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片言可以明百意”
——劉禹錫的語言論
劉禹錫對詩歌語言的論述也較為豐富。藝術構思一旦完成,接踵而來的任務便是如何用語言的彩線串聯意象。這關系到藝術構思能否實現。劉禹錫對詩歌語言的核心要求是含蓄、精練。其詩論代表作《董氏武陵集紀》有云:
詩者其文章之蘊耶!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劉禹錫認為,詩比文章更為含蓄、精練。詩人凝思默想的過程往往得意忘言,很難表達從內心生發出的微妙旨義。精于詩者,往往使“境生于象外”,盡管曲高和寡,卻按之彌深,耐人尋味。如果說上文提及的“片言可以明百意”是指精練而言的話,那么,這里的“境生于象外”則是指含蓄而言。“片言可以明百意”要求以少總多,即小見大,使尺幅具千里之概,杯水見萬頃之勢;“境生于象外”則要求富于“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即“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能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既體味到形象本身的美感,又能觸摸到詩人潛伏于其中的感情脈絡,借助自己的想象和再創造,進入另一隱秘的境界。因此,它既是對設境的要求,也是對造語的要求。
劉禹錫把含蓄、精練看作詩歌的重要審美標準之一。在《猶子蔚適越戒》中,他曾很有些自得地說:“昔吾友柳儀曹嘗謂吾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矣。”既雋且膏,無疑已臻于含蓄、精練之境。因而讀之如食橄欖,咀嚼愈久,愈覺甘芳滿頰、余味無窮。這里,劉禹錫之所以將柳宗元對自己的評價示諸后學,不僅因為這是深中肯綮的知者言,更因為他希望后學也能像自己一樣在含蓄、精練上下功夫,因而這似可理解為德高望重的前輩詩人對后學的誘導之辭。劉禹錫評價柳宗元的詩,也著眼于其含蓄、精練。《答柳子厚書》云:“余吟而繹之,顧其辭甚約,而其味淵然以長。”“其辭甚約”是稱贊其精練,“其味淵然以長”則是稱贊其含蓄。劉禹錫特別指出這兩點,自當有其苦心。
除含蓄、精練外,劉禹錫還對詩歌語言提出了另一些要求。這些要求今天看來雖然不盡切當,甚至其間還難免發生齟齬,卻都反映了劉禹錫的審美情趣,并且其中不乏合理內核。
其一是清麗。張為的《詩人主客圖》把劉禹錫列為“瑰奇美麗主”的“上入室一人”,《舊唐書·柳宗元劉禹錫傳論》亦稱其“巧麗淵博”。的確,劉禹錫遣辭造語講究色彩的明麗。在《竹枝詞九首并引》中,他盛贊巴渝民歌“有淇濮之艷”;在《唐故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公集紀》中,他更明確提出,“文士之詞”,應“以才麗為主”。既然“以才麗為主”,自須注重藻飾。所以,劉禹錫又說:“古之所以導下情而通比興者,必文其言以表之”,即應當寓美刺比興之旨于華言麗句之中。這與孔子說的“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是一脈相承的。但劉禹錫所要求的“麗”是與“清”聯系在一起的。他經常將“清”與“麗”相提并論。《唐故朝議郎守尚書吏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贈司空奚公神道碑》云:“公居文詞清麗之目。”《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引》亦云:“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有時,他對“清”的重視更甚于“麗”。他所以激賞名不見經傳的“李策秀才”的詩作,就因為它“調孤詞亦清”
。此外,他還稱贊張籍詩“清似湘靈促柱弦”
,稱贊柳宗元詩“佶然以生,癯然以清”
。無疑,他認為,“麗”只有與“清”相結合,才能麗而不浮,華而不俗,既明麗如繪畫,又清遠如山泉。他所創作的《竹枝詞》、《浪淘沙詞》、《楊柳枝詞》等便都是既清且麗的佳制。
