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新論
- 段治文
- 1251字
- 2020-01-07 17:10:37
三、斯大林、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探索中出現偏離
列寧去世后,斯大林和毛澤東對社會主義進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但在社會主義實踐進程中出現了偏離。而這一偏離,說到底就是偏離了生產力基礎和民主基礎。
斯大林把列寧“一國勝利論”發展為“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也就是說,“在其他國家無產者的同情和支援下,但無須其他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預先勝利,無產階級可能奪取政權并利用這個政權來在我國建成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指出,斯大林“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有其合理性,增強了黨和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但“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也有其不足之處,就是超越了列寧正確分析過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階段,也就是超越了彌補生產力基礎和民主基礎的階段。斯大林偏離了這一方向,過早地提出“向共產主義過渡”。“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成為蘇聯模式的理論前提。以此為指導,高度集中高度計劃的政治經濟體制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運行模式。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取得了一系列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但在生產力發展問題上同樣出現了失誤。毛澤東沒有很好地糾正蘇聯模式的弊端,提出了“超英趕美”的口號,并一次又一次地縮短了趕超時間。隨后又提出了“向共產主義過渡”。1958年毛澤東提出中國在個別行業、個別省份可以嘗試著首先進入共產主義。毛澤東說,中國實現共產主義不要100年,可以50年,個別行業可以試辦,取得一些辦法和經驗。他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可不可以由一個省先進入共產主義?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指導下,“大躍進”“人民公社”等實踐嚴重超越了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情況。正如鄧小平總結指出的:“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領袖,中國革命是在他的領導下取得成功的。然而他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忽視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是說他不想發展生產力,但方法不都是對頭的,例如搞‘大躍進’、人民公社,就沒有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辦事。”
最后導致窮就是光榮,社會主義就是貧窮的結局。鄧小平還說:“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
與此同時,斯大林、毛澤東都忽略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設。在他們看來,社會主義制度一經建立就高度民主,沒有考慮落后國家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加上歷史、國情和個人因素,兩位領導人在黨內生活中片面強調“集中”,忽視“民主”;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片面強調“專政”,忽視“民主”,這就容易使得民主建設不健全、不完善。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很容易造成領導人意志強加于黨和國家領導集體,以政治掛帥大搞階級斗爭,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后果。
可以說,斯大林、毛澤東都忽視了列寧已經完成了歷史轉換這一特殊背景,不知道在列寧轉換后需要彌補社會主義的兩個基礎,而是直接把馬克思、恩格斯未來高級的社會主義理論照搬到落后的實際當中來建設,這就跨越了階段,脫離了實際,偏離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