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一個可敬可親的人,一本有趣有用的書

孔子最可敬者三:理想、毅力和好學。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王綱解紐、禮崩樂壞,原有價值體系和評價標準逐漸崩塌,人的精神無所依托。躬逢其時,孔子把尋找與重建人的精神家園和社會秩序作為上天賦予自己的歷史重任,成了自覺承擔這一使命的第一人,并以其非凡的智慧、勇氣和毅力探索、實踐,堅持終身,“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為身后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做出了獨一無二的貢獻。所以孟子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出類拔萃”孔子當之無愧,就當時的情形說“生民未有”,也并不為過。

孔子是個有崇高理想的志士仁人,他一生都在思考人和社會的問題,奠定了以“仁”“義”“禮”為核心的儒學基礎(chǔ)。孔子將“仁”直接定義為“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一個人,一旦具有向仁之心,就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如果具有仁心仁德,就能愛其所愛,憎其所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則“民德歸厚”,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形成。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相處、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chǔ)是“仁”。

“仁”是愛人,是人的自性人格覺悟;“義”則是公正合宜,表現(xiàn)為自我道德約束。“君子義以為質(zhì)”“君子義以為上”,義是君子為人的根本。義也是行為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所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禮”則是踐行仁義的規(guī)范,表現(xiàn)為社會文明。孔子在回答顏回所問的時候,提出了著名的踐仁行義的行動綱領(lǐng),這就是“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并且給出了具體的行為指南“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有恢復(fù)“禮制”才能維系社會的和諧,所謂“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因為與“政”和“刑”相比,“德”與“禮”在調(diào)整人的行為和人際關(guān)系中具有更為積極自覺的作用,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的這些思想由他的弟子們繼承、傳播,形成儒家學說,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國人的思想和行為。

孔子是個毅力超絕的躬行君子。

孔子說仁說禮說學,但絕不止于說,他是行的高標。他認為說易行難,“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做很難,所以說話一定要謹慎。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做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他認為行比說更重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高尚君子視言過其實為恥辱,“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深知“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但他身處濁世卻為了擔當“仁以為己任”的社會責任,以超拔的意志實踐“行義以達其道”的濟世志向。他風塵仆仆,奔走于列國,畏于匡,厄于陳,困于蔡,百折不撓,矢志不渝,踐行了他“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的思想。孔子還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踐行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終身學習思想。

孔子一再強調(diào)自己最可稱道的就是好學,“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他的自畫像,而“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則是他堅持勤奮學習的寫照。但人生苦短,學海無涯,他除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外,甚至還渴望能夠延長壽命,用來學習,“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正因為學而不厭既是孔子躬行不懈的行為,也是他教育督責弟子的重要內(nèi)容,所以當“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班固《漢書·藝文志》。時,弟子選用“學而時習之”開篇,“學而”也就成了閱讀與鑒賞《論語》的路標。

《論語》中未被“圣化”的孔子不唯可敬,抑且可親。孔子最可親者三:人性、率真和詩性。

《論語》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是讓人感覺親切的平常人。最喜愛的弟子顏回死了,不僅“哭之慟”,甚至呼天搶地,“噫!天喪予!天喪予!”;周游列國共過患難的弟子星散,他無限傷感,“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處處流露著人性之美。在讓人感到親切的同時,還不時閃耀出人道的光輝,“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這種人性不加包裝自然流露,就是率真。碰到弟子質(zhì)疑,而一時解釋不清,也會賭咒發(fā)誓,如“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見不得原壤放浪形骸,又是數(shù)落又是敲打,“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弟子宰予言行不一,晝寢,怒斥其“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自覺失言,則當眾承認說話隨便了,“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也不諱言自己對出仕的熱切和不見用于當?shù)勒撸酥劣诓灰娙萦谑赖氖拔嶝M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知我者其天乎!”坦率真誠是孔子的一貫做法,正如他對弟子之自道:“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從中我們看到的是孔子的率直。孔子之可親,還來自他的詩性。孔子熱愛音樂、詩歌,是我國倡導(dǎo)詩歌、音樂等藝術(shù)教育的第一人,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詩教,不是教詩,而是教人,不是培養(yǎng)詩人,而是陶冶溫柔敦厚的詩性人格,也即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音樂、詩歌的陶冶造就了他理想主義的詩性人格,他一生所為,甚至包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表面看來刻板的主張,無非是在道德坍塌時代一個理想主義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乃至于“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意對抗。