其二是自然渾成,不露陶冶之痕。劉禹錫崇尚自然,卻并不反對陶冶。他主張運以鬼斧神工之筆,既陶冶而又不露陶冶之痕。因此,他提出應“從容于陶冶之間”,“附離不以鑿枘”
,“附離”,即附麗。所謂“附離不以鑿枘”是說在附麗語言材料時,不可牽強附會,使它們如圓鑿方枘般難以投合,而應當遵循自然法則,精心融匯,巧妙剪裁,使之渾如天籟,難以離析。在這過程中,“陶冶”的功夫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卻要陶冶得“從容”些。“從容”,意味著運斤成風、游刃有余。既然是“從容于陶冶之間”,必然不見或少見痕跡。在《送鴻舉師游江南引》中,劉禹錫稱贊鴻舉師“唧唧而清,如蟲吟秋;自然之響,無有假合”。造語如“自然之響”,既無矯揉之弊,亦無假合之嫌,固然難得,卻未必沒有經過作者的妙手陶冶。或許,正因為其“自然”是雖經陶冶卻不見陶冶之痕的自然,才為劉禹錫所推崇。這不是一無依憑的主觀臆測,劉禹錫對白居易詩所著的贊語便是“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
。
其三是須有來處。劉禹錫曾告誡后學:“為詩用僻字,須有來處……后輩業詩,若非有據,不可率爾造也。”因為“六經”中沒有“糕”字,他便不敢貿然在詩中使用它,以至受到后代宋祁的嘲笑:“劉郎不敢題糕字,辜負詩家一代豪。”
在不少詩中,他曾自注用字來歷和用典出處,以示并非自己的生造。這一方面表明其創作態度的謹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對遣辭造語的重視。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劉禹錫和宋代的江西詩派一樣,主張“無一字無來歷”。他強調“須有來處”,主要是指僻字而言。事實上,劉禹錫詩的語言是以明快、省凈見長,并無多少矜奇炫博的地方。不過,“須有來處”的口號后來卻被江西詩派發展到極端,給詩歌創作帶來某些不良影響。
其四是多以比興出之。劉禹錫不僅強調“風雅體變而興同”,而且談到比興手法在運用過程中的特點:“夫造端乎無形,垂訓于至當,其立言之徒。放詞乎無方,措旨于至適,其寓言之徒。”宋人朱熹給比興所下定義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因此,比興當屬“寓言之徒”之所為。既然如此,在運用過程中,它必然一方面“放詞乎無方”,即輾轉比托,似乎不著邊際,無方可規;另一方面卻又服務于一定的題旨,力求與之相適。乍看莫測真意,細思豁然開朗。這實際上也是劉禹錫對比興提出的具體要求,它與鐘嶸所說的“厥旨淵放,歸趣難求”意思相近。當然,比興也牽涉到藝術構思的問題,但它與遣辭造語的關系卻更為直接。如果說“措旨于至適”更多包含著對構思方面的要求的話,那么,“放詞乎無方”則更多包含著對造語方面的要求。
其五是依于聲律。聲律是造成詩歌“淵然以長”的韻味的又一要素。因而劉禹錫主張遣辭造語時聲、情并重。他認為:“詞妙而深者,必依于聲律。”即遣辭造語是否精妙、深微,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它是否合乎聲律、可以披之管弦。他還認為詩如“孤桐朗玉,自有天律”
。這“律”即便不是專指聲律,當也包括聲律在內。對聲律如此重視,在同時代的詩人中是罕見的。在評論他人的詩作時,劉禹錫除了著眼于構思、立意等犖犖大者外,往往也注意到其聲律。他稱贊巴人制作的《竹枝詞》:“聆其音,中黃鐘之羽。”
“黃鐘”是中國古代音樂中的標準音,為十二律之首律。《呂氏春秋·適音篇》云:“黃鐘之宮,音之本也,清濁之衷也。”既“中黃鐘之羽”,自然合乎聲律。對聲律的具體要求,劉禹錫則不專一格。他認為,足以移人情性、撼人心魄的聲律應當是“韶英之音與鉦鼓相襲”
,時而如“洪韻發華鐘”,時而如“凄音激清徵”,時而如“洪鐘駭聽”
,時而如“瑤瑟清骨”
。胡震亨稱贊劉禹錫“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這自是“依于聲律”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