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溫州科舉研究
- 陳永霖
- 14字
- 2019-12-06 15:50:39
第三章 宋代溫州進士的分布特征
第一節 地理分布特征——不均衡
本書附錄一對宋代溫州下轄的永嘉、平陽、瑞安、樂清四縣的進士登科者數量進行了統計,其中有38名雙縣籍進士,為便于量化計算,各按1人次計入有爭議的縣域,但在溫州合計的統計中只按1人次計。見表3-1。
表3-1 宋代溫州四縣進士登科者人數統計(單位:人)

備注:北宋溫州永嘉、平陽、瑞安和樂清四縣合計數字為98人,但有8人為雙縣籍進士,故溫州合計數字為90人;同理,南宋溫州四縣合計數字為1217人,但有30人為雙縣籍進士,故溫州合計數字為1187人;兩宋溫州合計進士數為北宋溫州進士數、南宋溫州進士數和闕年進士數總和。
根據表3-1,進士人數最多的是州治所在地永嘉,依次是平陽、瑞安和樂清。其中永嘉進士數是樂清的3倍多,且各縣之間進士數量相差都超過100人。所以從地理分布角度來看,具有比較明顯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性。
造成宋代溫州地區進士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來自諸多方面,除了經濟發展、文化教育差異等因素,本書主要從人口和移民角度加以探討。由于有關宋代溫州各縣戶口的文獻記載比較匱乏,僅能根據有限的官方人口數據,作初步推斷。見表3-2。
表3-2 宋元時期溫州四縣戶口統計

備注:數據來源于《萬歷溫州府志》卷5《戶口》。
據《萬歷溫州府志》卷5《戶口》記載,南宋淳熙年間溫州戶數為170035戶,樂清為24582戶,其他三縣淳熙年間戶口數沒有記載,但平陽在建炎年間的戶數為35760戶,隨著宋室南渡,推測平陽戶數到淳熙間應有所增長,這樣永嘉、瑞安兩縣的戶數當接近10萬戶,南宋永嘉詩人徐照(?—1211)曾有詩云,“十萬人家城里住?!?img alt="(宋)徐照:《芳蘭軒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1冊,卷中,第15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F1B64/1354421840316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52283-zqqoFH1rXa4CGmv6L4834XQtMpPqHhNb-0-14982477bfc223f60efba217c863ef69">十萬這個數字顯然有些夸大,但也說明當時永嘉人口規??隙ㄟh遠超過其他三縣。再參考元代溫州各縣的戶數,永嘉縣戶數達65770戶,最少的仍是樂清縣,僅為20810戶,平陽、瑞安分別為57377戶和33314戶。據以上宋元時期溫州四縣戶數推測,人口規模從多至少排序為永嘉、平陽、瑞安、樂清,且戶數最多的永嘉縣與其他三縣尤其是樂清和瑞安兩縣戶數規模相比應有較大差距。這樣溫州四縣的戶口規模與各縣的進士登科數剛好成正比關系。
溫州各縣的人口增長與外來移民的數量息息相關。唐宋之際,溫州多雜姓,足見當時士族萃集之盛?!懊耖g族譜多言唐季避王曦亂,自赤岸來徙,赤岸者,古長溪地,今福鼎縣也?!?img alt="王理孚修,劉紹寬等纂:《民國平陽縣志》,民國十五年刻本,第19卷,第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F1B64/1354421840316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52283-zqqoFH1rXa4CGmv6L4834XQtMpPqHhNb-0-14982477bfc223f60efba217c863ef69">“夫吳越之地,自錢氏時獨不被兵,又以四十年都邑之盛,四方流徙盡集于千里之內,而衣冠貴人不知其幾族?!?img alt="(宋)葉適:《水心先生別集》,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版,影印《叢書集成續編》本,第105冊,第2卷,第100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F1B64/1354421840316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52283-zqqoFH1rXa4CGmv6L4834XQtMpPqHhNb-0-14982477bfc223f60efba217c863ef69">可見溫州自唐宋以來,乃外族遷入的聚集地。筆者根據《甌海軼聞》卷32《氏族》、《民國平陽縣志》卷19《民族》、《民國瑞安縣志稿·氏族門》、新編《永嘉縣志》第4編《人口》、《永樂溫州府樂清縣志》卷7《人物》、《不系舟漁集》、《水心先生文集》卷14—26《墓志銘》、《浮沚集》卷7《志銘》、《橫塘集》卷19《墓志銘》、《梅溪王先生文集》后集卷29《墓志銘》等溫州文獻資料,初步統計了唐宋時期溫州四縣外來移民家族的數量。見表3-3。
表3-3 唐宋時期溫州四縣外來移民家族數量統計(單位:個)

根據表3-3統計,外來移民家族遷至永嘉縣數量最巨,達36個,樂清縣最少,為12個。據上述溫州方志和宋時邑人文集記載來看,溫州外來移民主要來自于北方和福建地區,后者更加突出。吳松弟推測,遷入溫州的80%的居民來自福建。雖然表3-3的移民家族數量顯示瑞安略多于平陽,但因為平陽縣的地緣因素,與福建接壤的平陽縣就成為福建移民的首站,也是必經之地,實際上接納福建移民的規模很可能超過瑞安縣。溫州四縣的移民家族數量也基本與各縣進士登科者數量成正比。外來移民的遷入,不僅促進了溫州地區的經濟開發,而且帶來了相對先進的文化,宋代溫州進士登科者相當部分祖籍為福建,“溫州歷代取得殿試資格者,祖籍南方福建者六成,祖籍北方者占三成,而真正屬本地籍者,尚不足一成”
。這也充分說明外來移民極大促進了溫州地區科舉教育事業的發展,外來移民數量的多寡與溫州所屬各縣的進士登科數量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同時,在“人的因素”方面,溫州籍的科舉試官數量與溫州進士登科者數量也有一定關系。關于這個因素,日本學者岡元司在《南宋期科舉試官的地域性——以浙東出身者士大夫為中心》一文中有專門論述,并且對南宋時期各縣試官數進行了統計(上位30縣),永嘉、平陽、瑞安三縣出身的試官數量眾多,均位列全國各縣前30位,樂清出身官員擔任的試官僅為4人次。見表3-4。剛好各縣出身的科舉試官與所在縣的進士數量也成正比關系。
表3-4 南宋時期溫州各縣試官數(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