孔子是一個可敬可親的人,而《論語》則是一本有趣有用的書。

《論語》堪稱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其中蘊含著豐富深刻的內(nèi)涵,它們對讀者的影響深刻而廣遠。閱讀與鑒賞《論語》,自然離不開研究、體悟其中的意趣。多讀、多思,是讀所有書的不二法門,但《論語》是語錄體,前后篇章之間聯(lián)系并不緊密,甚至沒有聯(lián)系,所以閱讀的時候還有一個要求,要前后聯(lián)系,互文照應(yīng)。讀之越熟,思之越深,前后聯(lián)系越廣、越緊,領(lǐng)悟也就愈發(fā)切實、深刻。比如“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丘之禱久矣”聯(lián)系前面孔子警告王孫賈的“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意趣頓出,不背天逆理,就是祈福于“上下神祇”,所以,“丘之禱久矣”。雖然一代代的經(jīng)學家們已經(jīng)構(gòu)建起了《論語》龐大的意義體系,但要真正獲得意趣,還非得讀者“自得之”不可。

《論語》富有情趣,不但《論語》中的孔子有血有肉可敬可親,出現(xiàn)在《論語》中的諸多孔門弟子和其他人物也活靈活現(xiàn)。讀《論語》中的一段段話的時候,若能見得一個個人,是極有情趣的一件事。比如子路,在《論語》中出鏡率最高,對老師忠誠、率真,聽到一個道理,就努力踐行,得到孔子的提點最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就是孔子教導(dǎo)子路的一番話。子路胸中藏不住話,但有一次,葉公問他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卻沒有回答,孔子聽說后,教他道,你何不這樣回答他呢:“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路之所以沒有回答葉公,倒不是心存怠慢,而是一時總結(jié)不出孔子“憤”“樂”這樣的話,想起老師的教導(dǎo)“不知為不知”,于是“聞斯行諸”,不做回答。《論語》中有一章寫道:“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十二個字,一個努力按老師的教導(dǎo)和學到聽到的道理去做,做不到就極其惶恐不安的人物形象活脫脫立于讀者眼前。子路經(jīng)不起表揚,卻受得了批評。有一次,孔子表揚他志節(jié)高尚,“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說即使穿著破舊的棉袍,跟穿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卻一點兒也不會不自在,并且引用了詩經(jīng)上的話“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褒揚他不嫉妒、不貪求,一定會天天向上。子路一聽,喜不自勝,夸張地一天到晚把這句詩掛在嘴上。孔子知道了,教訓(xùn)他“是道也,何足以臧”,你這個樣子怎么會進步!孔子屢遭挫折,一日生發(f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嘆,想到子路總能不辭辛勞追隨自己,盡忠守義,說了句“從我者由也與”,子路一聽,又很高興了,立馬招來孔子“無所取材”的評價。《論語》中出場的其他人物,如子貢、顏回、冉有、宰予等也一樣,栩栩如生。這就是《論語》的情趣。

《論語》還富有文趣。閱讀總須懂得字詞的意思、作用,才能懂得文意,何況《論語》這樣的經(jīng)典作品,我們不必說“圣言簡奧”,但若能一字一句,細加品鑒,不僅能更加準確地理解文意,而且也能體會到說話或記錄的人設(shè)辭意圖,欣然神會,其樂無窮。一日,樊遲抓住隨孔子在舞雩臺下游玩的時機請教“崇德、修慝、辨惑”的問題,這個問題中的“德”“慝”“惑”都從“心”,是關(guān)涉到人性修養(yǎng)的大問題,這一次不像問“學稼”“為圃”那次,孔子馬上先表揚了他“善哉問”,接著詳加回答。《論語》中的虛詞也大有講究,比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個“乎”,白描出每天逐項捫心自問的情態(tài),十分傳神地表現(xiàn)了“三省”。再如“季康子問政:‘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季康子用“也與”暗含有抬高從政而小瞧子路、子貢、冉求的意味,孔子敏銳地捕捉到了季康子話外之意,針鋒相對,用“何有”二字,褒三子而抑從政,粗看平常的一問一答,其實唇槍舌劍,各含機鋒。《論語》十分講究詞語調(diào)遣,孔子的一個弟子冉求可能認為老師的學說不合時宜,打算另謀出路,但又不便直言,于是說道:“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他不說“非不說道”,而說“非不說子之道”,好一個“子之道”,把“道”一股腦兒推給了孔子,同時將“不說”的原因都推到了“子之道”上,與己則毫無關(guān)系。冉求的話,不僅用詞考究,而且邏輯清晰,運用省略了大前提(學不好的原因或者是“不說子之道”,或者是“力不足”)的選言推理,否定小前提“非不說子之道”這個選言肢,肯定余下的一個選言肢“力不足”作結(jié)論。孔子的回答,同樣用詞講究,邏輯謹嚴:“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先用假言推理指出,如果“力不足”,那會“中道而廢”,而你是裹足不前,而不是“中道而廢”,所以不是“力不足”。既然不是“力不足”,按照冉求的選言推理,那就是不喜歡我的學說。“今女畫”,把責任一股腦兒還給冉求,與人無涉。要讀出文趣,自然離不開修辭,前面舉過一例“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運用同語的修辭方式,兩個“有聞”字面相同,內(nèi)容各有所指。引發(fā)讀者思考琢磨,加深對語意的領(lǐng)悟和掌握。一部《論語》,細讀每章都可以從詞語調(diào)配、句式選擇和修辭、邏輯、表達方式的運用等方面獲得閱讀與鑒賞的樂趣。

