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坐馳可以役萬景”
——劉禹錫的構思論
劉禹錫詩論中最富于啟發意義的是有關藝術構思的論述。劉禹錫特別重視想象在藝術構思中的作用。他認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工于詩者能之。”所謂“坐馳可以役萬景”,意即通過馳騁想象,可以將自然界的各種景物牢籠在出神入化的筆底,使之互相生發,有機地服務于詩的主旨。這已接觸到形象思維的問題。形象思維是形象與思維的統一。在形象思維的過程中,詩人必須鼓起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藝術的太空中自由翱翔。但這種帶有理性的想象活動始終不能脫離形象本身。形象是想象存在的形態和展開的土壤。唯其如此,形象思維的過程,亦即詩人運用“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想象力,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生動可感的形象系列的過程。劉禹錫在主觀上自然還不可能有明確的形象思維的概念,但他所提出的“坐馳可以役萬景”這一見解,與我們今天對形象思維的認識卻不謀而合。如果說“坐馳”是指想象的話,那么“萬景”則分明是指形象。一個“役”字,極精當地點明了它們之間牢籠與被牢籠的關系。雖然它并非一無依傍——晉代的陸機早已在《文賦》中主張“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后來,劉勰在《文心雕龍· 神思》中也提出應“神與物游”,“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這對劉禹錫當不無啟發。但劉禹錫卻第一次將想象與形象扭結起來,以更為精粹的語言,暗示出它們是藝術構思賴以進行的不可或缺的二元。正是基于“坐馳可以役萬景”這一認識,劉禹錫主張“發孤照于寸眸,騖遐情乎太空”
。即不僅要以“我”之主觀觀照和模范“物”之客觀,而且應以一己之“寸眸”為出發點,在想象力(“遐情”)的推動下,去遨游無垠的太空,擷取豐富的意象材料。這是很有見地的。為了度人以金針,劉禹錫還“現身做法”,自謂進行藝術構思時,每每“運神思于洪爐”
,“紆神慮于多方”
,“坐馳精爽”
,“精誠坐馳”
。劉禹錫認為想象力不應受到任何約束和羈禁,想象力越豐富,便越能捕捉到生動的形象,熔鑄出清新的意境。所以他力倡“思出常格”
,打破各種無形的或有形的框框,既做到“孤城寄遠目,一瀉無窮已”
,即劉勰說的“視通萬里”;又做到“目覽千載事,心交上古人”
,即劉勰說的“思接千載”。
當然,詩人在以“想象”牢籠“形象”時,不能不接受其主觀感情和審美理想的制導。詩人主觀上的愛憎和好惡,直接影響著他對感性材料的取舍,并往往使他在構思時心潮起伏,激動無已。對此,劉禹錫詩論亦有所涉及。他說:“尋文寤事,神騖心得,徜徉伊郁,久而不能平。”“賦彩飛文,聳神蕩目”
,這雖是自道甘苦之辭,卻揭示了藝術構思過程中的一條重要規律:詩人們必然把滿腔熱情都傾注到自己精心鼓鑄的形象中去。隨著想象力的騰躍,他們感情的潮水必然會一次次掀起軒然大波,拍擊他們的心堤,使他們“聳神蕩目”,如癡如狂。如果把想象比作藝術太空中穿云破霧的機翼的話,那么,詩人的感情則是使這一機翼得以扶搖直上的原動力。劉禹錫對此的認識雖然停留在感性階段,卻也深中肯綮,不可忽略。
劉禹錫嘗研習佛典,受到佛教思想的濡染,因而他不僅喜歡像皎然、嚴羽那樣以禪喻詩,而且把禪宗的“凈心說”也移用到藝術構思中來,奉為圭臬。《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引》云:
梵言沙門,猶華言去欲也。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詞。
這里,詩人所強調的是,進行藝術構思前,應摒棄靈臺深處的一切雜念,“澄心靜慮”,虛“懷”以待。只有這樣,紛至沓來的“萬景”才能魚貫而入,經過熔煉、陶冶后,再破臆而出,組合為詩中的光怪陸離的意象。這看似玄妙,其實并無神秘之處。藝術構思需要詩人全神貫注,殫精竭慮,充分發揮方寸之心作為冶爐的作用。歌德曾經說過:“我作為詩人而做的事,只不過是把這樣的直觀和印象在心里藝術地加以琢磨而使之完成。”劉禹錫自己也說過:“心源為爐,筆端為炭。”
如果內心摻雜了其他欲念,便不能以理性認識來調整、支配、制約、統一藝術構思的各個環節。這樣,最終組合成的形象系列便將是零亂的、割裂的、板滯的,而不是和諧的、有機的、生動的。因此,禪宗的“凈心說”似乎也有二重性:在現實生活中,當它被統治階級用來誘使人們修身養性,“緘口于是非之場,融心于色空之境”時,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思想武器。而在詩歌創作中,當它被詩論家們用來說明構思“三昧”時,則似不無借鑒意義。蘇軾《送參寥師》有云: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目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這顯然只是劉禹錫“虛而萬景入”說的翻版。劉禹錫的論述是頗為嚴密的:“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泄”,這就是說,既要入乎其內,又要泄乎其外。但“入”者與“泄”者絕非等量的。既然是“有所泄”,則已經過詩人的篩選、提煉,剔其蕪雜,取其菁華。“有所”二字,隱括了一個復雜的思辨、取舍過程。后來,司空圖又把這概括為“萬取一收”。
劉禹錫把“意”看作藝術構思的中樞神經,強調“意”具有對感性材料的統帥作用,藝術構思必須圍繞著“意”來進行。他主張:
鍛煉元本,雕礱群形。
糾紛舛錯,逐意奔走。
顯然,他已意識到通過藝術想象搜羅到的感性材料雖然糾結、重疊在一起,卻沒有多少內在的聯系,只有靠“意”來梳理它們、膠合它們。因此,他認為,在進行藝術構思前,除了要澄心靜慮外,還必須“胸中先立定一篇主意”,以意為綱,因意設境,讓所要“鍛煉”和“雕礱”的“群形”,“逐意奔走”,隨意跌宕。在他看來,意境雖是“意”與“境”的融合,但“意”在“境”先,“境”必須接受“意”的統攝。這與后來杜牧在《答莊充書》中所說的“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黃子肅在《詩法》中所說的“大凡作詩,先須立意,意者一身之主也”,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所說的“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意思相仿佛。劉禹錫自己在創作中一貫重視詩的立意,胡震亨《唐音癸簽》早已指出:“劉禹錫詩以意為主。”
由以上諸端可以看出,劉禹錫對藝術構思的各個重要環節都有所論述,提出了許多足以啟迪和沾溉后人的真知灼見。鑒于此,肯定劉禹錫對藝術構思的認識已達到其所處時代的高度,也許不是溢美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