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新論
- 段治文
- 1882字
- 2020-01-07 17:10:36
二、列寧實現社會主義發展的轉換
在列寧的領導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但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所構想的資本主義后的社會主義,而是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立的,是資本主義前的社會主義,這是一個歷史轉換。經過這一轉換,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發展的兩大基礎——生產力基礎和民主基礎——不復存在了,這是轉換后的蘇聯社會主義所必須面對的。
那么,首先,列寧為什么能夠提前革命,跨越“卡夫丁峽谷”,實現這一轉換?事實上,這一劃時代的歷史事件并非憑空產生,它既是社會歷史的客觀必然,又是布爾什維克黨的靈活選擇。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實際運用,他們強調:“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列寧所處的時代背景已經與馬、恩時期不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也就是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階段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和最后階段,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前階。與此同時,在帝國主義階段,“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因此,“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特別是,落后國家是帝國主義矛盾的集中爆發點,又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因此,無產階級革命應該而且能夠在落后國家中取得勝利。當時的俄國正是這樣一種情況,所以列寧抓住了機遇,把俄國民主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并取得了勝利,社會主義因而跨越了“卡夫丁峽谷”,在落后國家成為現實。
其次,列寧完成社會主義的歷史轉換后,究竟應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以及列寧實現轉換后的實際,很清楚,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是可以跨越的,但社會主義發展的兩個基礎是不能跨越的。列寧及其領導的蘇聯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必須重新彌補生產力和民主這兩個基礎。
應該說,列寧的頭腦是清醒的,他認識到了俄國的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基礎的不足,他說:“俄國的情況不同,這里產業工人僅占少數,而小農則占大多數。”“在我國,工人即無產者沒有在人口中占絕對優勢,沒有很高的組織程度,勝利的因素是最貧苦的迅速破產的農民對無產者的支持”
,他準確地指出俄國無產階級政權脫胎于東方封建宗法的小農社會。列寧進一步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磚頭還沒有燒好。”
俄國“在完全擺脫資本主義并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上,我們剛剛邁出了最初的幾步。我們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過渡到社會主義還要經過多少階段”
。正是因此,列寧很清楚地認識到,轉換實現后,向社會主義過渡需要很長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必須要吸收資本主義一切先進成果,彌補好生產力和民主這兩個基礎。
縱觀列寧晚年的實踐,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寧晚年努力在做兩件事:一是新經濟政策;二是新政治政策。而這兩大政策正是在力圖彌補社會主義應有的兩大基礎。
1921年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要求實行商品交換,恢復商品流通,改造國有企業,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力圖通過商品(市場)競爭機制逐步建立“電氣化”生產力基礎。依據當時第二次產業革命的背景,列寧認為電氣化大工業是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基礎。他因此提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加電氣化”的著名論斷。而實現電氣化,就要利用商品經濟解放生產力。列寧指出,“正常的社會主義的產品交換,又是從帶有小農占人口多數造成的種種特點的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一種形式”
,“共產主義與商業?!這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毫不相關、相去甚遠的東西。但是,如果從經濟上認真考慮一下,就會知道這二者之間的距離并不比共產主義同小農的、宗法式的農業的差距更遠”
。正是因此,列寧把商品交換作為新經濟政策的主要杠桿,從而把市場機制在俄國固定下來。
除了通過新經濟政策力圖彌補生產力基礎,列寧晚年幾乎全部精力都在思考政治民主,推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新政治政策。他強調:“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他在晚年特別是病重期間對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進行了大量思考,集中體現在《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察院》《寧可少些,但要好些》《給代表大會的信》《關于賦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立法職能》等一系列重要文獻中。他把民主化作為政治制度改革的主旨,把官僚主義作為主要敵人,要求民主化改革從執政黨自身做起,強化人民監督權,改造國家機構,設立工農群眾制約監督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工農檢查委員會,設立由專家組成的國家計劃委員會,并給以立法職能,與蘇維埃決策機關相制衡等等。這一切表明列寧晚年力圖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基礎。
可惜的是,列寧很快就去世了,他未能完成轉換之后對社會主義兩大基礎的彌補工作,需要之后的繼任者繼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