《論語》是一部有趣的書,也是一部有用的書。宋代程頤批評當時的人不會讀書,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轉(zhuǎn)引朱熹注《論語·論語序說》。讀書原本就是為了用,所謂學以致用,讀《論語》尤須在用字上下功夫。朱熹曾比較孔、孟教人的不同特點,孔子教人于事上做工夫,孟子教人就心上做工夫,孟子教人多言義禮大體,孔子則就切實做工夫處教人。說明讀《論語》以用為務(wù):用于己,用于人,用于事。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論語》首先在于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裝點門面,用以炫耀,博人眼球。讀《論語》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做人,做一個有用的人,做一個快樂的人。怎樣做一個有用的人?有一條總綱,“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怎樣做一個快樂的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即使處在顏回那樣窮困的處境,若有所追求,也是快樂的。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樂亦在其中”,“其中”指什么?看孔子說的下一句就很清楚了,“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不是艱苦生活本身讓人快樂,而是在艱苦生活中堅守道義使人快樂。做有利家國、有益社會的人,即使吃喝、起居艱難困苦也樂在其中。人有享樂的本能與權(quán)利,但享樂則應(yīng)以有益還是有損為取舍標準,“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讀《論語》,日日“三省吾身”,事事“反求諸己”,“修己以敬”,切切實實地做去,那么“仁遠矣乎?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讀《論語》“修己以敬”,再進一步則是“修己以安人”,再進一步就是“修己以安百姓”,這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程,要“安百姓”平天下當然是極難的事了,即使像堯、舜這樣的圣君要做到都難。怎樣安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是對人“忠”,具體做法是“能近取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二是待人“恕”,具體做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個對人忠誠、待人寬容的人,總令周圍的人安樂。

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學了卻不能做,學得再多又有什么用?《論語》有極多的篇章凝聚了觀察、處理世事的智慧。比如為政,“政者正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等等。再如交友,如何擇友?“友其士之仁者”“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其他如何為學、如何擇處、如何說話等等,大凡成人之事,均有涉及。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指出了人生不同階段需要警惕和防止的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學養(yǎng)越深厚,越能認識到自己的淺薄,也就越能常懷敬畏之心;“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告誡君子要從觀察、色貌、說話、臨事等全面培養(yǎng)自己的態(tài)度、習慣和能力。

《論語》這本書和孔子這個人,在中華文化中占有獨特地位。將孔子視為一個可敬可親的人,是閱讀與鑒賞《論語》的一種姿態(tài),唯有采取這種平等的姿態(tài),讀者才能與他對話;將《論語》定位為一本有趣有用的書,是閱讀與鑒賞《論語》的價值取向,唯有取審美與切用的態(tài)度才會發(fā)現(xiàn)它既美且善,雖然并不“盡善盡美”,有的思想甚至不合時宜,但仍值得讀書人反復(fù)玩味。讀多了,孔子似乎從《論語》中走到了我們的生活里;讀通了,書中的智慧開啟我們的心智,書中的不足砥礪我們的思想,讓我們變得更純粹,也更聰明透徹,生活也許能更加簡單更為從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港区| 华亭县| 保靖县| 共和县| 科技| 扶绥县| 泗阳县| 虎林市| 汉源县| 黄浦区| 葫芦岛市| 原平市| 印江| 安化县| 朝阳区| 浙江省| 肇庆市| 鞍山市| 纳雍县| 芷江| 慈溪市| 新余市| 云安县| 澄江县| 杂多县| 汤阴县| 石门县| 乌兰县| 剑阁县| 丰都县| 罗定市| 寻乌县| 和顺县| 额敏县| 孟村| 商城县| 沁阳市| 乌兰浩特市| 西华县| 繁峙县| 乐昌市|