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拉丁斯基哲理抒情詩研究
- 周露
- 1056字
- 2020-02-20 20:56:10
第一章 巴拉丁斯基詩歌中的個體觀念
巴拉丁斯基進入文壇正值俄羅斯浪漫主義積極占領主要陣地之時,對于個體的人及其內心世界的理解逐步加深。在俄羅斯的浪漫主義中各種學說和流派紛呈,其中傳統的理性主義作為啟蒙思想的遺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巴拉丁斯基的創作是俄羅斯浪漫主義運動中的一個獨特現象。巴拉丁斯基的詩歌思想與理性文化有著深刻的關聯。雖然順應于時代,他對啟蒙哲學進行了許多更改,但是從他的詩歌,尤其是后期創作中所表現出的超感覺的思想與情緒,隱秘的狂熱,靈魂的矛盾與痛苦,依舊能看到傳統的影子。即使在與愛智派成員最接近的日子里,他依舊珍視伏爾泰,翻譯并出版了他的詩體童話《鐵爾木與馬卡爾》,還創作了類似的作品——長詩《輪回》。質疑、懷疑、動搖一直伴隨著巴拉丁斯基,決定了他的性格特征、心靈的磨難與煎熬。
巴拉丁斯基是一個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知道思想的力量,擁有強大的分析能力,勇于探索隱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深刻的哲理內涵。正如當代評論家托伊賓所言:“巴拉丁斯基的理性并非庸俗的理性,而是崇高道德精神的體現。這種理性并未扼殺詩歌的鮮活性,反而成為詩歌創新的源泉。”注112他汲取了同時代人的痛苦與悲傷,揭露了他們心靈的矛盾性、復雜性與分裂性,在矜持的詩歌外表之下蘊藏著一顆忠于藝術的赤子之心。他對于“人與世界”的理解從本質上區別于19世紀20年代初占主導地位的浪漫主義的“個體觀”。在他的抒情詩中占決定性地位的既不是個人的命運,也不是個性。他筆下的個體形象和個人情感,都不是從屬于個體的一部分,而是去個性化的個體,脫離了日常生活,成為抽象化的個體。
注112Тобин И.М.Тревожноеслово:опоэзии Е.А.Баратынского.М.,1988, с.21.
巴拉丁斯基的哲理抒情詩產生于19世紀20年代初的有關愛的短詩中,產生于早期的描述塵世易逝的傳統勸誡詩中,如《致科列妮茨娜》、《春天》、《善意的勸誡》、《羅馬》、《頭顱》、《真理》和《雙重命運》等。巴拉丁斯基很早就成為具有懷疑思想的詩人,他性格中的哈姆雷特因素,很大一部分來源于17世紀法國的懷疑哲學,同時啟蒙文學也給予他巨大影響。雖然在最早的詩歌中,他偶爾也會將絕望描寫為由心靈冷漠引起的個體特征,如“我的靈魂已死……”(《不,與從前大不相同》,1821年),“冰冷的經驗消滅了一切”(《致科列妮茨娜》,1819年),“我似乎跟自然與春天格格不入”(《春天》,1820年),“痛苦的疾病折磨誰的心靈”(《致某先生》,1820年),但是其成熟時期的作品對于個體痛苦的理解往往超越于個體之外,這是巴拉丁斯基詩歌發展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