就業量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社會的有效需求必須為Yf,也即實際需求曲線必須在ADf的位置。但是,根據凱恩斯的看法,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社會的實際需求曲線通常是在ADf曲線下方,此時,社會的就業量也就達不到充分就業的水平。而且,更為關鍵的是,即使社會的就業水平沒有達到充分就業狀態,但是,經濟體系自身并沒有糾正這一狀態的能力。因為,此時社會的實際需求與社會的總產出(總收入)是相等的,經濟體系沒有進一步調整的動力。凱恩斯的結論也很明確,如果要想經濟運行在充分就業的狀態,除了借助外在力量去刺激社會的有效需求,別無選擇。
三、充分就業與失業
在以上的論述中,我們數次提到充分就業,但什么是充分就業,我們卻一直沒有加以解釋。從字面上看,充分就業似乎意味著一個社會的勞動力資源得到百分之一百的利用,即不存在任何失業現象。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充分就業的對立面,即失業問題。
宏觀經濟學認為,一個社會存在著以下三種形式的失業。
第一,自愿失業(Voluntary Unemployment)。
所謂自愿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出于種種原因,自愿放棄工作而形成的失業。自愿失業可能出自各種動機,比如為了照料子女,為了繼續求學,為了尋找更滿意的工作,甚至僅僅因為不滿意現行的工資水平或工作條件,有些人寧愿放棄工作成為失業隊伍中的一員。顯然,自愿失業一般情況下不是由經濟原因引起的。因此,它也無法通過經濟環境的改變而消除。
第二,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
所謂摩擦性失業是指就業狀態暫時中斷而形成的失業。造成就業暫時中斷的原因也是多種的,可能來自某些行業自身的技術特點,從而引起生產經營的不連續性或季節性歇業;也可能來自就業者自身的因素,使正常的就業出現短暫的中斷。凱恩斯在?通論?中曾分析過摩擦性失業的原因,他說:“或由于估計錯誤,或由于需求之時斷時續,以致各種專業化的資源之相對數量,暫時失調;或由于若干變化之未曾逆睹,以致產生時間間隔;或由于從一業改就他業,中間須隔若干時日,故在非靜態的社會中,總有一部分資源,在改業過程中暫時無業;凡此種種都可引起失業。”摩擦性失業一般也不是由純經濟的原因引起的。
第三,非自愿失業(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所謂非自愿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且愿意接受現行工資水平或工作條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業。非自愿失業完全是由經濟的原因引起的,比如有效需求的不足。它的存在意味著社會經濟資源的浪費和損失,情況嚴重時,還會危及社會安定。正因為非自愿失業是由經濟原因引起的,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它也可以通過經濟的手段,比如通過刺激需求和投資來加以克服。從某種意義上說,宏觀經濟學研究的目的就是尋求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1929—1933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曾經爆發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生產大量過剩、企業大批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致使西方經濟學出現了深刻的理論危機,傳統經濟學已無法從理論上來解釋這種大危機的事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凱恩斯于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而標志著凱恩斯革命或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誕生。與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不同,凱恩斯不回避資本主義社會除了存在自愿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外,還存在著非自愿失業的現象。也就是說,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并沒有實現充分就業,許多工人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資水平和較惡劣的工作條件,但是仍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就是以有效需求理論為核心內容,對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做出了全新的詮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政府干預經濟、實現充分就業的宏觀經濟政策主張。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所謂充分就業實際上指的是一個社會不存在非自愿失業時的就業狀態。充分就業并不意味著百分之一百的就業水平,或者說,當一個社會實現了充分就業時,社會上仍可能存在著自愿失業或摩擦性失業。因為,自愿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往往產生于一些非經濟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它們也不可能通過純經濟的手段來加以克服。就一個社會來說,自愿失業和摩擦性失業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一般不會超過整個就業人口的5%。
除了我們以上分析過的失業形式外,許多國家還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失業”現象,經濟學家把它稱為“隱性失業”。如果某些制度上的障礙,使勞動力無法充分流動,比如我國的戶籍制度和國有企業傳統的人事制度,大量的農業人口囿于有限的土地上,企業則因無法解雇多余的工人而顯得人浮于事,使那些勞動人口事實上處于一種失業或半失業的狀態。與此相對應,還存在著一種所謂的“隱性就業”。許多就業者為了能夠繼續享受政府的失業救濟和各種保障性優惠,往往會隱瞞自己的就業狀況。根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失業率中,“隱性就業”的比例可能超過30%。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具有良好社會保障制度的所謂“福利國家”中都有存在。“隱性失業”和“隱性就業”的存在,尤其是當它的比重較大時,往往會造成宏觀經濟形勢判斷的失誤。因此,“隱性失業”和“隱性就業”問題已經引起了許多經濟學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